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的“三级跳”

2009-07-21 10:06顾庆芳
当代党员 2009年6期
关键词:旬刊商界财经

顾庆芳

15年前,在财经并不发达的重庆,《商界》大胆尝试把商业财经故事融入期刊,由此开创了一本崭新的财经杂志。15年后,这本立足于中国本土、有着“中国福布斯”美誉的杂志已被打造成中国财经媒体的标杆,并衍生出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 1994年,抓住时代脉搏“抚摸”商人

《商界》杂志社总编辑刘旗辉可能并没想到,15年前自己的灵光一现,会铸就今日的《商界》传奇。

1994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不久,中国第二次经商浪潮开始涌动,当时最时髦的词就是“下海”。但普通人也面临困惑:什么是市场经济?它会给我们的生活与未来、工作与学习带来怎样的改变?如何看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成为全社会的时代需求。

然而,当时除了少数党政机关的一些纯经济理论刊物外,几乎没有适应大众需求的市场化财经类杂志。

经过无数次调研与探讨,那一年,一份员工不到10名、办公室不足50平方米的杂志——《商界》在重庆创刊。

“那时我们提出了‘集商界经营之道,看商界丰富人生的办刊思想,将商业财经知识大众化、通俗化,并将之融入现实社会的人文、人生、人性背景,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在形式上,是国内第一家以新闻纪实和讲故事的方式报道商业财经事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报道改革开放中的商界人物,从根本上解决了商业财经杂志的可读性问题。”刘旗辉回忆说。

创业之初的艰辛如今已很少被刘旗辉提及,“公用电话”的故事也早已成为杂志元老们的集体记忆——为了节约开支,大家在两间办公室的隔墙上挖一个洞,洞里放着杂志社唯一一部电话,供编辑、发行、广告等所有员工共同使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群怀揣责任和梦想的人开始上路。

《商界》的编辑方针很简约,叫“抚摸”商人。“商人在经商时有很多困惑,也有很多艰辛,《商界》就给他关爱,给他指导,跟他交流,跟他交朋友,这样就使他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在杂志里找到信心、鼓舞。”刘旗辉认为正是这种“抚摸”,一下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让《商界》一面市就出现火爆局面。

“当时这本杂志主要包括两块,一块是搞好企业的故事,同时也刊登了一些做得不好的、让人吸取教训的经商故事,这是很难得的,一些经商失败的读者,从别人的故事里重新找到信心和勇气。”办刊之初,编辑部几乎每天都要收到一麻袋读者来信。那场景,深深烙在了刘旗辉心里,他时时把这些信拿出来读一读,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

不断飙升的发行数字,佐证了刘旗辉的成功。15年来,《商界》累计发行超过7000万册,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期刊。从普通创业者到福布斯富豪,从街头小店到万人大企业,从高中毕业生、引车卖浆者到投资银行家、经济学家……《商界》拥有4亿多人次的读者,发行区域覆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区,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华人地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发行海外的杂志。

另一方面,由于杂志的发行不断提升,一种特殊的广告价值在这本杂志迅速凸显。项目和寻找项目的人,资本和等待资本的人……一种特有的“B2B”广告模式在《商界》形成。这种模式,成功地将《商界》推上“中国招商第一刊”的宝座。

■ 2004年,从一本杂志到一个传媒集团

“如果简单把《商界》作为一份期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做到极致了,如果要继续走下去,必须要细分更多的媒体来形成一个群体。”刘旗辉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2004年,经过10年的培育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相当一部分读者已经成长起来,他们需要对企业营销和管理实践更深层次的指导,同时,富裕起来的他们也需要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指导。

媒体人的敏锐触角,使刘旗辉很快发现新的商机:“我们将月刊改为旬刊,在办刊宗旨不变的前提下,对上旬刊、中旬刊和下旬刊做了定位细分。”上旬刊保持原有《商界》月刊的定位和风格,以普通大众商人为读者对象;中旬刊则侧重于商界时尚生活;而下旬刊则着力于打造一本“最富本土操作性”的商业评论刊物。这时的刘旗辉,开始走向品牌建设的多元化之路,把每一本期刊当成一个项目、一个产品甚至一个企业来经营,从而打造一个以《商界》为核心的传媒集团。

2006年,为了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刘旗辉相继采取两大举措:一是加大对北京办事处的人力、物力投入,在北京组建一套包括编辑、广告销售、品牌推广和发行在内的班子,突破地域局限,保持了杂志一贯的全国乃至全球化视野。二是先后创办、合办《城乡致富》、《中华手工》、《家人》三本新刊,开始向商业财经领域以外延伸。

■ 2008年,从平面媒体到新兴媒体

传统媒体守住阵地,新兴媒体抢占制高点。这是刘旗辉的“两手抓”法则。

2008年,商界传媒确定打造商界传媒影视文化公司,同时推出以财经视频内容为主的财视网,力图打造国内最大的财经视频网站。

2009年初,《商界》手机报和《家人》手机报同时上线。

这一系列举动,将商界传媒的多媒体集团化发展推上快车道。

“在这个媒体整合时代,或许只有多元化、全方位运用杂志资源的边际效应,才能产生综合效益最大化。所以,加强产业整合,大力发展杂志的综合服务功能,也成为各刊社在整合营销时代不得不选择的道路。”按照刘旗輝的想法,《商界》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做一个期刊集团公司,而是要做一个媒体集团公司,将影视、互联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

凭着完美的“三级跳”,《商界》从十年磨一剑的“生根期”,走到了丰富和完善的“深耕期”——从单纯的期刊发行加广告的盈利模式,推进到期刊行业整合、期刊活动平台的盈利模式;从媒体的平面传播形态,推进到多元、立体的传播形态……

猜你喜欢
旬刊商界财经
财经日历
商界大佬对“20年代”的忠告
十年同行
财经阅读时代
母 爱
中国创办最早的语文期刊之一 中学语文旬刊
商界求生
迁址公告
有笑
财经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