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个性阅读 指导鉴赏方法

2009-08-01 04:48黄兴仁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个性阅读名著阅读

黄兴仁

[摘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时期,更是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经典名著,个性地鉴赏名著,对中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的奠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读经典名著,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地鉴赏名著,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这就是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名著阅读 个性阅读 鉴赏方法

大量的事例表明,每个人的阅读经历就是他精神成长的历程,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时期,更是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经典名著,个性地鉴赏名著,对中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的奠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名著的阅读鉴赏被部分教师忽视,还有部分学生觉得鉴赏深不可测,知难而退。《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有明确的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名著,指导学生鉴赏名著,已成为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的必要手段。

一、倡导个性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名著,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鉴赏,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阅读鉴赏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思考加深,在不同时期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一句“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的各不幸。”在20岁时,社会阅历较浅,“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对这句话理解不深刻。40岁以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看尽了世态炎凉,阅尽人间沧桑,经历岁月蹉跎,感受大千世界,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生离死别的惨痛、贫病交加的无奈,祸不单行的悲哀……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恩格斯在《致玛•晗克奈斯》一文中说:“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所以,要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鉴赏,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鉴赏名著名著,哪怕是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都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比如,在指导阅读《西游记》时,学生自主阅读《西游记》,在学生读完作品之后,有的学生感受到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有的学生读出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有的学生读到了唐僧的执着,有的学生认为唐僧软弱、是非不分;有的学生感受到天上人间有共同点,裙带关系很多,就连如来佛主的地盘上也不例外,有的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答案丰富多彩,点亮了智慧的火花,闪耀着个性的光芒。这样,应该比教师条分缕析地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总结艺术技巧要好得多,学生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了。当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学习所得,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有收获感,成就感,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兴趣。交流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有深度地鉴赏有很大难度,使得交流成了学生自主阅读中必需和重要的手段。

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喜欢的书目去读,去发掘智慧宝库、汲取营养,然后写读书笔记,形成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就会有个性化的鉴赏。对优美语言情有独钟的,可以选择莎士比亚或泰戈尔的作品;对名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名人传》、《凡高传》、《童年》等作品;喜欢探究动物的学生,可以读《昆虫记》,热爱自然的同学,可以选择《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等作品,喜欢思考或哲学的同学可选择萨特的“存在主义”相关作品。

总之,要给学生自主权,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在其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切莫越俎代庖,否则,只能是越帮越忙。

二、指导鉴赏方法

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名著之所以能穿越历史时空,跨越不同地域,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就是那些天才作家以睿智的思想、敏锐的眼光、独特的体验对社会的浓缩,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想法和情绪,如马尔塞斯的《百年孤独》,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的正确途径。《百年孤独》的问世,也正处于西方社会在世纪末的颓废、无奈、迷茫,作品切合了全世界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受到全世界广大读者的欢迎。对于这些名著,如何读出深度,领悟内涵,需要指导鉴赏方法。

与作者对话。读《少年维特之烦恼》,“细腻的情感描写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的吗?读《巴黎圣母院》,“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是社会的主流吗?”读《文化苦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如何有效地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读冰心的《繁星春水》,“童心、母爱、大自然主题得到极好的体现,你是多么地幸福。”

与人物对话。读《童年》,有《我与阿辽沙比童年》;读《骆驼祥子》,有《我要对祥子说》,“我似乎看到你眼中有一道复杂的光在跳动,把你心中正翻腾着的委屈、惊疑、困惑、感激全都照亮,两行泪水沿着你的脸颊无声的流淌……”读《哈姆雷特》,有《给哈姆雷特的一封信——冤冤相报何时了》“你将继承王位,与奥菲利娅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切尽在你复仇与不复仇之间。”三读《复活》诞生三封信——《致玛丝洛娃》《致法官》《致聂赫留朵夫》;读《安娜•卡列尼娜》,出现“痛苦可以弥补,生命却不能重来”的吊挽……

与课文结合。读《社戏》,鉴赏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读《阿Q正传》,了解人性的弱点,洞察身边的“精神胜利法”,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我的叔叔于勒》看到人性丑恶的一幕,亲情的脆弱。

所以,青少年读文学经典名著,有自己见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地鉴赏名著,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这就是最大的功效。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空间”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渐渐扩大。

猜你喜欢
个性阅读名著阅读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让个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