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虚构与艺术的真实

2009-07-24 08:51向洪全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女性寓言信仰

关键词:《为杀手祈祷》 寓言 信仰 女性

摘 要:罗伯特·费里格诺的《为杀手祈祷》是一部关于美国2040年社会全景的未来狂想曲。其主题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一个未来现实之寓言,亦涉及信仰的失落与救赎,并反映了作者作品中的女性是纷乱男权世界里爱与坚毅化身的观点。

罗伯特·费里格诺(Robert Ferrigno),美国当代作家。其小说《为杀手祈祷》①(Prayers for the Assassin)2006年刚推出不久,便同时登上《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2015年5月19日,纽约、华盛顿特区和麦加三地,同时遭到核弹恐怖袭击。美国内战爆发,接下来是纷扰不断的长期休战。原美利坚合众国分裂为以西雅图为首都的美利坚伊斯兰共和国和旧时南方的基督教圣经地带两大主要板块。故事的真正展开,是以25年后的2040年的后美国社会为背景。小说以主人公拉金·埃普斯(Rakkim Epps)和莎拉(Sarah)为核心,进而牵引出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各色人物和事件。

该书写成后,曾一度因涉及当下热点的西方世界(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宗教问题,遭到美国以及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内外出版机构的婉言拒绝。但令人意外的是,该书却受到穆斯林国家土耳其各大出版机构的热情追捧,埃及也迅即推出阿拉伯语版。其原因大概如作者所言:许多穆斯林写邮件“感谢我将穆斯林描绘成了人,有好亦有坏,有英雄亦有恶棍,不过却与其他民族的人民一样都富有人性”②。接着,英国、俄罗斯、罗马尼亚、荷兰、匈牙利、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也都相继购买下其版权。

小说将爱情、政治、宗教、暗杀、暴力等多种题材置于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历史、宗教、女性等问题的独特理解。

一、未来之现实的寓言

小说中的世界进入了后美国时代。美国分崩离析,宗教争端频繁,经济衰退,科技落伍,社会动荡不安,人人自危。尚存的超级杯橄榄球赛的拉拉队员变成了男人,饮料只有吉哈德牌可乐……如此的情状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然而在费里格诺眼里,似乎一切又都有可能。正如评论家Joe Hartlaub所说,《为杀手祈祷》“既是一部惊悚小说,幻想小说,也是一部寓言体小说和警世之作”③。

据作者本人所言,他是从9·11之后不久,便开始了此书的构思。在他看来,十九个装备粗陋、对飞行知识略知皮毛的狂热分子就可以撞毁纽约双子塔,摧毁美国经济,那么美国看来真是岌岌可危了。④所以在小说中,他也特别设计了2015年纽约、华盛顿特区以及麦加同时遭遇核弹恐怖袭击这一前奏。

他认为,社会和政治发展并不总是直线的,常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左右历史。拉美有数以亿计的天主教徒,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某一天不会转变信仰。他援引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与新泽西州的《纪事报》(The Record)说,法国和德国伊斯兰教发展迅猛,拉美不少天主教徒也开始转而信仰伊斯兰教。⑤

他说,在小说《为杀手祈祷》中,前美国政权的更迭并不是缘自外来武力的征服,而是因为其内部的精神信仰之战——西方原有宗教衰落,而被来势汹涌的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教所取代。⑥作者借女主人公莎拉之手,揭露了2015年的核攻击并非犹太复国主义者所为,其真正黑手是欲以极端伊斯兰主义一统天下的美国人:“神秘老者”。他还通过莎拉的博士论文和畅销书《西方何以真正被征服:论通过控制大众文化而建立起来的美利坚伊斯兰共和国》,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担忧和讽喻。

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作者费里格诺并不反对伊斯兰教,也没有反对伊斯兰文明的意思。相反,他非常欣赏穆斯林的“自律性和凝聚力”⑦,他发现他们世界一体的理想有着非常的吸引力。作者虚构出这一未来美国的历史,只是站在一个现代美国人的立场,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自己国家命运的一种警示。

