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幸福了吗

2009-08-17 03:34奚恺元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例子颜料程度

奚恺元

赚钱是为了什么?

有一次我问一个MBA的学生,你为什么要拿MBA学位?他说:我在这工作,工资不够高,我想换个工作能够多赚点钱。我问:你为什么要多赚点钱?他说:能够多赚点钱可以有更大的权。我说:你为什么要有更大的权呢?他说:有了更大的权可以赚更多的钱。

这人脑子坏了,对不对?他转不出这个怪圈,问题是很多人脑子都转不出这个怪圈。但你仔细想想,发展经济、赚钱,不管对个人也好还是国家也好,都是一个手段并不是一个目的。一种手段,赚的钱能够买你要的东西,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我这里所说的幸福感不光是吃喝玩乐,也包括精神,我这里就把它叫做幸福。很多人不喜欢用这个词,但是这个词是广义的一种感受,这其实是一个很终极的问题。你仔细想想人活着追求的东西,其实就是你透过一层层最后追求两个东西的问题,一个是生存,达到了生存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美国的《独立宣言》说人有最基本的三个权利,一个是life,一个是liberty,一个是pursuit of happiness,就是生存、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其实这三个可以归结为两个,就是生存和对幸福的追求。自由之所以放在里面,是因为在发表《独立宣言》的时候自由特别重要,liberty的目的是什么?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生存和幸福。既然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追求财富而是追求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家要这样子追求财富呢?这里不管个人还是国家都有一个很基本的假设,就是增加了财富就能增加幸福。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情,但事实上很多人还是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那么问题是增加了财富是不是能增加幸福,这是一个想当然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财富和幸福的关系还是一门很新的科学,而且这门科学还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其实我们知道的问题要比我们知道的答案多得多。今天我就想稍微来讲一下这方面我们面临一些什么问题,我们知道一些什么结果。

财富增加了,幸福增加了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究竟增加了财富是不是增加幸福呢?美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积累了一些数据,用今天的美元来计算,美国的人均GDP在过去50年中,差不多增加了3倍。今天美国人拥有很多在20世纪50年代不可思议的东西。现在每家都有一辆到两辆汽车,冰箱等东西更不在话下,而且现在家家都有洗衣机,大多数人都有非常宽敞的房子。上世纪50年代条件肯定要比现在差得多,那么在积累这些财富的时候,它用了很多的资源,不管是人力资源还是自然资源,甚至还要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有很多目的,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国民的幸福。那么增加的财富、增长的GDP是不是增加了美国人的幸福呢?研究表明,在这50年中,美国人的平均幸福程度毫无增加。

我们再看一些别的结果。这是一个大规模的调研,涉及很多国家,研究不同国家的人均GDP和这些国家人均幸福程度的关系。这些国家中间,美国是最富的一个国家,它的幸福程度相对来讲比较高但不是最高的。中国当时的GDP还比较低,但是中国人挺开心的。再看看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这些国家又穷又不开心。一个国家的收入和它的平均幸福程度是一个concave的曲线,往往你收入到了一定程度,最终差别就很小。刚才我们说过,从一个国家来讲,随着财富增加幸福并没有增加;但是从综合国家来讲,确实富有的国家平均比穷的国家的人要开心一点。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钱还是很重要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是对的,但这句话的含义往往是不对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为自己拼命赚钱找一个借口,就是说我可以赚很多钱,这句话对很穷的人来讲是对的,但对有一定财富的人来讲这句话并不对。我们举个例子,没有钱不能造福,因此很多人说我要拼命赚钱,这个逻辑是很不对的,就好像是讲作为一个画家,没有颜料你画不成画,所以作为画家我要拼命收集颜料。那作为一个画家你光收集颜料行不行呢?怎样才能画出一幅好画来,首先我们需要颜料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去搭配这些颜料。你光给颜料不够,是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如何搭配这个颜料。

所以现在讲到我们的主题,其实有两种办法可以使一个人开心。第一个办法,我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你给他一些积木,他玩积木不开心,你有什么办法?一个办法是你给他更多的积木;还有另一个办法是,你教他怎么搭配出比较有意思的图案来。其实这两种办法是互补的,但是我们现在往往注重第一种办法,是怎么样来增大财富,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你要画画就要有颜料;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要补充这个科学,就是怎么样来搭配这些东西。幸福学就是这样一门科学。

中彩票的人比一般人更幸福吗?

