人类缘何消灭不了蚊子

2009-07-16 09:33
健康必读 2009年6期
关键词:疟原虫疟疾罗斯

如果有一种昆虫能让人类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那可能非蚊子莫属了——每到夏天,它们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它们在我们的耳边嗡嗡作响,扰人清梦;它们死缠烂打,锲而不舍地叮咬我们,让我们奇痒难忍;它们传播病毒,给我们带来疟疾、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热等致命疾病。世界上每年有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约200万人因此丧命。

蚊子的前世今生

蚊子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地球上的?没有人知道,但可以有把握地说,它们比人类存在的历史要长,大约1亿年前,蚊子就在地球上出现了。那时的地球还是一个闷热的“温室”,巨大的蜥蜴大摇大摆地来回梭巡,对像蚊子这样的昆虫来说,生存下来的希望似乎很渺茫。然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赋予噬血的蚊子以相应的吸血本领,蚊子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存能力。昆虫学家对保存在琥珀中的亿万年前的蚊子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的口器极其坚利,足以刺穿恐龙的皮肤。而它们的嗅觉也极其敏锐,50米开外就能闻到人的气息。

一些蚊子袭击事件足以令人谈“蚊”色变。有报告说,被蚊子追逐的动物最后往往都会力竭而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据说小小的蚊子杀死过身高体大的牛。它们云集在牛的口鼻处,如果数量足够多的话,足以让牛窒息。一些野外探险者被蚊子追赶得几乎发疯。

蚊子以人为攻击目标的历史其实不是很长。5000年前,在人类居住地相当分散的时候,蚊子主要以叮咬鹿群和牛群为生。但是,随着人类数量在最近几千年里猛增,居住地人口日益密集,人类制造罐子用于存水,人类开渠挖沟……这些都为蚊子提供了更多的孽生地。蚊子需要在水里产卵,自然它们就跟踪人类而来。

与此同时,一些致命的病原体也附在蚊子身上“搭乘便车”,它们渗透到蚊子的唾液腺体中,在蚊子的体内生长繁殖,人类足迹所到之处,蚊子就将疾病在各种不同物种之间传播开来。1937年,在乌干达尼罗河谷附近发现的在鸟类之间传播的西尼罗河病毒,很快就在人类中间安家落户,只要被蚊子叮咬上一两口就有可能染上这种疾病。在非洲,人类的拦河筑坝行为使得疟疾和裂谷热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在南美洲,人类砍伐雨林的行为使得原先生活在阳光充足的雨林天蓬上的蚊子向森林地面转移,以叮咬人的脚踝为乐事。

“基因战术”向蚊子宣战

为了战胜小小的蚊子,科学家花去成千上万个小时的时间观察它们的习性。他们努力去了解它们为什么会生病,怎么样才能健康,他们还分析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尽管它们是让我们讨厌的昆虫。

有科学家打算通过“基因改造”创造一种新的蚊子品种,这种蚊子不会一闻到人的气息就垂涎欲滴。有科学家考虑用某种真菌去感染蚊子,以破坏它们的大脑。加拿大的一位对“人蚊之战”着迷的科学家制造了一种装备有加热器的机器人。他给机器人穿上人的衣服,然后放在树林里吸引蚊子。他想用这个实验证明蚊子会感知人的体温,并被人的体温所吸引。澳大利亚的一位昆虫学家打算建立一个蚊子饲养工厂,每天“生产”数百万只丧失生育能力的雄蚊,然后运到苏丹北部释放,让不育的蚊子数量超过有繁殖能力的蚊子,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蚊子的数量。

总之,想出新的招数来对付蚊子,耗去了成百上千杰出科学家的无数时间以及数百万美元的财力。为什么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却最终胜负难分?

