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芳 毕竟是书生

2009-08-12 04:57刘红艳
中华儿女 2009年7期
关键词:石油工业克拉玛依新华书店

刘红艳

虽然离休多年,但王连芳的作息习惯仍然保持着“上班”的状态,很有规律。

钻井工程的科班生,又在企业从事生产和行政管理30余年,1996年从克拉玛依市政协副主席岗位退下来,可王连芳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平生最大的乐趣就是买书、读书、写书与藏书。恰如他曾请人给自己刻的一枚印章——毕竟是书生。老人说,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打破砂锅寻根底

1957年,22岁的王连芳到克拉玛依实习。当时,他还是乌鲁木齐石油学校的一名学生。

来到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后,一连串的问号便在他脑子里闪了出来一一“克拉玛依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活动的?以前的克拉玛依是什么样的?克拉玛依的石油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等等。这些疑问让王连芳感到兴奋,他开始有意搜集一些资料。然而,那个时候,有关石油方面的出版物还很少,他只找到《黑色的金子》和《石油的故事》这两本俄文书籍。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克拉玛依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名为《祖国石油天然气史话》的书,他如获至宝。可那时,他还是一个穷学生,每月生活费只有30元,要想买下这本书,就意味着一天不吃饭。他实在爱不释手,当下慷慨解囊。直到现在,这本书册还被他完好地保留着。

在过去40多年里,王连芳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泛舟书海,笔耕不辍,掌握了大量的新疆石油史及克拉玛依地方史料,相继编著了10多本、总计几百万字的相关历史资料书籍。

别的不说,单是码字,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可是,他从不觉得苦和累。即使现在,他也常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有病,只要拿上书,握起笔便不肯放下,每每还要老伴提醒“该吃饭了”、“该休息了”方才停手。

且听历史轻诉说

1963年,中国新闻社发函给新疆石油管理局,希望他们写一些介绍新疆石油工业发展情况的文稿。这项工作就落到了时任管理局秘书的王连芳头上。

多亏了那个“追根寻源”的好习惯,加之平日又注意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一个月后;一篇名为《飞速发展的新疆石油工业》的稿件通过中国新闻社在海外多家媒体发表。

是啊,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而还原和挖掘这段历史的意义更大。于是,王连芳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让石油历史复活”。

虽然办公室事务繁杂琐碎,但王连芳见缝插针,但凡与新疆石油、克拉玛依有关的资料,哪怕是零星的几个字、几个片断,他都如获珍宝,收录在册,无一遗漏。

当时的克拉玛依尚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基本条件很差,书籍、文献更是奇缺,但只要有去首府乌鲁木齐或内地出差的机会,旧书摊、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是王连芳必去的三个地方。当时乌鲁木齐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在地下室,每回去,王连芳都是拿着笔和本子,蹲在图书架间的空地上,挥笔狂记。为了能更多地掌握资料,有时新华书店还没开门,他就已经等在门口了。

经过14年的搜集整理,1987年,王连芳完成了《新疆石油工业史资料选编》。后来,他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又开拓性地编写了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新疆石油史话》,在《新疆石油报》上连载刊登。

新疆石油工业史上的一段空白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填补了,这引起了后来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宋汉良的注意。看完了全部文章后,他很高兴,就打电话给王连芳说,希望这本汇编的书册能出版成书,因为它对新疆的工业史发展很重要,对地方经济、科技和历史工作者都有用。

1988年,《旧中国新疆石油史料辑要》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连芳心里很高兴。从那以后,除了自己的日常工作外,王连芳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和书打交道。为了搜集、整理新疆石油工业史的资料,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单是为了介绍新疆早期的几位石油人物,他甚至逐字逐句地阅读了《新疆图志》、《清朝续文献通考》等史料。

王连芳肚子里的“存货”也越来越丰厚,编书撰文的手法也越来越成熟,以至于1989年,领导点名指姓要他担任《新疆通志·石油工业志》的主编。

对于这部100多万字、耗费了他和团队一班人马近10年的时间完成的大部头,王连芳第一次没有吝啬自己的夸赞,他说:“这本书水平很高。”后來,这本书获得了2002年新疆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2年,《新疆石油史话》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公开发行,作者仍旧是王连芳。

愿存信史昭世人

克拉玛依虽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然而在几十年的史料搜集、整理过程中,王连芳发现,克拉玛依这块土地上人类活动的历史十分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蒙昧期。许多学者、旅行家、官吏曾直接或间接对这一地区考察和研究,对这里的山水、物产,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留下了颇多的记载。只是由于分散在各种地方志、游记、文牍、专业文献中,有的只有手稿或油印本,搜索不易,所以鲜为人知。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王连芳想,一定得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2001年,他66岁,编著并出版了《克拉玛依地方史料辑注》。这本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有读者提出,这种资料书主要是供研究者使用,一般读者读来未免觉得枯燥,希望他能写成普及性、可读性强的文章。于是,王连芳又根据他搜集到的历史资料,用了三年的时间编著出版《克拉玛依寻源》。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是老人对待历史恪守的原则,他那“一片冰心在玉壶”、“愿作信史昭世人”的心思也由此可鉴。

如今,吕远歌中所唱的“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克拉玛依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干净、安逸、舒适的现代化石油城,一条清冽的河水蜿蜒穿城而过,每到夏天,绿草如茵,树木披绿,是塞北却胜似江南,使人流连忘返。

和这座城市的许多老人一样,王连芳的晚年生活幸福而满足。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感受着这里的新气象,老人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慈祥、宽厚和谦虚的笑容。他说,我的一生就是为石油而生的,我这一生也都给了石油。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克拉玛依新华书店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回不去的书店
Love Remains in the Human World
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利用
伊拉克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分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
资本去向决定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