下面我讲讲幸福学究竟是什么。它其实是研究人对事物的主观幸福感受的一种规律,我们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就像牛顿研究物体运行的规律一样,我们是研究人的规律。这里面有很多规律,但其中大部分我们还不知道,幸福学现在说得好听点是一个非常前沿的学科,说得难听点现在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学科。今天我想给你们讲幸福学中相对知道比较多一点的规律,特别着重讲两个规律,其实这两个规律是一对矛盾的两方面,一个叫做contrast effect,一个叫做 adaptation effect,即反差效应和适应效应。

我举个例子以便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我有一次到墨西哥城去玩,它有很多特点,其中一个特点是空气严重污染。那次很不巧我肚子疼,得找个厕所,但这公共厕所真是臭得一塌糊涂,待了十几分钟以后我就觉得它不那么臭了,等到我跑出那个公共厕所再闻墨西哥城的空气时竟比阿尔卑斯山的空气还新鲜。好,在我刚才的例子中,我刚进厕所觉得臭得不得了,这是反差效应;过了段时间不觉得它臭了,是适应效应;出来又觉得空气新鲜,是反差效应。

有一个很出名的研究,一个学者叫Brickman,他跟踪美国一批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跟踪他们看他们的幸福程度;同时还跟踪了一批遭遇车祸并且终身残疾的人。人们往往会认为,中大奖的人会一生幸福,残疾的人会一生痛苦。但事实上,事后不久,得大奖的人的幸福程度已经和一般的人,即没有经过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人的幸福程度几乎一样。而那些残废的人,确实幸福程度比一般人低些,但是差距比绝大部分人包括他们自己预测的要小得多。这个研究是在幸福研究中比较早的,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这个研究说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极端的事情,中六合彩和终身残废,人都会适应,并不是100%的适应,但是他的适应程度往往比大部分预测的要强。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婚姻。绝大部分人要结婚是为了什么?很多人结婚都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结婚,我的同学结婚,所以我也要结婚,很多人是这样子,对不对?还有就是我的爸爸妈妈结了婚才生出了我,所以我才要结婚;我年纪大了,老妈叫我结婚。但是也有很多人想得比较清楚,觉得结婚比较幸福。我们小时候看了很多,特别是西方的一些童话,如果有个幸福的婚姻然后会永远幸福下去。很多人会这样想。确实有很多婚姻是很幸福的,但从统计角度来讲,我们来看看最近的一个研究,它追踪年轻人婚前和婚后的幸福度,结婚以后和结婚前差不多,说不定还不如结婚前。

对于威胁生存的东西,比如饥饿,人就不容易适应

我讲到现在,给大家一个感觉,对什么都是适应,既然人对什么都适应,那还追求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还要拼命去赚钱?我们坐车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系保险带?最多出车祸成残废,又怎么样呢?但问题在于人也不是对所有的东西都会产生适应。那么人对什么东西会产生适应,对什么东西不会产生适应呢?这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据我现在的了解,人对以下这三个东西相对来说是不太适应的:第一个是比较极端的东西,影响一个人生存的东西就不容易适应,比如说人对饥饿是不容易适应的,如果人对饥饿能适应,那太好了,对于减肥的人就太开心了。第二个是人对很多绝对的东西是适应的,但在比较中会产生刺激,这样的东西如果说容易带来社会比较或前后比较的话,会不容易适应,我待会儿可以举些例子。第三,人往往对恒定的东西比较容易适应,但对变化无常的东西不容易适应。