二、信仰的失落与救赎

信仰,是本书探索的最重要的主题。在费里格诺看来,它也是一切的根源。书中涉及两大宗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但作者并非要简单判断孰是孰非。不过从内容来看,作者却对伊斯兰教赋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男主人公拉金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硬汉”,一个无数次出生入死而又情感丰富的勇士。他出身于天主教家庭,后来成为穆斯林教徒,却又对酒与性情有独钟(好而不滥),对圣经地带天主教徒的生活有着复杂的感情。在他身上,多体现出信仰与信仰失落的摇摆与困惑。他有三年之久不曾踏进清真寺,但当他走在黎明的街头,听到穆斯林祷告的召唤声,“他发现自己的嘴不自觉地随宣礼员念诵着”⑧。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却也比较常见的现象。钱锺书先生曾说:“为别人做传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为题目来发挥自己。”⑨从《为杀手祈祷》里,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形。拉金这一“硬汉”形象,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费里格诺自我的艺术化表现。

在这之前,费里格诺一直以写犯罪小说为主。但多年以来,他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创作一部小说,“写一个因失去信仰而备受煎熬的人,一个警察或是硬汉,孤身飘泊,所关心的更多是正义而非是否合法,结果二者皆失”⑩。从这些自白中,我们似乎可以在主人公拉金身上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

不过,这并不是说该小说就完全是一部自传体作品。这里我们不妨理解为,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将宗教信仰问题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里来考察,并进而赋予此话题更广泛的社会历史意义。换句话说,拉金这一形象,其实就是作者笔下,当代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信仰失落、精神空虚彷徨的一个代表。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自己对现实的隐忧以及对美国未来前景的一种艺术化的揣测。或者如约翰·J·米勒(John J. Miller)所说,《为杀手祈祷》不仅仅是一部惊悚小说,更是“一种警示”{11}。

在书末的“致谢”中,作者引用西蒙尼·德·博瓦尔(Simone de Beauvoir)的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信仰问题的见解:“一个人可以戒绝水,却不能戒绝干渴。”{12}此不啻是对任何作为人者之精神的一种客观写照。拉金流离于宗教之边缘,却难以克制自己对于精神信仰的向往。现代西方人沉溺于物质的手段,那么又将如何呢?如作者所说:“对于一场长达一代人的战争,科技将远不及坚信自己所追求事业的正义性,并甘愿为之牺牲生命来得重要。”{13}小说中的拉金似乎找到了或能找到自我的救赎道路,而失却信仰的现代西方人呢?他们将走向何方?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但读者也许会有自己思考的某种结果吧。

三、女性:纷乱男权世界里之爱与坚毅化身

小说是以美利坚伊斯兰共和国为主要背景的。尽管国家总体上是温和派穆斯林当政,对于天主教徒等现代派有一定的包容力,但女性的地位却常常从属于男人。在社会政治领域,女性被排斥在外,少有发言权。

不过,在费里格诺所描绘的这个男权的世界里,真正体现爱与坚韧,还历史以真相,以及最终掌握和护守震撼世界的证据的,却是三个女人:安吉丽娜(Angelina)、莎拉、凯瑟琳·道根(Katherine Dougan)。

安吉丽娜是国安局局长“红胡子”家的佣人和保姆,一个虔诚的温和派穆斯林,终身未嫁。但她并不仅仅就是一个仆人那么简单。20年前,当前任国安局局长詹姆斯·道根(James Dougan)遇刺,他的妻子凯瑟琳·道根正在医院照顾生病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莎拉。凯瑟琳身负头一天晚上丈夫托付给的重任,不得不潜逃躲藏,于是请求年轻的护士安吉丽娜为她照顾好女儿莎拉和那个家。这一晃就是20年。在此期间,不断有人出于种种原因,想寻找和追捕凯瑟琳。而谁也不曾怀疑安吉丽娜,尽管她与凯瑟琳一直有秘密联络。安吉丽娜保守着这一秘密,连“红胡子”和凯瑟琳的女儿莎拉都不知道。

当后来“黑袍”头目卡尔德·伊本·阿齐兹(Khaled Ibn Azziz)派手下从清真寺秘密绑架了做祷告的安吉丽娜,她深知阿齐兹的极端与恶行,但她没有妥协,而是视死如归,祈求真主赋予她力量,并徒手挖掉阿齐兹一只眼睛,最后死于“黑袍”的利刃之下。而当她倒在地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还是那样镇定和安然。从她身上,读者看到了爱、忠诚、勇敢、坚定和献身精神。