蚊子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昆虫。它们能很快适应新的生存威胁,即使是专杀害虫的DDT,后来对蚊子也失去了原有的威慑力量。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能引发疟疾的病原体都渐渐产生了抗药性,抗疟疾的特效药氯喹以及其他预防药物也都渐次失去效力。

近年来,人们开始实施一种新的策略:尝试给蚊子“治病”而不是设法去消灭它们。这一新的策略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进化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种寄生虫曾尝试在蚊子身上寄生,但成功的只有疟原虫和其他少数几种寄生虫,蚊子成功地抵御了绝大部分寄生虫的侵入,就像很多人都不会得流感一样。

即使疟原虫在这些蚊子身上占领了阵地,它们的未来仍然风险重重。传播疟疾的寄生虫需要整整十天才能在蚊子体内繁殖起来,所需时间与蚊子的生命周期十分接近。大多数的蚊子在疟原虫有机会传播疟疾之前就已经死于非命:被鸟儿或其他昆虫吃掉,被淹死,被拍打死,蜘蛛、鱼、肉食植物以及人类都是它们潜在的敌人。总的来说,100只蚊子中只有3至4只能够寿终正寝,能有机会去叮咬人类并传播疾病。

有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方法使在蚊子体内合成了一种能够产生缩氨酸的基因,而缩氨酸可以保护蚊子免受疟原虫的侵害。但是,虽然在实验室里让蚊子拥有这种基因是很容易的,但如何才能在野外对蚊子进行这种“基因修改”呢?

看来,用这种方法给蚊子“治病”目前还难以办到。又有科学家转而尝试用某种抗疟疾药物对蚊子进行预防性“治疗”,这种药物是一种无毒无害的基因改造细菌,可投放到野外去“喂”蚊子。

无论这些方法能否奏效。在用遗传学的方法干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许会有许多环节被疏漏,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有科学家指出,减少能够传染疟疾的蚊子数量,在短期内看是好事,但也是危险的事,因为这会使人们失去在很长时期内形成的免疫力,一旦传染疟疾蚊子的数量发生反弹。死于疟疾的人数将会急剧上升。

为何“20%”的人吸引着“80%”的蚊子

当一些科学家利用“基因战术”培养和研究蚊子的时候,一些在疟疾横行地区工作的医生们也有了他们自己有趣的发现:有的人家吸引了许多蚊子,有的人家里却没有一只蚊子。部分原因和地势有关,越靠近沼泽地,蚊子活动越猖獗。但这不是全部的原因,还和住在里面的人有关。据最新研究,大约有20%的人会吸引80%的蚊子。如果你觉得自己在一群人里面是最容易招蚊子的,那么你差不多就是那20%里面的人了。

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蚊子世界的“诱惑者”呢?这是令科学家大感兴趣的课题。在公共卫生领域内,那些“招蚊子者”被称为“超级传播者”,他们更容易感染疟疾并将疾病传播开来。因为大多数的蚊子总喜欢叮咬他们。鉴别出这些“超级传播者”并治愈他们,将有助于阻断疟痰的传播。

普通人和“超级传播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妙。非洲一些有经验的老人很久以前就注意到,大量饮酒者以及不愿经常洗澡的人往往更容易吸引蚊子。10年前,奥地利一位研究人员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测试:他在纱帐中放了四种不同种类的蚊子,然后自己脱得只剩下内衣裤钻进纱帐。看哪些蚊子喜欢咬他的哪个部位。结果他发现,欧洲按蚊喜欢停留在他的脸上。非洲按蚊则喜欢聚集在他的脚部。之后,他对自己脚部的细菌进行分析,然后

用这种会产生异味的细菌培养出一种气味浓烈的干酪,再用来喂蚊子,结果非洲按蚊立即群集而来。

气味之间的微妙不同会吸引蚊子,这种想法非常诱人。想想看,只要我们破解这个气味之谜,那么我们就能发现那些“超级传播者”,甚至发明出一种让蚊子无法抗拒的气味捕蚊器,让数以百万计的蚊子义无反顾地走上死亡之路。但是,要真正破解这个谜团相当困难,问题在于哺乳动物的气味大致都是相同的。人类身上大量存在并散发出的两种主要气味是乳酸和二氧化碳,其气味之浓烈足以压倒其他一些微弱的气味。另外,人的气味还受到情绪压力或饮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气味每天都会有所变化。

