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名人效应”

2009-07-28 05:55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朱利安西方人法国人

车 耳

前不久去纽约时,和几位在投资银行工作的华人朋友一起吃午饭。一位来自美洲银行的校友满脸笑容地给我们介绍他带来的一位男士:“他是曾小姐的哥哥,曾先生。”我知道他所说的曾小姐是香港一家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只是这种介绍客人的方式有些夸张,午饭的主题与曾小姐并无关系。

席间,那位校友一共向他人介绍了五遍“曾小姐”,却没有引起任何反应。原来,我们这些在美国多住了几年的人,对这种借抬名人的方式已经有些不以为然了。

苏格兰式矜持

这次吃饭,让我想起另一次经历。那是在纽约的四季酒店,我和苏格兰一个基金公司的经理一起吃早餐。在纽约,有时工作繁忙,常常午餐和晚餐都排满了,早餐就被大家发掘出来成为谈生意和联络感情的方式。那次早餐很正式,跟晚餐一样中规中距,是看着菜单点菜,餐厅里的食客几乎全是西装革履。

吃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苏格兰人背后的那一桌坐着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在处理9·11恐怖袭击事件中,朱利安尼一直在一线指挥,媒体曝光率远高于美国总统布什,结果名声大震,全美国甚至全球的很多人都熟悉他的面孔。在2008年的大选中他也是共和党最具总统相的候选人之一。能和他坐得如此近,即使像我这样不愿张扬、一般不主动和名人照相的人都有一点冲动,至少我想告诉这位苏格兰朋友他后边坐的是谁。

可当我告诉他背后坐的是朱利安尼时,苏格兰人竟然没有反应;等我第二次提及时,他才“噢”了一声,但仍然安静地吃他那份早餐,连头都没有回。那样子似乎是:即使后面坐的是美国总统,他该陪我还得陪我。这种苏格兰式矜持让我感到惭愧,后悔不应该两次提醒他,实际上我说第一遍时他已经知道后面坐的是谁了。而我还是忍不住多看了朱利安尼两眼。

见名流政要这件事

在对待名人的事情上,中西方的差距是很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国内开全国人大会议时,在镜头里我们常看见一些人大代表争相和演艺界名人合影留念。我的同事感叹地说:“这些人都是中国未来的议员,而他们的表现却跟社会上的追星族一样。”

比起来,西方人在对待名流的事情上总的来说比我们要深沉得多,虽然他们见政界人士和影视界人士的反应会有所不同。

对影视界人士他们热情得多,尤其是年轻人,年纪越小劲头越大。小青年们会拦路堵截,大声尖叫,争相与名人合影。我曾经在多伦多一个剧场前看到过成群的女孩,她们在戏剧开演的前一天就等在那里,为的是能见到心中的偶像。这点和国内目前的状况很像。

但是面对政界人士,他们却时时保持着自己的一种尊严,既不过度热情,但又比较礼貌,看到国家或地方首脑、政党或企业领袖会远远地打招呼。我的朋友在卢森堡工作期间多次在大街上见到过卢森堡首相,就像普通人街头相见一样。他没有过去找首相签字的念头,首相也没有被人前呼后拥。

这是因为,西方政府首脑是民选的,他们亲民的举动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亲民反而奇怪了。老百姓倒是要和他们保持距离,因为他们的“政绩”不都是被百姓认同的。

在国外工作期间,我见过几次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每次使馆都会事先开会叮嘱我们不要主动和领导人握手,领导人伸出手来时我们才可以被动握手。我们自然很配合,既不主动握手,又不主动打招呼,甚至不向前凑,远远地观望,聆听教诲,突出领导人的形象。

说到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国内官场上潜规则太多,对领导过于谦卑。那次国家领导人访问纽约接见我们时晚到了一会儿,结果随行的部长甚至国务委员都不肯进会场,而是在走廊上等候。我在他们中间穿行时深有感触:如果是西方人的见面会,他们是不会在细节上这么委屈自己的!

国人的表现欲

实际上在骨子里,我们的表现欲比西方人要强。在照相这个问题上就很明显。

中国人的概念是:一个好风景的照片中如果没有自己,那照片就不用细看了。因此中国人照相总是要把自己放在中心,照的是人,而西方人照的是景。

我在法国工作期间多次参加过法国人的家庭聚餐,他们常常把在中国拍的照片用幻灯投在墙上,和客人们分享,并津津有味地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这些照片上很少看到法国人将自己摆在中间,照片上表现的都是当地的人物,他们还会用特写的方式表现。

有一次随法国人去埃及旅游,整团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因此显得比较特立独行。每到一个重要的景点,我都要“留影”一张,只好找同行的法国人帮我照。一天下来,同行的法国人都知道中国小伙子希望在每个景点都“留影”,而他们觉得没这个必要。

如果去中国某位总裁的大办公室,你看到的照片往往是他们和名人或者领导人会面的镜头,而在西方总裁的办公室,你见到的可能是其家人和孩子的照片。

在中国,名人效应那样显著,以至于名人自己都知道该如何应对陌生的场面。

我有次见到另一位更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小姐,她魅力四射地和周围的人打着招呼。和我握手时,杨小姐满脸笑容,显得非常热情:“我们又在这儿见面了。”其实这是我们第一次握手,以前从来没见过。她见的人多了,自然也有记不起来的,所以用这种方式就能使对方觉得不至于太失落,换句话说,她以为所有的人都应该认识她。

(摘自《新安晚报》)

猜你喜欢
朱利安西方人法国人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19
法国人吃得差又懒得动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哈哈一笑
外国多格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