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苏北地区食用菌重发病虫害与防治对策

2009-08-11 04:24凤舞剑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菇类菇农杂菌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食用菌产业已进入我国农业的六大产业之中,目前成为苏北农业区域的特色和支柱产业,栽培面积以每年15%的量持续增加,成为菇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苏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菇农粗放的管理模式导致病虫害发生出现逐年加重的趋势,食用菌的生产受到严重的威胁。笔者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出重发的病虫害,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治对策,以提示菇农提早预防,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稳定产量,减少损失。

1 主要病害

1.1木霉

木霉俗称绿霉。为害所有的食用菌品种,对食用菌的为害表现为:①污染培养料,与食用菌争夺营养和空间;②分泌霉素杀伤、杀死食用菌丝;③木霉菌丝接触到食用菌丝时将其菌丝缠绕切断。蘑菇受害率达60%,产量损失10%~30%。

1.2链孢霉

链孢霉俗称红粉病,红面包霉病,为食用菌生产中常见杂菌,可污染所有的食用菌,是一种顽强、速生的气生霉菌,培养料受污染后,还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的霉层。蘑菇受害率达40%,产量损失15%~20%。

1.3曲霉与青霉

曲霉俗称黄霉、绿霉、黑霉等。曲霉的种类很多。黑曲霉的菌落为黑色疏松的果粒状;黄曲霉黄色、黄绿色,最后呈褐绿色;灰绿曲霉初白色后呈灰绿色;青霉,其种类多、菌落呈灰绿色、黄绿色或蓝色粉状霉层。曲霉、青霉均属常见的杂菌,它们与食用菌争夺营养、水分,并分泌霉素抑制食用菌生长。蘑菇受害率达50%,产量损失15%~25%。

2 主要虫害

2.1螨虫

螨类是食用菌害虫的主要类群,俗称菌虱,它们以若螨,成螨直接取食食用菌丝和子实体,造成播种后不发菌,或发菌后出现 “退菌”现象,并使培养料变黑腐烂、菌丝萎缩,子实体出现凹状的斑眼、枯萎。若为害菇(耳)根,可影响出菇(耳),造成子实体腐烂和畸形,有的还可传播杂菌和病原菌。螨虫在3年以上的菇房内发生普遍,尤其以地表层栽培的蘑菇、金针菇受害严重。菇农由于用药不当,菇房长期使用无杀螨效果的杀虫剂,虫源表现出猖獗趋势。

2.2菌蛆

菌蛆是危害食用菌的双翅目昆虫幼虫的总称,它的成虫人们通常又分别称为菇蝇、菇蚊和菇蛆(瘿蚊)等类,而每一类又各包括许多种类,它们以蛆形幼虫取食各种食用菌的菌丝和子实体,并传播病原菌;危害严重时直接影响食用菌的生产。造成损失因品种而异,如茶树菇受害率达85%,产量损失10%~30%;金针菇受害率达70%,产量损失15%~20%;双孢菇、黑木耳和毛木耳受害率50%,产量损失10%~20%。

2.3线虫

线虫是近3年来在蘑菇等草腐性品种中发生面积和受害程度快速上升的害虫之一。由于菇农长期防治用药不当使之由弱势种群发展为优势种群。苏北地区平均受害率达50%,产量损失20%。

3 防治对策

食用菌作为高营养的食品,其食用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所以防治上应该遵循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植保方针,并提出了“一清,二轮,三管,四防”的防治策略。

3.1清洁菇棚

及时清除越冬期病虫侵染严重的出菇袋,将菇棚内残菇、烂菇清除。活动性菇棚在使用2~3年后搬迁换址,并避免菇棚集中设置。有条件的菇农,可以每年更换新棚,防杂菌效果会更好。

3.2合理轮作

3.2.1食用菌不同品种之间轮作。食用菌栽培实践证明,在同一菇棚内连续栽培同一菇类,极易引发杂菌污染,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不同菇类或同一菇类的不同品种之间轮作,对病虫害及杂菌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3.2.2提倡与其他作物轮作。有些菇类如平菇、鸡腿菇,大田种植,不需熏蒸消毒,只需取表土下30cm的生土,拌入石灰粉即可。每2~3年轮作1次,既可肥田,又能消灭病虫害,一举多得。

3.3加强管理

管理措施得当,合理调节温、湿、气三者之间的关系。温度、湿度、氧气是影响各种食用菌质量优劣、产量高低的重要环境因子,三者要统筹兼顾。出菇期间,在合适的温度下,如鸡腿菇16~24℃、双孢菇14~16℃子实体数量最多,产量最高;物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在菌丝生长期间控制在75%~80%,子实体阶段在85%~90%,低于60%,菌盖易反卷;高于95%以上,易引发病害。食用菌全都属于好氧性微生物,整个发育期间均需要新鲜空气,特别是子实体形成期间要勤通风换气;通风不良、过于潮湿、温度过高的菇房,容易滋生杂菌害虫。

3.4化学防治

3.4.1杀菌剂。食用菌的病害和竞争性杂菌大多是真菌引起的,它们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许多相似之处,多采用多菌灵、托布津、苯菌灵、克霉唑、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杀菌剂。但要注意在食用菌栽培的不同阶段,其浓度、剂量都应按规定用量选用,防止发生药害;其次,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3.4.2杀虫剂。敌敌畏具有熏杀和触杀作用,对菇蝇类的成虫、幼虫和跳甲有特效(但对螨类杀伤力差),使用浓度为500倍液;但平菇对敌敌畏很敏感,浓度稍大就可能产生药害,最好改用敌百虫或辛硫磷500倍液;同样,一些蘑菇对敌百虫敏感,最好改用敌敌畏。若有跳甲和螨类同时发生,用辛硫磷和杀螨剂混配效果较好。另外,用磷化铝熏蒸防治也很有效,一般用量2~3片(6.6~9.9g)/m3,对大部分食用菌害虫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熏蒸后菇房密闭48小时后,要开窗通气3小时以上,确定无余毒后才可入内。

(收稿:2009-02-17)

作者简介:凤舞剑 (1976-),男,江苏徐州人,生化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植保专业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联系方式:E-mall:fwjedu@126.com,Tel:13685183978。

猜你喜欢
菇类菇农杂菌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茶树菇感染杂菌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生产食用菌 石灰用途广
杂菌污染对固态发酵食醋返混的影响
台湾地区菇类总产值突破88亿 新兴菇类备受追捧
台湾菇类产业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