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在我县发病规律及综防措施

2009-08-11 04:24杨广东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保护地白粉病

杨广东

1997年我县首次试种保护地草莓成功后,至2008年发展到66.67hm2。随着草莓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保护地大棚的周年使用,草莓的病害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目前保护地草莓病害有草莓白粉病、炭疽病、黑斑病、黄萎病等。而草莓白粉病在我县发生最重,危害最大,成为主要病害,一般产量损失10%~25%,严重的达30%~50%。现将白粉病在我县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发病规律

草莓白粉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白粉病病菌属专性寄生菌,主要依靠带病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气流有助于病菌孢子在田间扩散蔓延,传播到草莓叶片、花器和果实上。病菌侵染寄主后,5天可在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低于5℃或高于35℃均不发病。连作、未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偏施氮肥、植株嫩绿、栽植过密或通风除湿不当,均易诱发草莓白粉病,并且发病重。草莓白粉病在适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病害发展很快,3~7天内病害症状出现并流行。我县一般在2月上旬至5月上旬发病,部分年份在10月份也会发生,3~4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2 病害症状

大棚草莓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果实,而在果梗、叶柄和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蔓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和花蕾受害后,花萼萎蔫,授粉不良。幼果感病后被菌丝包裹,不能正常膨大而干枯。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色粉状物,果实着色缓慢,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丧失商品价值。

3 综合防治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

草莓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很大的区别,经近些年观察发现“千禧”系列、哈尼、宝交早生等品种发病轻且发病时间较晚。丰香、章姬等品种易发病,发病时间早。

3.2科学育苗,培育无病壮苗,切断发生的传播链

降低育苗密度,增加育苗田面积,确保育苗田与大田面积1:3~4,减少苗间的荫闭度。对于保护地育苗,在7~8月份高温季节闷棚杀菌3~5天,能有效的杀死病菌。育苗期坚持用“天达2116”等叶面肥喷洒植株,15天1次,连续喷洒3~4次,促苗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性能。

3.3加强田间管理

重施有机肥、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栽植密度合理,不要过大,一般667m2移栽6000株左右,每畦栽2行,行株距为25cm×20cm;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生长季节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带出棚外,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及时做好大棚通风,适当降低设施内温度与湿度,使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晚温度控制在5~10℃,温差相对减少,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创造一个不利于白粉病侵染、不利于分生孢子发生的生态环境。一般在下午4时左右盖膜,到第2天8时揭膜通风。下雨后要及时排水,降低棚内湿度。

3.4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30%氟菌唑2000~2500倍液、25%腈菌唑或杜邦福星800~1000倍液、15%粉锈宁2000倍液喷雾,667m2用药液50kg,隔7~10天1次,连续用药2~3次;喷液时要做到喷洒透彻,叶正反两面都要喷到,各种药剂尽量做到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在防治过程中避免使用机动喷雾器,减少白粉病孢子借气流传播;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草莓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控制农药残留,确保食用安全。(收稿:2009-02-26)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保护地白粉病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