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体育课程理念、价值与目标探析(五)

2009-08-16 03:56吴燕丹
体育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关怀目标体育

随着和谐社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了让特殊需要学生融入到学校体育的大家庭中,特殊体育课程开发应该引起重视。当今的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始走向自主,各门课程一般仅仅提出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校以及学生具体情况,由教师们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结果和明确的具体目标。对应于特殊需要学生,由于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特点,我们很难把目标制定得非常精确,事实上也无此必要。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应该让教师和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理念、价值以及通过这门课程学习所期望达到的总体目标,至于用什么手段、方法,在某一个水平阶段应达到何种可观测的目标,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阶段灵活制定。

一、特殊体育课程理念

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教育,是为了使他们能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与调适性体育知识,提高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根据对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大学阶段《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解读,我们可以确立特殊体育课程理念如下:

(1)人人有权享有高品质的体育学习、终身运动、体适能和休闲运动,

(2)特殊体育课程的宗旨就是要理解因各种原因身体练习障碍导致的体育学习困难,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学习障碍,让学校的体育课程能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

(3)接纳个别差异和不同需求,以一种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教学,课程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透过运动指导协助每一个人达成自我实现;

(4)把每一个有身体练习障碍的学生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并努力促成教育过程的平等。给所有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并非意味着给所有学生一个同样的教育,正相反,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教育会导致不平等;

(5)体育课程必须帮助学生达成身体、精神和思想各部分的整体和谐,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潜力与局限,进而提高自我关怀的能力;

(6)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确保运动安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二、特殊体育课程价值

对于特殊体育课程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1)提高身体调适能力。通过课程学习,特殊需要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动中自我监控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调适水平。通过课程学习,特殊需要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克服身体练习障碍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提高社会适应调适能力。通过课程学习,特殊需要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与普通学生和谐交往;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能力,如何与群体相适应;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利用资源等等。

(4)培养关怀意识和能力。通过课程学习,特殊需要学生将对珍惜生命、关怀生命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悦纳自己,接受不完美,努力做优质自我;懂得关注自身兴趣爱好及身体需要,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公益活动。

三、特殊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

从上述对《课标》和《纲要》目标领域的分析以及特殊体育课程理念、课程价值的理解,我们试图从生命关怀在教育视域的几个主要领域的表现形式来阐释课程的总目标,意即在目标表述中体现出自我关怀、人际关怀和社会关怀,在确立目标维度过程中,力求与各学段目标尽量对应,并体现出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化特点。经过反复推敲,并请特殊教育领域、学校体育领域等不同层面专家给予评价,最后筛选了八个目标,专家认同度均在90%以上,取得较为一致的共识。在八个目标中,并不一定按照各学段领域目标表述和排序,而是根据特殊需要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充分理解《课标》与《纲要》的精神下进行组织,尤其突出了对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的要求。

1、特殊体育课程目标与普通体育课程目标的区别

特殊体育课程与普通体育课程具有相同的目的与目标,但目标方面的优先次序不同。普通体育课程中已有许多现成的理论假设:第一是学生有充分的自我概念、社会能力及心理健康,能适应所提出的五个领域目标,并能从教学过程反馈中修正行为,第二是学生可以了解课程的计划、教学方法,通过积极配合获得预期效果;第三是学生的身体状况良好,可以同时接受许多刺激;最后,学生能统整在课程中所学的各项技能与体适能,并用于追求终身健康及培养休闲生活的行为上。但是,对于特殊体育课程,由于教学对象的个别化特点,并无预设的假说。个别化的行为目标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而拟定。一般来说,各类型特殊需要学生因在体育经验方面的缺乏,因而需求比其它学生多,特别是在动作能力和技能学习等方面。别人能轻易完成的活动,他们却常常体验失败而伤害自尊心,所以在目标制定中,要特别考量如何在有效教学过程消除学生的无助感。

2、特殊体育课程目标解读

对于特殊学生,最需要改善的是健康体适能水平,因此,在目标的第一条就提出了“增强体质,补偿缺陷,发展健康体适能”,作为特殊体育课程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身体的某些缺陷可能无法通过医疗或体育手段得到康复,但我们可以积极发展非缺陷部位的能力以达到对缺陷部位的补偿,通过课程调适的理念,使不同障碍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体能的改善与提高;对于目标的第二条“注意与社会生活衔接,满足不同的兴趣与需求”,其重点是针对课程实施者而言,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选择中,要特别突出对学生的关怀,不仅关怀当下,更要关怀他们将来走出校门后自我锻炼能力的养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目标的第三条“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需求,强调适应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障碍特点,在教学单元和课堂组织等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手段进行教学工作,从而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取得尽可能大的进步;第四条目标是我们一直在强调并将在课程的各个环节贯彻始终的重要观点,“改善

心理健康,悦纳自我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养成团体归属感”,这里包含了自我关怀和人际关怀两个维度,是特殊体育课程目标有别于普通体育课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的三个具体指标,首先是“悦纳自我”,这是初级目标也是最难达成的目标。课程的目标,首先就是唤醒他们对自我身体的尊重和接受不完美,珍惜生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努力做优质的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是第二层次的目标,从自我关怀走向人际关怀,是课程很重要的任务,“养成团体归属感”,这是比较高层次的目标,要使学生了解,自我的发展与集体是分不开的,要懂得承担一些义务和责任,而课程实施中也要努力营造一种集体的凝聚力,使所有学生在课程体验中找到归属感;目标的第五条“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确立终身健身方式”,是基础目标也是长远目标。从目标表述上似乎看不出与健全学生的区别,但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意识偏弱,自我锻炼的主动性较差,在课程学习中应有意识加强独立锻炼并能够开设个人运动处方能力的培养,使体育锻炼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的第六条“发扬体育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是指要让所有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享受体育,享受运动的快乐,由于这个目标领域的表述是心理健康层面的,不容易有具体的指标,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予以强化。第七条“促进学生正向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形成”,其主要目标,是要提升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结合各项专长,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尊重,培养合作的概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这对特殊需要学生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课题。对应第八条目标“与普通学生一样有机会从事相同运动”,事实上是强调了体育教育的公平原则和调适所要达到的目标。从事相同的运动,意味着与健全学生的融合,让各类特殊需要学生的状况尽量与常模团体(一般人的平均值)接近,但这不是要他和正常学生一样从事完全相同的运动,也就是说,在活动上的调整尽可能不要离一般人太远。

上述的八个目标维度只是从宏观的层面对学校特殊体育课程做框架上的要求,具体目标应根据学校情况、教学单元、学生水平等等方面再不断细分,但无论目标细化到何种程度,我们应始终牢记课程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明确了这个理念,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时就不会出现偏差。

四、结语

体育教育作为全体学生健康生活的根本,承认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特殊需要学生体育学习权利的做法,将在我国的学校体育与世界接轨、与其它学科接轨的历史进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从生命关怀的视野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理论建构,首先体现了一种文明的社会关怀,也使教育的公平性和关怀性获得了新的体现。对特殊需要学生体育课程的建设,将大大提升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潜力的实现度,这决定他们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学校其它成员面前一仅仅是受助者,还是有能力奉献社会的合作伙伴。同时,学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还标志着学校体育和特殊体育从各自发展走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简介:吴燕丹(1966~),士,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体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8040;2008年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3090;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A类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08066S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350106)

猜你喜欢
关怀目标体育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我们的“体育梦”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