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2009-07-28 05:55徐丽娜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法律保障教育引导

摘要:循环经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它的理念。国家和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希望以此为我国建立起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应的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法律保障;经济约束;技术支撑;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TQ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003-02

1996年,中国政府就正式提出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从而将可持续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把可持续发展方针的要求贯穿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资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

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必然选择。由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它的理念。因而,国家和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引导,形成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的多层次结构。经济发展依靠市场,环境监督依靠政府,建立起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应的政策体系是政府职能的体现。

一、法规制度保障

作为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之一的循环经济必须以法制为保障来实现自身的稳定有序发展,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没有明确的思想概念和价值观念为其指明方向,没有可靠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来统一其行为,这场运动将陷入混乱。而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很适合于在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的生产方式还未完全确立前的今天作为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唯有如此,才能使循环经济从蓝图构想转化为社会现实。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新法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仅仅靠行政强制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其他手段。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比如建立循环经济专项发展基金、资金提供财政支持,提供税收优惠,国家进行金融和投资方面的支持等。

二、经济方面约束

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到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1.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环境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储备的资源是真正的财富。目前环境资源滥用问题很严重,主要在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利用环境资源的体系。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环境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建立科学、公平、合理、有效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2.绿色税收政策。此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1)环境税。环境税是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税收的总称;(2)差别税收。差别税收是指针对不同的纳税对象的行为、产品、生产方式、环境保护活动等来决定其纳税水平。

3.财政投入政策。财政投入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也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1)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2)财政补贴。

4.财政信贷政策。信贷政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政策,即优惠信贷政策或严格信贷政策。

5.生态补偿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1)开发者补偿。生态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同时,生态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因而,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应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恢复、更新;(2)受益者补偿。

6.排污收费。排污收费是对向空气、水或土壤排放的污染物,或对产生的噪声征收的费用。但目前,我国现行收费制度基本上执行力度不够,收费标准偏低,惩罚力度不足。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制定更加科学的收费标准,充分发挥排污收费的经济刺激功能。

三、科学技术支撑

建立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激励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模式的产生离不开技术进步,循环经济能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关键还在于技术层面的支撑力度。

在技术层面上支撑循环经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利用生产的生命周期理论对经济系统进行物质与能量流程的分析,以便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第二,对各类生产系统的物料利用和排放,做出技术上的科学规范,监督各生产单位的生产和排放状况,对于那些资源利用过度、技术落后、排放水平超标的生产单位,应在重罚的基础上,明令进行技术改造,改造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取缔;而对于那些资源和能源再生产、环境再造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则应该给予名誉和经济上的奖励。第三,创造优良的激励环境,让更多的循环经济技术能够被发明、利用。所谓循环经济技术,包括三个方面: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再造技术和清除环境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而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要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也就是说,要使这三个方面的技术相辅相成,实现产业结构的循环化。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可以从建立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园区的示范效应,推广循环技术。

四、宣传教育引导

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促进全社会的循环意识,形成循环文化。

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法律法规层面,实际上都是属于制度化建设的低层次层面,它们所做的,无非是要强制人们按照规定的路线行事,而循环社会的最终实现,所依赖的还应该是人们的自觉认识,自觉实现。要达到循环社会自觉实现的目标,则还应该向着文化的层面努力。

经济是基础,文化则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则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一定的经济水平决定着一定的文化形态及其水平。人们的行为除了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外,更主要的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如果说循环经济模式的顺利推广关键在于技术的进步和法律法规的完善,那么建立一个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循环社会,则更多的依赖于循环文化的建设与形成。

循环经济是人类面临环境的制约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关涉到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从生产到消费的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我们期盼并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主潮的推动下,结合实际情况,用其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8]。

五、加强公众参与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与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公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社会意识。

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使政府、企业界、科技界、教育界以及社区居民等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参与到推动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件既关系当代又涉及千秋万代、利国利民的大事,而且也是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和改革,只有最大限度地吸引全民的注意力,树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行;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解振华.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J].环境保护,2003,(3).

[2]陈华鹏.基于循环经济的价值链改造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3]冯健,陈峰云,殷旭东.制度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J].江西社会学,2005,(4).

[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徐丽娜(1982- ),女,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教师,地方经济研究所成员,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系统学与CIM战略,循环经济。

猜你喜欢
法律保障教育引导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法律保障机制:信用卡滞纳金违宪案
浅谈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论我国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女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分析以及教育引导对策探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