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文弄墨万伯翱的为文与为人

2009-08-12 04:57
中华儿女 2009年7期
关键词:贺龙文字体育

海 珍

如果生活的角色需要用社会头衔来确定的话,万伯翱一定是生活剧幕中最忙碌的主角:《中华儿女》杂志编委、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名人垂钓俱乐部主席,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在人生的多幕剧中,他身兼数职、游刃有余。但是,他天然地有一种潇洒,并不特别在意这些外界的身份认同。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坚守:无论社会身份如何变换,他始终是他自己,是那个待人真诚,喜欢写作的万伯翱。他用文字这种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心灵永远的真诚。

江湖人称“万老大”的万伯翱,出现在公众眼前永远是头戴鸭舌帽,一身休闲装扮,平易近人的形象。

最初走进大众视野的万伯翱是缘于那场著名的“上山下乡”运动,他作为万里的长子被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副市长的父亲万里直接送到河南黄泛区下乡改造,因此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代表人物”——1963年,《中国青年报》以头版报道了他下乡事迹,在首都应届中学毕业生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将万伯翱称为干部子弟下乡的典型。随着周总理的讲话全国播放,万伯翱成为当时全国所有中学生的学习榜样。

时至当下,他早已走出了红色家庭出身的影响。他用自己的勤奋、真诚、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体育、文学、影视等多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人物传记的史料价值

抛开曾任体育总局的官员身份,抛开其他各种头衔,抛开万里长子的名声,作家这一标签,似乎正在逐渐成为万伯翱的重要标志。当然,生性潇洒的“万老大”,或许本不在乎张贴在他身上的各种社会身份认同,他最喜欢的是,真实地做他自己喜爱的事,或许,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他近年来出书的速度愈来愈快的注解。那就是,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写作爱好上,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以万伯翱为作者的文章第一次发表在《北京晚报》上,是1961年。正在上高中的他,忽然觉得眼睛不适,在同学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同仁医院,由于太过匆忙,他没有带钱,一位好心的医生帮他解了围。第二天,他专程到医院还钱感谢。回来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在急诊中感到温暖》投给报社,没想到很快发表了。看到自己的所感所思变成铅字呈现出来,万伯翱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从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写作的基调,那就是温暖的,亲历的,真实的。这一基调也自始至终贯穿于他此后的文章中。

从1961年开始写作至今,万伯翱先后出版了多本文集。其中,又以《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百姓元戎共垂钓》等文集最为著名。“从1961年到1991年正好30年过去了,1991年在我当中国体育杂志社总编辑时候,我出版了《三十春秋》,纪念我在农场劳动以及老前辈和老朋友们,是一部人生轨迹的记录。《四十春秋》出版于2001年,是我发表文章的集粹,主要写老一辈革命家,如贺龙、刘少奇、徐向前等的体育生活,也因此奠定了体育散文的体例。”万伯翱如是评价自己的作品。2008年,距离1961年还不足50年,万伯翱就推出了自己的《五十春秋》。“《六十春秋》估计会更快,因为最近一直有稿约,在写作,应该会更快地推出来。”写作,在他生活中占据的地位已经愈来愈重要。

那场著名的“上山下乡”运动在万伯翱的生命中无疑是一段无法忘却的经历。在河南黄泛区,他从一个不谙农事的京城学生成长为一个地道的园艺高手,闲暇之余,就坐在果园内读书。时隔几十年,关于书的内容,只有隐约的记忆:“父亲让我带了《论共产党员修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给我寄来了《毛泽东选集》,我又从场长那里借来了《中国文学史》,当时廖晖在哈军工给我邮寄来一套莎士比亚戏剧选,当然中国古典名著在知青中也传阅着看。总体来说,那时精神食粮比较贫乏,能读到的书只有不多的几本。”万伯翱坐在沙发上,回忆着前尘往事。农村生活很清苦,生性乐观的万伯翱却常常能苦中作乐。与下放到农场的将军王近山的交往成为万伯翱那一时期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王近山,著名的开国将星,电视劇《亮剑》主角李云龙的生活原型,因其作战勇猛,人称“王疯子”、“拼命三郎”。毛泽东曾经几次提起王近山,赞扬他的勇敢。王近山逝世后,他的文集出版,邓小平特意为这位桀骜不驯而又战功赫赫的爱将题词:一代战将。