这里分别举几个例子。首先是房子大小的例子,现在很多人都要买房子,有小的房子就要大的房子,有大的房子就要更大的房子,从房子大小来讲,适应规律是怎么样的?我们举两口之家为例,第一个,人对极端的东西不容易适应,就是如果两口之家住的房子太小,只有20平方米,上海人叫“鸽子笼”,这是不容易适应的,住在“鸽子笼”里的人要比住100平方米的人不开心,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容易吵架、容易烦、容易压抑、容易紧张等等,这是比较极端的东西,到了一定程度,比如两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其实跟住120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点,如果你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你开不开心?很多人说蛮开心的,其实并不完全因为在上海市中心,或因为150平方米带来开心,而是因为绝大部分你的同胞还无法在上海市中心买下150平方米的房子,所以你为有这样一套房子感到开心,这是比较产生的。如果人人都在上海有一栋洋房的话,你觉得在上海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就特别不舒服,比较会产生开心和不开心。

第三点是变化,变化会产生开心和不开心,这点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你现在两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你的开心程度如果是5(5为权数,共有1~10),你突然搬到了120平方米的房子,你会不会开心?会。变化会开心,就像你突然中了奖以后会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往往这段时间是少于一年的,你的开心程度又回到住100平方米时的开心程度,在变化过程中你是会开心的。

我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问题。比如,一般的噪音我们是很容易适应的,但对很响的噪音我们不但不容易适应,而且时间拖得越长会越难受。同样,对温度也是这样,手放在热的水里你会适应,但太烫的水你不但不适应,而且会越来越难受,手都会被烫伤。再比较声音也是一样,不响的噪音蛮容易适应的,但是一下子噪音没有了或者是你跟别人说话,那你就可以知道这个噪音有多响。最后,一个恒定的声音是比较容易适应的,但声音一会儿响一会儿轻就不容易适应,你总是会产生一种刺激。这就是为什么警报故意一会儿响一会儿轻,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北京、上海、成都、武汉、西安、杭州,哪个城市的人最幸福?

这三个变化的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经济学家莱亚德举了个例子。如果在一个看台上观看足球。首先大家是坐着,坐着的时候看得还可以,但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有一个人站了起来。由于他站了起来,大家都站起来了。当大家都站着时,看清楚的程度与大家都坐着时是一样的,但结果是大家都站着看。对物质的追求很有这种味道,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从幸福的角度讲是一个零和游戏,但是它却耗费了很多。

下面再讲一个我在中国的一个研究,中国的一些城市包括成都、武汉、西安、杭州、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中人均月收入最低的只有1000元多一点,最高的是上海和北京,超过2500元/月,在这6个城市中哪个城市的人最幸福、哪个城市的人最不幸福?成都是最幸福的,而成都的收入却是6个城市中较低的。这说明城市居民的收入与幸福程度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但我们还发现,如果我们把每个城市切割成不同收入的人群,有六个层次。这里探讨很有趣的现象,尽管前面说富的城市并不比穷的城市开心,但是在同一城市里面,富人往往比穷人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富人开心,穷人不开心,这符合我们刚才说的比较原理,就是在同一个城市中,有的人可以住得起市中心的房子,有的人住不起;有的人开大型越野车,有的人骑破的自行车。在同一个城市中我们很容易比较,但对跨城市来说,我们很少把自己的穷富程度与别的城市的穷富程度相比。所以,跨城市而言,财富和幸福就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我再问一个问题,假如现在你的年薪是10万元,你的公司利润不错,给你两个选择:(A)年薪升到11万元;(B)每年不定期给你一点奖金,总额差不多1万元。你是员工的话会选择哪一个?当然会选第一个。如果你是公司的一个领导,要给员工多一点福利的话,你应该选A还是B呢?会选第二个。为什么第二个给员工带来的幸福程度要比第一个高?原因在于刚才我所说的变和不变原理。升工资,10万元和11万元没多大区别,而不定期拿奖金是一种不断的变化,所以每次拿奖金时都会带来新的刺激和新的开心,虽然过一段时间它也会回落。

