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9-07-28 05:56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25期
关键词:胡风权威知识分子

新书推荐

《白崇禧口述自传(上、下)》

白崇禧

中国大百科全书

定价:86元

这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口述历史访问计划”重点,白崇禧也是被访问的国民党将领里军阶最高的。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

张鸣

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28元

这是一部历史观察与时政评论的合集。作者写史,总能把历史堆里那些被遗忘的事件诙谐地表达出来,原汁原味地端到读者桌上。

《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

荣宏君

同心出版社

定价:36元

作者调查考证了徐悲鸿与刘海粟之间恩怨的产生根源、发展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亦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次梳理。

《错觉: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转身就忘或自命不凡》

[美]约瑟夫·哈里南

中信出版社

定价:28元

作者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他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的一些有趣行为——我们怎样思考,怎样看,怎样记忆,怎样忘怀,是什么东西引诱我们的人生抉择变得非理性。

《荣誉学生》

[英]约翰·勒卡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32元

间谍小说第一人勒卡雷以自身真实经历为线,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荣誉学生》《史迈利的人马》之史迈利三部曲中,描绘谍报高峰期下的人性幽微,挖掘最底层的欲望。

胡风案的必然性

徐庆全

1955年5月,神州大地从上而下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揭发、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运动并正式立案审查。这场运动因其波及之广泛和影响之久远,被列入建国后的重大政治运动之一。据1980年7月公安部给中共中央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的复查报告》统计,这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的斗争共触及了2100余人,逮捕92人,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被判刑的有3人。至于被不同程度牵连而未列入统计中的人数,当远不止于此。经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漫长岁月,1980年代,中共中央正式为这一案件平反,这一影响深远的错案得到彻底纠正。

胡风一案何以为会发生?是学术文化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作为胡风一案“骨干分子”的著名学者贾植芳,在其回忆录《我的人生档案》一书中,除了详细地追述了自己作为“骨干分子”被牵连到这一案件的过程外,还以学人的冷静,直面这一案件的成因,给出自己的答案,为学界对这一案件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贾植芳看来,胡风一案的发生,实属必然。原因有两条:第一,知识分子与新权威的冲突。作为这一案件的一“分子”,胡风也罢,贾植芳也罢,“他们几乎是吮吸着五四新文化的营养成长,又在抗战的炮火中练就,从小就知道独立人格的宝贵,有一种藐视一切权威、反抗一切压迫的个人主义冲动”。因此,“到一九四九年以后,新的政权、新的权威开始发生作用的时候,这一代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个人主义的热情与冲动,则成为生在门槛上的芝兰,不能不被锄掉”;第二,新权威下组织上的大一统与知识分子松散小圈子的冲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胡风,作为拥护中共政权的进步人士,用他所主办的《希望》和《七月》杂志来发挥战斗作用。这两份刊物,逐渐地吸引了国统区一大批进步作家,而胡风对投稿作者的悉心指点和呵护,也使他在这些作家中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慢慢地,不论在国统区还是在解放区,“胡风派”这个说法就传开了。1949年后,象征着解放区和国统区大一统的第一次文代会开过后,“胡风派”这个松散的小圈子就势必与统一组织下的中国文联发生一些抵牾。他们或者是自觉地纳入到这个新威权组织下,或者被摒弃于这个组织之外,此外别无选择。

作为佐证,贾植芳具体地讲述了两个例子。第一,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时,贾植芳被要求参加,讲清自己的历史。他对此有些反感,并将此事告知熟知自己历史、已在华东局工作的老朋友曹祥华。曹劝他去并对他说:“解放前我们喜欢乱臣贼子,现在当权了,就喜欢忠臣孝子了。”一语道破了知识分子与新威权之间的关系;第二,大约在解放前夕,毛泽东向与胡风关系密切的冯雪峰了解胡风的情况,他问冯雪峰:“听说胡风身边还有一帮人?”毛这样问,显然是把“胡风派”看作了一种集体的力量。“这种思考模式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已经潜伏了以后的动作”。

贾植芳的冷静,避免了通常回忆录中漂白自己的尴尬,“在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摆脱历史的羁绊。而这正是这本回忆录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胡风权威知识分子
重塑胡风的奇女子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你是知识分子吗?
胡风致乔冠华函
再说谦虚
胡风丢失巨款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