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公地悲剧”的终结

2009-08-07 01:51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09年17期
关键词:赫勒困局莫斯科

杨 吉

困局经济学,没听过吗?那好,换一个说法——“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fi-commons),这个如何?

1998年,迈克尔·赫勒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反公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型中的产权》一文,正式提出“反公地悲剧”的理论模型。他认为,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之前创造的“公地悲剧”虽然很好地说明了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的恶果——哈丁在《公共悲剧》中写道:“在一个信奉任意享用公有资源的社会,人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其必然的命运。”任意享用公有资源会带来毁灭,但哈丁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或称“使用不足”)的可能性,而这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收益减少的情况更为严重。于是,便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相关的例子很多,赫勒曾以莫斯科街道上出现过的一个怪现象来阐述。有段时期,一方面莫斯科的沿街店铺大量空置,另一方面街道旁却涌现出许多金属做成的箱型销售摊。在高峰期的1993年,莫斯科街道上有1.7万只这样的金属箱子,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金属森林之中。为什么在莫斯科寒冬里沿街叫卖的商贩不搬到温暖的店铺里去?为什么沿街店铺的拥有者要放弃可观的租金收入?为什么掉在街边的钞票多年没人捡?赫勒专门研究了这些问题,他认为,这就像在一间房子的大门上安装需要十几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的锁,这十几把钥匙又分别归十几个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在同一时间到齐。莫斯科沿街店铺遭闲置的原因也差不多如此——支离破碎的产权结构,所有者之间相互制约、抗衡,造成资源运行成本过高,使用率低下。这就是“反公地”的特性,而之所称之为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或财产的使用安排能给每个人带来收益,但由于相互阻挠、影响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收益减少或资源浪费。

现在的困局经济学正是脱胎于当初的“反公地悲剧”,仅仅是换了个称谓而已。赫勒要探讨的主题一以贯之,正如他在10年前的那篇论文中所关注的那样,因过多所有权形成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破解。在赫勒看来,困局是自由市场的一个悖论。倘若太多人拥有某种东西的一部分,合作便陷入停滞,财富消失,人人遭受损失。因此,“克服它将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赫勒写道。

于是,对于新作——《困局经济学》,赫勒寄予厚望。他在引导我们展开一次困局之旅(从强盗贵族到当今的无线频谱霸王,从密西西比法院拍卖黑人家庭农庄到烦人的纽约市土地征用,从切萨皮克湾的牡蛎海盗到当今的基因专利和音乐侵权者)的同时,也试图寻找一种解决“反公地悲剧”的方案。他在序言中写道:“只要你希望整合资源,引入积极的改变,开展下一代的创新,甚至只是单纯想理解日常生活的无形运作方式,本书便是为你而写的。困局带来的一切,并非不可避免。”事实上,赫勒已然揭开了困局的谜底。他认为,如果说“公地悲剧”是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的话;那么,“反公地悲剧”则是由于产权过多、支离破碎,需要整合产权。

赫勒可能没注意到,整合只是第一步,防止因多头管理或产权分散滋生“权力寻租”也是关键。由于寻租人追求的是大量的非生产性价值,因而在寻租过程中势必造成资源大量浪费或生产性资源利用不足,但主管者往往在其间的权钱交易中获取大量租金。因此,就资源浪费或利用不足而言,寻租其实是“反公地悲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在整合产权、避免资源使用不足之余,也需要重视和加强产权制度的建设,遏制在产权整合过程中寻租和腐败的出现。

据赫勒说,他写作《困局经济学》缘起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的主管给其出的一道难题:几年前,该公司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但不能上市发售,除非公司能买下几十种专利的使用权。但每一位专利持有人都认为自己的专利特别重要,要么信口索价,要么干脆不答应这笔交易。故事的结局看起来并不怎么美满—原本可以拯救上百万条生命、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新药,就只能束之高阁了。当时,赫勒对于这个提问无言以对,确切地说,他不知道该从哪里寻求突破、解决困局,但是,在《困局经济学》问世之后,他至少多了一份自信。他让公众意识到“反公地悲剧”的存在,并且让人们逐步接受他产权整合的倡议。是的,时代在进步,如果我们一味地困守于易分难合的旧式所有权,悲剧还将继续。

猜你喜欢
赫勒困局莫斯科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丹麦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精彩人生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中小银行外币清算困局与应对
车“游”
阿格妮丝·赫勒:做一个理论家,书写自己的人生
Trouble I’m In
哲学的乌托邦精神
——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
三株直销困局
第三只眼看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