正是这位作战勇猛屡建奇功的王近山,解放后却因情感和婚变问题被下放到河南黄泛区,同在黄泛区劳动的万伯翱因此与王近山将军有了一段忘年交谊。

后来,这段经历经过万伯翱运笔还原,成为了万伯翱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他分别以《硝烟散尽见英雄》、《惟大英雄能本色》、《虎将亦是捕鱼翁》等为题,成系列地刊登在《中华儿女》杂志上,用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一代名将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因为有了与笔下人物一起相处的经历,他能够了解人物生活中的大量细节,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也就显得格外鲜活、生动。王将军女儿感谢“伯翱大哥”妙笔写父亲,并称万伯翱是“王近山写作的专家”。

王近山将军的系列文章可以代表他的其他人物传记类作品。因为有了与传主共同生活的经历,他能提供一个很近的视角,让读者近距离了解传主,因此,他的作品少了脸谱化的千篇一律,更多的是细节,特色的描写。

从某种程度上说,万伯翱的传记作品就有了一种史料价值。如果没有他的记录,王近山下放到河南几年的生活就会湮灭在历史烟尘中,贺龙、徐向前等元帅的垂钓剪影就不会如此完整而鲜活地留存。他用饱蘸浓情的笔墨,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钩钓出一串串历史伟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用白描的手法还原出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历史片段,如果说文学传记是为历史人物摄影的话,万伯翱的作品则是生活瞬间的抓拍。唯其如此,尤显珍贵。

体育散文开先河

万伯翱曾任《车王》、《运动·休闲》和英文《中国体育》3本杂志的总编辑,与体育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体育是他事业的基点,文学是他的爱好。他将体育与文字两者恰到好处地结合,于是,文坛上便有了“体育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这在他的作品集《百姓元戎共垂钓》中尤为突出。

在20多万字的《百姓元戎共垂钓》文集中,收录了万伯翱撰写的多位元帅在业余爱好钓鱼中的风骨英姿。万伯翱本人从小就擅长垂钓,多次在各种垂钓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由于自己喜欢垂钓,因此也就注意收集元帅们钓鱼时的掌故细节。

在写作过程中,犹能体现万伯翱的认真严谨的创作精神。为了写好贺龙钓鱼的文章,他前前后后将贺龙传记、与贺龙有关的各种文集、画传看了好几遍,并前后三次去贺龙垂钓现场观察,又采访了贺龙的夫人与子女,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之后,他再伏案成文。后来根据他的文章《贺元帅擒鱼送总理》改编而成的电影,得到了贺龙夫人和子女的高度认同,贺龙的女儿贺晓明深情地对万伯翱说:

“很多电影电视剧都刻画过我的父亲,但大部分都距离太遥远,不认识了。你刻画的我的父亲,我们认了。”

万伯翱体育散文之所以能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并非仅仅在于文辞朴实,更重要的是他文中人物的真实可触。他将人物的性格与运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万伯翱始终认为,伟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仅体现在金戈铁马,经纬山河的战场上,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在体育活动中,他们也从细节中透露着百折不挠的情怀。他们在业余体育活动中也一样凸现着独特的高风亮节的个人魅力。

如果说,万伯翱的家庭给他曾经带来过某种荫佑,他能与众多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有过近距离接触,这应是最大的受益。万伯翱小的时候,邓小平曾经教过他游泳,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曾经带他看过电影……他也因此能记下自己的亲历。于是,他笔下的毛泽东打乒乓球、邓小平游泳、罗瑞卿钓鱼等都显得鲜活有趣。他用体育这种普罗大众的载体将众多遥不可及的“大人物”带入平民大众中间,以“小处”着眼,写出“大人物”的真情真性,为严肃的历史平添了丝丝活泼的烟火气息。他也因此开创了体育散文这一文体。