一位致力于研究人类气味及对蚊子的影响的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气味由350种不同的化合物组成,他将其中最主要的30种化合物混合在一起做成“诱捕袋”,希望研究出最有效的驱蚊剂。他还认为,如果能将人类的气味稍微改变一点,也许就能让蚊子产生困惑,从而使人在蚊子面前“隐身”,最近,他从鸟羽里提取了一种萃取物,如果人涂上它,或许蚊子会认为:“这是一只难闻的大鸟。”

迄至今日,在这场“人蚊之战”中,人类仍然处于下风,但也许有一天,会有一种科学办法可以一劳永逸地结束这场大战,人类最终会战胜蚊子,毕竟人要比蚊子聪明得多。

延伸阅读

蚊子与4个诺贝尔奖

据历史学家研究,公元五世纪的罗马帝国曾经非常强大,后因长时间、大面积流行疟疾,使军队不能打仗,百姓不能生产,致使国力日衰,抵挡不住日耳曼民族的进攻,终于亡国。日耳曼军队攻陷罗马城以后,还来不及欢庆胜利,便因无法控制疟疾的流行,最后只好弃城而走。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方联军在准备进攻南军重要据点密西西比州的维克斯堡时,因为疟疾大规模流行,致使这次军事行动严重受挫。疟疾还几乎摧毁了巴拿马运河工程。

蚊子传播疟疾的危害如此惨烈,必然会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在这场人类抗击疟疾的生物战争中,首先应该提到法国军医拉弗朗。1878年,军方派他到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负责研究那里的疟疾。拉弗朗到了阿尔及利亚以后,不负众望,深入细致地解剖、观察了许多疟疾死者的尸体。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比较、仔细研究,终于在1880年11月5日确定了疟疾是由一种产生在患者红血球中的名字叫原虫的单细胞生物引起的,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原虫是怎样到红血球里去的,又是如何由一个病人传给另一个病人的。

这个研究的接力棒,传到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手里。罗斯的父亲是英国驻印度殖民地的一名将军,罗斯在印度出生,回到英国读完医学院以后,又于1881年回到印度行医,当时不管是印度居民还是英国军队,都被疟疾折磨得苦不堪言,所以罗斯十分注意研究疟疾。由于此时拉弗朗已经公布了自己的发现,罗斯便认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就应该是蚊子与原虫的关系。他捕捉、解剖、观察了无数的蚊子,做了许多实验,于1897年8月20日在一种“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朗报告的那种疟原虫。1898年,罗斯成功地用“按蚊”胃里的疟原虫引发鸟类的疟疾,并且证实只有雌性“按蚊”才会传播疟疾。本来,他想用同样的方法引发人类疟疾,以便为他的研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惜没有成功。1899年罗斯退休后,他研究课题的最后一道门槛,是一组意大利医生跨过去的,他们证实蚊子在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时,把疟原虫吸到胃里,在叮咬健康人时,又把疟原虫注入健康人的血液里,使健康人患疟疾。

为了表彰罗斯的杰出贡献,1902年颁给他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5年以后拉弗朗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虽然这个奖来得迟了点,但拉弗朗的功绩毕竟没有被埋没。

尽管科学家提示了疟疾的起因及其与蚊子的关系,但到1930年,疟疾还是再一次使1000万人生病,300万人丧生。后来瑞士化学家米勒博士发明了DOT杀灭蚊子,因而1984年又授予他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还有一位奥地利精神医生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也意外地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

小小的蚊子竟先后使4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猜你喜欢
疟原虫疟疾罗斯
产卵相关TOR信号通路对蚊虫传病能力的影响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我想自己做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疟原虫治愈癌症”没那么简单
勇敢地去原谅
勇敢地去原谅
疟原虫的自白:天热得疟疾,怪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