给奖金比升工资还有一个好处,如果公司的财政在某一天紧缩了,如果你是升了员工的工资,你就得降他们的工资;如果你给了他奖金,你就得停发奖金。降工资和停发奖金两者比较起来,降工资给员工带来的负效应会更大。所以,与升工资相比,给奖金会给员工带来更大的幸福,而停发奖金又使员工不那么不高兴。

你会买离上班近的小房子,还是离上班远的大房子?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几乎所有的事物归为以下四类:容易适应的好事,不容易适应的好事,容易适应的坏事和不容易适应的坏事。容易适应的好事往往是稳定的、与物质相关的享受,比如住大的房子、开豪华的汽车等。不容易适应的好事,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可带来惊喜的享受,比如旅游、社交、艺术创作等。容易适应的坏事是指稳定的、往往是物质上的匮乏,比如住较小的房子或较低的收入。不容易适应的坏事往往是不稳定或不可控制的、不断带来焦虑的痛苦,比如受老板的气或从事危险的工作。从我们以前讲的适应性理论而言,我们能得出下面的结论:在追求好事的时候,我们尽量要追求不容易适应的好事,而在避免坏事时也应该尽量避免不容易适应的坏事。

最后一个例子,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很多城市里面很多白领赚了点钱都会做这样的选择,比如上班地方是在市中心,他的收入不是无限的,所以要么是在离上班近一点的地方买一套小的房子,要么是在远的地方买一套大的房子。选择什么呢?很多人现在是越买越远,房子越来越大,这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你房子看起来大,但到了一定程度,房子的大小对你的幸福程度的影响不是很大。如果你住得很远每天要上下班,这会给你带来很大的生活压力,每天花在路上要3个小时,这3个小时的机会成本拿走了你什么时间?拿走的往往是你真正能够产生幸福的东西的时间。

适应性和反差性是幸福学中的一个规律,就像牛顿定理一样,这是很有规律的东西,很多人用数学把人对不同事物遵循的方式给写下来,但很多人不懂这个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去应用它。现在从幸福学的角度讲就在研究这东西,不管是个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都可以用这些东西来指导。就如我开始讲的,经济学是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本身不是终极目的,即使经济学家也承认这一点,我们怎么来把发展物质的东西转换成幸福,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经济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富裕的世界,幸福学将为我们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摘编自《中外书摘》《新民晚报》)

>> > 链接

幸福的10大要素

美国著名的健康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博士最近向外界公布了他对幸福的最新分析和看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可。迈尔斯博士对幸福看法的10大要素是:

一是必须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幸福的基石。吃食物不挑剔,说话有条理,走路稳健,身体内外没有或少有疼痛感。

二是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这是幸福进入无限循环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追求,幸福的河水就会在懒散中干涸。

三是自尊,这是幸福的支架。在家里,在外面,要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角色,不违心地贬低或奉承他人。

四是控制感情,这是幸福的规则。过分地压抑或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往往会和幸福相悖。

五是乐观,这是幸福的源泉。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一定要保持乐观。

六是豁达,这是幸福的开阔地。及时删除心中那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要明白受纳包容可免去许多节外生枝的烦恼。

七是益友,这是幸福的开心果。一位益友就是一眼幸福的喷泉,在很多时候,所产生的效应是令人惊喜的。

八是合群,人缘好,幸福自会来。在任何时候和场合,要想方设法和所在的人群和气相处,切忌自以为是。

九是挑战性的工作和活动性的消遣,这样的一张一弛,才会有幸福的交替出现。不能迎接挑战性的工作,不会及时休闲娱乐,这样的幸福是没有意义的。

十是团队意识,这是幸福的蓄水池。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公司,所做的事情尽量要想到全局,要具备团队荣誉感。记住了,孤独很难有幸福的空间。

这些和幸福有关的10大要素,如同一把丈量幸福的标尺,它将无形的幸福具体化了,丈量出每一个人距离幸福有多远。只要我们心里拥有这把尺,并用它去丈量我们的言行,那么,我们就一定能时时拥有幸福。

猜你喜欢
例子颜料程度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汉泰程度副词对比研究
颜料和水
颜料抹在了脸上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商界求生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