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金

2009-08-13 09:47
上海戏剧 2009年7期
关键词:戏迷黄沙弟子

枣 树

“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

当晚演出的高潮,无疑是《汉文皇后》一折。金采风携手张派老生张国华和“弟弟”赵志刚同台演唱。一位八十岁的老演员重登舞台,唱念做舞功力不减当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欢呼和掌声。演出结束后,金采风谦虚地说,自己的状态已非当年可比,之所以这次登台,只是向喜爱她的观众表示深深敬意。此言发自肺腑,深深地打动了在场众人,掌声顿时再度响彻,台上台下都有泪光闪烁。

金采风与越剧观众一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这是因为她本人就是“从观众中来”的。金采风既非科班三考出身,也没有进过戏校、接受过专门训练。小时候,这个“小越剧迷”常把大床当舞台、将被单代水袖,边唱边演。就是凭着那股对越剧的迷恋,加上自己不懈努力,金采风终于自成一派,达到了许多连科班演员也未能达到的高度:也正因为深知戏迷的痴情与不易,金采风常与戏迷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真情“回到观众中去”。

最大的遗憾是黄沙

专场尾声时,主持人冯淳超问金采风:“您现在还有什么感到遗憾的吗?”金采风不假思索地说:“最大的遗憾,是黄沙——他走得太早了。如果他能看到现在的一切,该有多好啊!”一时台下一片唏嘘,满场尽是缅怀追思之情。

的确,在金采风的艺术之路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她的丈夫——著名越剧导演黄沙。对金采风来说,黄沙既是自己的丈夫,又是艺术上的良师益友。作为上海越剧界的金牌导演,黄沙一生先后导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盘夫索夫》等近40出越剧作品,为越剧从一桌二椅的简单形式向编、导、音、美的综合艺术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他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追鱼》等,更是被搬上银幕,成为经典,影响深远。

黄沙和金采风伉俪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在艺术上相辅相成。两人的客厅和饭桌早成了他们的排演场所,往往吃着吃着,就放下碗筷“八戏”了。

不该只是纪念

当晚专场的另一个亮点,便是拜师仪式。金派弟子汇聚一台,除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等这些已入门的弟子外,史燕彬、应国英、张明惠等金派弟子在舞台上重新向老师行了拜师大礼。

金采风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的演员。她在掌握了“四工调”和“尺调”等基本腔调后,以师承袁派为主,又在范瑞娟、傅全香、金艳芳等老前辈处吸收了许多养料,不但完成了大量唱腔素材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最终自成一派。众所周知,金采风所创的金派,同吕派一起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仅有两个越剧流派。同时,金采风也是一个学艺刻苦的人,即使在退出舞台的这些年中,她仍旧天天唱曲练功,坚持不辍。

由此,笔者不禁联想到当今戏曲舞台的情形——许多年轻演员往往依赖作曲,对于唱腔设计并不用心,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创腔时对人物的揣摩过程;有些年轻演员对于戏曲缺乏敬畏之心与执著之情,不似前辈演员那般刻苦钻研,因此往往“动作不到位”,“吃螺蛳”现象常见于舞台之上……我们更应注意到,对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纪念活动,不应只是回顾,而是要通过重现老一辈艺术家的舞台风采,让年轻人真正体会、学习到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痴情、敬业、刻苦与钻研精神。

岁月流逝,黄金永存

猜你喜欢
戏迷黄沙弟子
万里黄沙处,一座正在消失的古城
黄沙梁
张春华:为票友组建民间“戏迷之家”
黄沙覆身(节选)
一场别开生面的开放日
弟子规
丁洋澜??《小戏迷》
弟子规
赶不走的“小耐克”
越剧戏迷角,几代人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