其次是现代派女性莎拉。她生长在这个温和派穆斯林家庭,叔父“红胡子”终身未婚,视她为自己的女儿,并如同男孩子一样,给予她一切可能的教育。她博士毕业后,做了大学历史教师。

在小说中的时代环境,任何对现实政治、宗教、权威等存在的合理性的质问都是研究的禁忌,也从来不敢有人涉足。但莎拉却勇闯禁区,先是推出由博士论文整理成的重磅炸弹:《西方何以真正被征服:论通过控制大众文化而建立起来的美利坚伊斯兰共和国》。接着,她又写成《犹太复国者的背叛》,一反官方以及历史教科书的宣传,揭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尘封的阴谋,还了犹太复国主义历史以清白。

莎拉是一个很有主见和判断力的年轻女性。当男人们或者争权夺利,或者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度日,我们却从莎拉身上看到一个敏锐、智慧、客观的学者形象,看到了什么是勇敢无畏。

最后是凯瑟琳,一个天主教徒。丈夫詹姆斯·道根——前国安局局长——遭遇暗杀的前一天晚上,给了她一串念珠,里面藏有一个重大历史阴谋的录音。

在突然遭遇失夫之痛之际,凯瑟琳毅然肩负起保守和藏匿这一秘密的重任,抛下还在病中的年幼的女儿莎拉,只身外逃。20年里,她忍辱负重,忍受着内心与肉体的煎熬。

后来,在其他人的协助下,借奥斯卡颁奖典礼,她终于将那一巨大的历史阴谋公之于世——2015年华盛顿特区、纽约和麦加核袭击之后不久,在联邦调查局首席讯问官,也是当时新成立的美利坚伊斯兰共和国英雄之一的洛恩·麦克米伦(Lorne Macmillan)的胁迫下,犹太复国运动组织首领理查德·亚伦·戈德堡(Richard Aaron Goldberg)排练认罪的录音。天下一片哗然,民众大怒,“神秘老者”及其组织被全球通缉。从凯瑟琳这个柔弱女性身上,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个含垢忍辱,坚忍不拔,掌握着震撼历史的证据的伟岸形象。

小说里这三个女性,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一个现代派女子,一个天主教徒,她们并不因世界观或信仰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作者费里格诺笔下,她们才真正是爱、勇敢和坚毅的象征,才是生命的原动力和历史的推动者。

综上所论,在《为杀手祈祷》中,费里格诺通过未来历史事件的“杜撰”和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面表达了对于美国现实的担忧和未来的警示,另一方面则表现了自己对于信仰、女性等的看法。国家,如同个人,不能没有某种精神的信仰,精神的力量超越于物质之上。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女性包容的慈爱、不折不挠、忍辱负重的精神。文字是有限的,而解读却可以无限。相信读者还会对费里格诺这一宏大之作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责任编辑:范晶晶)

作者简介:向洪全,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外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研究、文学翻译、翻译理论。

①罗伯特·费里格诺:《为杀手祈祷》(台湾译名《杀手的祈祷》),Pocket Books出版,2006年版。

②See “Preface” to PRAYERS FOR THE ASSASSIN.

③Joe Hartlaub, “Review on Prayers for the Assassin”, Bookreporter (accessed Jan. 8, 2009). < http://www.bookreporter.com/reviews2/0743272897.asp >.

④⑤⑥Kathryn Jean Lopez & Robert Ferrigno, “Do We Have a Prayer?-A novelist speaks”, National Review Online, March 22, 2006 (accessed Jan. 8, 2009).

3220739.asp>.

⑦See “Preface” to PRAYERS FOR THE ASSASSIN.

⑧PRAYERS FOR THE ASSASSIN, P61.

⑨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第4页。

⑩See “Preface” to PRAYERS FOR THE ASSASSIN.

{11}John J. Miller, “Save a Prayer —A novel describes our Islamofascist future”, National Review Online, March 22,2006(accessed Jan. 8, 2009). .

{12}See“Acknowledgements”, PRAYERS FOR THE ASSASSIN.

{13}See “Preface” to PRAYERS FOR THE ASSASSIN.

猜你喜欢
女性寓言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时装寓言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