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报道的利器

2009-08-12 04:58倪小林
对外传播 2009年5期
关键词:时评财经经济学

倪小林

财经评论已经成为当前各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世界进入全球化之后,人们对于经济规律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国经济政策对全球政治、文化、国际交流都是通过哪些方式产生影响,也正在成为普通大众阅读的兴趣。公众对阅读财经评论的渴求,成为当前财经评论数量不断增多、花色品种不断创新的重要支撑。假如说全球资讯传播中哪天失去财经评论,每日新闻传播必将失去色彩。

财经评论所承载的功能,近些年远远超出了新闻传播曾经给它的定义,尤其是博客的诞生和推波助澜,使个性化财经评论加速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财经评论依旧承载了传播各种意识形态的功能,财经评论是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财经评论对于传播西方经济学思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如此,近来财经评论所传导的关于资本主义是不是衰亡的争论,可谓热闹非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此反观,来自发达国家的财经评论既然已经成为大众阅读的普通新闻产品,我们将财经评论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利器,一点也不过分。

受众需求使财经评论异军突起

当便捷、快速阅读成为一种受众时尚潮流时,媒体最大难度是怎么做才能让新闻产品直达读者心里。财经资讯随着全球资本的膨胀而泛滥,同样逃不出选择的命运。

近年来,财经评论在经济报道中所占的分量不断上升,诸如美国的《财富》杂志、《福布斯》杂志和《商业周刊》都是以评论独到著称,《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长期被当作传播自己理念和观念的重要载体。《金融时报》为开辟中国市场,还专门吸纳了一批中国写手撰写评论,点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即便在我国,不少传统媒体也从只开评论专栏发展到每日开设评论专版。通常,每日各报的评论专版中,经济话题都会占去四分之三的版面。有时候,甚至整版评论全部是财经评论。虽然也良莠不齐,但是一些高水准的财经评论已经相继出现,如《经济观察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南方周末》上的经济评论文章,全是出自很多优秀的财经评论作者之手。

由于财经评论以观点取胜,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易于吸引眼球,对于新闻事件又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每天的海量信息中,财经评论具有的独特的传播效果,正好契合了现代人的“懒汉阅读法”,比如只读标题、只读导语等等,海量信息给受众制造了一个逃逸长时间阅读新闻的空间,这个空间正好让能够以点睛之笔阐述新闻事实真相、新闻背景和意义的评论填补。

尤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已经和人们的财富积累拴在一起,说无事不经济有点过分,但是近些年金融投资泛化,越来越多的人卷入金融投资活动,更加强化了受众对财经评论的需求。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人们更需要解疑释惑,解读分析危机的评论成了目前财经评论争夺眼球的重磅产品。这也是来自华尔街的评论在各类媒体如此泛滥的重要原因。

以上两个原因,必然让人们产生对财经评论的喜好。有需求就必然有产出动力。财经评论为满足公众的需要,也不断由高端向大众化演变。

从神秘走向大众化

当前的财经评论,有人形象地说很“亲民”。不过财经评论并非一直都是这样亲民的,就在一两年前,我国媒体的财经评论还有很深的说教痕迹,或者很明显的财经教科书宣讲痕迹。读者只能被动阅读,常常不知所云。如今的财经评论变得口语化、大众化、故事化,阅读难度大大降低,财经问题中很复杂的宏观、微观问题,以及一些深奥的经济学专用名词,都被一些作者通俗化了。

出现这样的变化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财富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仅仅把财富问题交给经济学家去研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有人说金融危机是最好的经济学课堂,意指因为金融危机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到每个人的财富缩水与否,人们不得不关注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2008年下半年,各类有关危机的信息起到了普及经济学的作用。仅仅是“什么是金融危机”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的点击率就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也是因为经济与普通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第二,中国特定的改革背景,经济改革一直是主战场,人们的生活总和承包制、工资改革、财富分配、养老保险、银行信用卡联系在一起。大众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渴求,促使不少学者走出课堂,进入市场和交易大厅,演讲、评论财经事件。同时出现另外一个现象,经济学家开始探索撰写普及性财经评论的路子,其中很典型的是北京大学教授粱小民先生的经济评论,对于普及财经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西方人写评论的方法通过翻译发表在各类媒体上,有的结集成书进入中国,让受众看到与我国传统板着面孔写财经评论不同的写作手法。近几年西方的经济学著作不断介绍到国内来,让人们看到不少西方学者用讲故事的办法讲经济学,读起来不枯燥很惬意。我们再翻开凯恩斯的评论,其中也可以看到充满讽刺、幽默和智慧的评述。这些均为我国财经评论的转轨加大了助推作用。

可见经济学一旦成为显学,财经评论的受众就更加广泛。这个命题不是凭空捏造的。如今,经济学家直接撰写财经评论已经很时尚,各大网站争相为学者开设博客和专栏,目的是提升财经报道的品位。按照公众喜闻乐见的方法撰写财经评论,的确已经成为当前财经评论的潮流。

手段方法创新无限

财经评论阅读面扩大,反过来引起稿件风格多样化。近些年,评论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有时评、短评、快评、述评、杂谈等等,财经评论也从版面点缀变成了媒体财经新闻的主打产品。

目前,最为走红的财经评论写作风格是时评,撰稿人抓住当即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时评论,各类媒体对于时评很看好,开专栏、开专版的都有。这类评论以观点鲜明见长,已经成为很流行的一种财经评论写作方法。获得2008年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是写作财经时评的高手,他在《纽约时报》开专栏,跟随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全球经济发展态势,随时撰写评论。他的评论如果连续起来阅读,本身就是美国经济当代发展史的一部分。

所以说财经时评不仅是简单地评论财经事件,它还直接影响人们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甚至影响人的财富观念。当财经评论像可口可乐一样源源不断上市的时候,撰稿人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受众。我们在阅读西方作者的财经评论时,不知不觉间接受了他们对于自由市场经济观的宣讲。过去的30年中,西方财经评论不光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世界上还有如此丰盛的财经评论大餐,而且从撰稿人严谨的逻辑推

猜你喜欢
时评财经经济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财经日历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