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乌头内生真菌研究

2009-07-29 07:11李治滢陈有为杨丽源李绍兰吴少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7期
关键词:乌头内生真菌分离

李治滢 陈有为 杨丽源 李绍兰 吴少华 

摘要从药用植物乌头的侧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64株,将其中的151株根据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分类鉴定,它们归属于6个目、9个科、23个属,其中毛霉属、黑孢属、头孢霉属、芽枝霉属和交链孢属为该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属,表明药用植物乌头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在种群、数量及分布上具有多样性特征,在侧根上分布得最多。

关键词乌头;内生真菌;分离;分类鉴定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R2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007-02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为毛莨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该植物全株有毒,母根为川乌,母根上所附生的侧根为附子。主产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肃等省也有栽培。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抗炎、免疫抑制、麻醉止痛、抗肿瘤、强心、降血压、扩血管等作用[1]。在农业上有杀虫作用[2] 。

目前,国内外对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报道较多,许多来自植物的天然化合物与植物的内生真菌有密切的关系,甚至也是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3]。对乌头的研究报道较多的是它的药效、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毒性、种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等[4-6]。笔者对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作了系统的研究,从内生真菌的分离、分类鉴定到活性物质的筛选和分离提取,以期为研究乌头植物内生真菌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植物。乌头样品采自昆明市云南大学微生物所栽培的乌头植物。

1.1.2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使用前1mL培养基中加80IU的青霉素,以抑制细菌生长。②分类鉴定培养基:PDA培养基和促孢培养基(KH2PO4,MgSO4·7H2O,KNO3,KCl,葡萄糖,蔗糖)。

1.2试验方法

1.2.1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首先用自来水冲洗乌头植物表面的泥沙,去除母根,接着进行表面消毒、分离和培养。方法参照文献[7]。

1.2.2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采用插片培养方法,对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分类鉴定。分类检索参照文献[8,9]。

2结果与分析

2.1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

从乌头植物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64株,将其中的151株根据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分类鉴定,归属于6个目9个科23个属(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分离获得的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中,以毛霉属(Mucor)、黑孢属(Nigrospora)、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芽枝霉属(Cladosporium)和交链孢属(Alternaria)较多,这5个属为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其次是木霉属(Trichoderma)和曲霉属(Aspergillus)。刚毛孢属(Pleiochaeta)、头囊聚孢霉属(Cephaliophora)、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和小克银汉霉属(Cunninighamella)最少,均只有1株。

2.2乌头植物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种群分布

在分离获得的164株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中,侧根上分离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上都是最多的,有78株(占总菌株的47.56%)16个属(占23个属的69.57%);其次是茎部分离的有54株(占32.93%)15个属(占65.22%);叶部和花上分离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上都较少,分别为17株(占10.37%)和15株(占9.15%),均是7个属(占30.43%)(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侧根部位分离的内生真菌种群中,毛霉属和木霉属为其优势属种,分别为15株和9株,各占侧根部内生真菌的19.23%和11.54%;黑孢属和芽枝霉属为茎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分别为13株(占茎部内生真菌的24.07%)和9株(占16.67%);叶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是黑孢属和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分别有6株(占叶部总菌株数的35.29%)和3株(占17.65%);芽枝霉属和毛霉属为花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均为3株,占花部内生真菌总数的20.00%。

从表2还可以看出,毛霉属、盘多毛孢属、组丝核菌属(Phacodiun)和黑孢属在乌头植物各部位都有分布;交链孢霉属在侧根、茎和花上有分布,而在叶上没有分布;球壳孢属(Sphaeropsis)除了在花上没有分离获得外,在乌头植物的其他部位均可分离获得;假丝酵母菌属、木霉属、镰孢霉属(Fusarium)、卷枝霉属(Pireella)、根霉属(Rhizopus)、葡萄孢属(Botrytis)和小克银汉霉属只在侧根部有分布;而刚毛孢属和束丝菌属(Ozonium)只在茎部才有分布;头囊聚孢霉属只在花上分离得到。

3结论与讨论

(1)毛霉属不仅是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同时也是附子植物侧根部和花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而黑孢属既是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又是其茎、叶部位的优势属种;芽枝霉属则是乌头植物及其茎、花部的优势种群。

(2)在乌头植物侧根、茎、叶和花等部位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分布上存在差异,在侧根部位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最多,其次是茎部,在叶和花上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较少,侧根部和茎部的内生真菌种群明显多于叶部和花部。这表明乌头植物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在种群、数量及分布上具有多样性特征。

(3)乌头植物的侧根就是药用附子,本次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表明,无论在内生真菌的数量还是在种群分布上,都是侧根上分布的最多。这可能与附子中含有的药用成分及含量有关。对以后研究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及分离提取有活性物质有指导性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 符华林.我国乌头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2004,27(2):149-152.

[2] 陈小平,崔永三,赵博光.毛茛科杀虫植物——乌头[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6):26-28.

[3] 舒莹,郭顺星,张东明,等.植物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5):772-776.

[4] 曹小玉,刘川,彭成.90年以来附子研究的文献定量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58-59.

[5] 陈信义,李峨,侯丽,等.乌头类生物碱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评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0):922-923.

[6] 邓廷丰,李培清.云南野生滇南黄草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1(1):15-19.

[7] 李治滢,杨丽源,周斌,等.灯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J].云南大学学报,2003,25(1):65-68.

[8]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9] H.L巴尼特,B.B亨特.半知菌属图解[M].沈崇尧,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猜你喜欢
乌头内生真菌分离
毒性中药宜久煎
黄草乌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HPLC同时测定复方藤乌软膏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含量
冻乌头
慧眼识驴 赚钱有道
慧眼识驴 赚钱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