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村制陶记

2009-08-12 04:58彭禹旺
中华手工 2009年7期
关键词:陶艺家三宝陶艺

彭禹旺

三宝村在国际陶艺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李见深的预见,对他来说,从各方面挖掘和传播中国传统瓷器文化本身更为重要。三宝村只是一个浪漫的尝试。

2009年5月14日上午,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工作室内,美国青年Chaes Gamblin在拉着一个坛状造型的坯。隔着几个坯架的不远处是工作室的大厅,一张茶几边,两位老板正围着李见深,细枝末节地介绍着他们的烤花炉和拉坯车,希望摆在三宝村让陶艺家们试用。

李见深,旅居加拿大的景德镇籍陶艺家、三宝国际陶艺村的主人。11年前,三宝村还是少贝人烟的荒郊野岭,如今,这里成了全世界和Chaes Gamblin一样的陶艺爱好者心中的麦加,也成了包括烤花炉拉坯车在内的陶瓷相关文化或产品对外宣介的窗口。

我的家乡景德镇

在工作室二楼一间全木质小屋内,李见深坐在那只高大靠背的木质火桶上,一边品着苦苦的茶边接受《中华手工》杂志的采访。兴起时,他将双脚蜷在火桶的坐沿,手势夸张。当然,令他激动的依旧是传统文化话题。

而20多年前的1986年,李见深却是不折不扣的当代艺术热爱者,曾在“85新潮”湖北青年美术节上,用展览表现着他对当代艺术的追崇。转变源自攻读硕士学位时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的深谈,这次谈话让他把自己关在房中对着一件青釉钟旭瓷雕揣摩了一个星期。盯着中国古装的褶皱、纹饰发呆时,李见深自己也没想到,这种狂热会变成行动。

1995年,从加拿大留学回到景德镇,李见深做了一件事:用DV拍了一部纪录片《景德镇,我在中国的家》。

景德镇是一个有千年制瓷历史的古镇,曾单纯依靠手工业支撑起漫长的岁月。现代文明的浪朝,同样席卷了这座古镇。烧制了无数精美绝伦瓷器的柴窑、用废弃窑砖头铺成的古朴小巷、卖各种釉料和颜料的店铺、坯架林立辘轳车飞旋的作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高楼大厦。

几次走出国门,对李见深而言不是学到了别人什么,而是换了个位置看自己。于是,《景德镇,我在中国的家》锁定的不是新崛起的高楼,而是沿河有着暧昧店招的夜店和窑砖头铺就的弄堂小路。

这部DV电影当时让一位名人大吃一惊,认为是在给发展中的景德镇丢脸。谁也没有想到,这部纪录片在世界陶艺电影节上获得了银奖,并成为当年法国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景德镇,我在中国的家》之后,李见深又拍了《笔王》、《泥的轮回》、《尼西藏陶》、《陶窑》等多部影片,用镜头记录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其中,《泥的轮回》成为加拿大路易斯堡国家公园博物馆专题片,《尼西藏陶》入围2006法国国际陶艺电影双年展,《陶窑》在法国国际陶瓷艺术电影节上连获两奖(文化遗产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

但拍电影还远远不是李见深所要的。搞陶艺的李见深所热衷的,是电影里与陶瓷相关的文化而非电影本身。按连几部影片的成功,给了李见深巨大鼓舞。由此,他开始了另一个乌托邦式的实验:用这座城市废弃的“垃圾”,在三宝建陶艺村。

“四家里”造村试验

三宝村在景德镇的东郊,距市区有10余公里。据说,当年这里只有一条通向一个废弃石矿的砂石路,几乎看不到人烟,有一条一到春天就会泛滥的小溪,和一些利用溪水作动力源的粉碎矿石用的水碓、茅棚,是景德镇农村最常见的制陶村落格局。

李见深买下这个叫“四家里”的几幢农舍时,这些用土墙、木头建起来的房子,已经不适合人居住,村民们正琢磨着怎样才能从这里搬走。景德镇的魅力对于大多数景德镇人而言,都存在“身在此山中”的迷惑。

“东方女性没必要和西方女性去比三围”,在李见深看来就这么简单,他将双掌平放在胸前,表情丰富地打了个比方。因为这种见解,李见深对三宝村进行了原生态改造。他在溪边建起了用水作动力的春瓷土的水碓、做坯的辘轳、烧瓷器的柴窑……

走进三宝村,房子里看不到铝合金或者塑钢门窗,很多墙面还是原始的干打垒,甚至连柱子、板壁、桌子、木凳上都看不到一点油漆的痕迹,横梁上到处可见民间已经不再延用的竹制菜架,上面搁着造型各异的碗盘;板壁上,随意地挂着几件蓑衣、斗笠,还有一两盏未擦净没迹的马灯。还有混杂着石块的黄泥地、用废弃门板改造成的笨拙饭桌,沧桑的陶缸和陶缸里面随时会粘上衣服的芦花

最初的时候,这里没有空调、没有宽带,一切都非常乡村化,连洗手间的门都是用原始的木门闩,而且不对外开放。李见深本人也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停留。大多数时候,是他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来这里小住,创作一些作品。李见深常为来此的陶艺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但通常都有一个要求,就是留下一件作品。

这些作品,李见深从不裱框或做个底座什么的,往往是听之任之。因此在经过院子的那条小溪中,在糊着泥巴的土墙上,甚至在树底下,你都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

这里有生活区、工作室、陶艺馆。这里有当地最好的瓷土、传统的制瓷工具、烧木柴的窑,还有教你手艺的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似乎浓缩了这座城市所有还能感受到的历史。

就是这样土得掉渣。三宝村甚至在很多人眼里觉得不可思议的改造,却得到了一大批金发碧眼的老外的响应。他们争先恐后地来这里,并参与了“深入改造”在庭院门前用一堆废瓶、废雕塑码砌成一堵特色文化墙;用几百块印有个性化签名的青砖,在进门的最显眼处搭起一面很中国的照壁;在干打垒墙面中,嵌入表情怪异的脸部雕塑;悬挂一些粘有碎瓷片的油画、放置一些似牛非马的纸扎……

中西文化驿站

三宝陶艺村的院内有座由关公雕像、文革茶杯等物件堆砌的塔状物,上面插了几种国旗,在这个偏远而“土”气的地方,出人意料地国际化。

这个原生态、依山傍水且只有四户人家的小自然村,经过李见深漫不经心的改造,如今成了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隶属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陶艺家协会在此设立了创作基地。到这里来做瓷器和文化交流的老外更是络绎不绝,几乎每个月都有国外陶艺家举办自己的作品展。

“这些外国朋友,既有来参观的,比如欧盟大使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朋友,也有各国陶艺大师为期数月的交流研修甚至还有作长期研修的,如阿根廷著名陶艺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成员维尔玛,瑞典陶艺大师英格尔、玛丽安等。”李见深说。进入三宝陶艺村的显眼处有张铺着蜡染蓝花布的桌子,上面摆着几本游客签字本。可以看到许多客人留下的话,中英文都有,有些还配有可爱的插图。

这个散发着松木清香、倚山而建的小楼,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自从2000年对外开放,三宝每年都吸引100多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的海外陶艺家。澳大利亚的教育家、陶艺家、作家凯文以艺术家的身份在三宝国际陶艺村度过了9个月,并写下了两本书——《三宝日记》和《三宝感受》。

猜你喜欢
陶艺家三宝陶艺
中药急救“三宝”
家有三宝
“岑溪三宝”有真味
“疯狂”的陶艺
写人有“三宝”
学陶艺
做陶艺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