除了描写他身边首长高官的体育生活,他将创作的触角延伸到了古代乃至国外名人。其基点依然是熟悉的钓鱼运动。比如,他曾经写过的《老布什总统的垂钓情缘》、《乾隆大帝南巡垂钓西子湖》等。尤其是写乾隆钓鱼那一篇,虽然仅有一万多字,但他查阅资料,考证史实,一丝不苟,力求尽力还原二百年前南巡皇帝的垂钓历史,甚至,为了考证乾隆垂钓时穿的什么衣服,他还特意请教了远在河南的著名作家、清史专家二月河先生。二月河也不负所托,几天后提供给了万伯翱长长一串乾隆那一个月期间所穿的衣服,希望能给他写作时提供一些史料证据。“尽管有关史料都已经搜索到了最细致,可还是无法确之乾隆垂钓那天到底穿的什么衣服。”万伯翱说着,不甚唏嘘。由此可见,体育散文并非如常人所想,如此容易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既要有历史,又要有文化,还要有体育,需文武结合,方能相得益彰。唯有此,写出的文章才有可看可忆可存的价值。也正由于此,《百姓元戎共垂钓》这本文集一印再印,加印了6次依然供不应求。万伯翱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本钓鱼散文专辑如此受到读者喜爱。

做好文字的导演

身兼数职的万伯翱社会活动相应繁多。写作又是需要心静的状态才能完成的工作,两者是否有矛盾?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上百万字的创作?

如上疑问,或许是每一个读者都关心的,万伯翱如何平衡自我创作与社会工作的矛盾?基于以上问题,万伯翱爽朗大笑:“生活是创作的最好源泉,唯有投入生活才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写作与社会活动或许可以相辅相成。”的确是,没有一个作家能在真空中写作。唯有投身生活,才能获取缪斯女神的青睐。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万伯翱一直满怀爱心,投身慈善事业,《四十春秋》的4万多元稿费全部捐赠给了中华文学基金会。他还设立了“爱心工程万伯翱助学基金”。多年来,他一方面用自己设立的“爱心工程万伯翱助学基金”对出狱的贫困孩子进行救助,资助学费和购买學习生活用品;另一方面发动组成“首都文体界名人帮教团”,深入各地关押未成年人的监狱,分组与服刑人员面对面开展文学创作、乒乓球现场传艺以及绘画、艺术等帮教活动。他的稿费大都以慈善形式捐赠了出去。

万伯翱最佳写作状态,一是在夜深人静时,一是在坐飞机时。作家往往喜欢在夜深人静处信笔游龙,却少有人喜欢在飞机上创作。“坐飞机时,脚离大地,把自己交给天空,人是最无助的时候,也是心思最澄明的时候,什么客人宴请的电话都没有了,这时候创作的状态往往最好。常常是飞机降落,文章也划上了句号,因此越是长途飞行,我越是喜欢,”万伯翱如是说。古人常用“三上”、“三闲”来读书写文章,万伯翱亦是如此。

近年来,除却文字写作,他还不断涉足影视剧。近期,电视剧《雷锋》的剧本创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他为此与中国作协副主席黄亚洲专程跑到东北、湖南实地采访,创作的严谨不亚于写文字创作。

“文学创作是要真情实感,写剧本是讲故事。”万伯翱说两者的区别:“一个好的电视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有导演,有编剧,分工明确。而文学创作,则是自己变成了文字的导演,需要自己将不同的文字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如今,万伯翱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做着文字的导演,在文字的疆土中调兵遣将,排兵布阵,让文字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感演绎着一段段隽永情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万伯翱的个性也在他导演的文字方阵中显露无疑,朴素,真实,率真,并且,充满温情。

“已是花甲,花甲正是少年,当然,体力或许不似往昔,但经验与心胸正如日当空,照耀出未来一条大道,以平常心走平常路,或许能做出原来不曾设计过的贡献,愿‘阳光男孩万伯翱笔下青春常在。”著名作家苏叔阳在万伯翱的新书《五十春秋》序中如上写道。

那个曾经被父亲送到农村下放劳动,使得前辈阿姨含泪说“不容易”的万伯翱,在他的文字中却从来看不到对生活的怨懑,唯有温暖的真情。他用一颗平常心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不平常的路,并会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继续用手中的笔为读者勾勒出一段段行将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真实足迹。

猜你喜欢
贺龙文字体育
蒋介石唯一一次约见贺龙:这人可怕,以后不约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贺龙威望哪里来
梦中的文字
我们的“体育梦”
贺龙火烧裂口
种出来的“逍遥居”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