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齖(齒可)”

2009-08-19 07:25王云路许菊芳
关键词:露齿新妇集韵

王云路 许菊芳

关键词:敦煌变文;《齖(齒可)新妇文》;齖(齒可);同源词;语源

摘要:对敦煌变文《齖(齒可)新妇文》中的“齖(齒可)”一词,学界向无确诂。考察与其相关的同源词,可知“齖(齒可)”的意思是女子凶狠、泼辣,而它的语源是牙齿不平正,张口露齿。

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05-005

敦煌变文中《齖(齒可)新妇文》为我们熟知,然“齖(齒可)”一词却颇费解。它在《齖(齒可)新妇文》中凡四见:“夫齖(齒可)新妇者,本自天生,斗唇閤舌,务在喧争”;“本性齖(齒可),打煞也不改”;“齖(齒可)新妇甚典砚,直得亲情不许见”;“本性齖(齒可)处处知,阿婆何用事事悲”。其他文献中再无用例,注释主要有三种:

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唐代俗语词杂释》“齖(齒可)”条:“考《集韵》去声禡韵:‘翘讶,言不正。其中越、舸同在一小韵之内,讶、蚜音近,仅声调不同而已。颇疑蚜舸就是貂讶,其义为言语不正”。

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断舸,形容言语泼辣好斗”。

《唐五代语言词典》:“齖(齒可),齿不平,喻言语泼辣好斗”。

从文意来看,这些解释似乎都能说通,但是仔细推敲上文所举诸例,“齖(齒可)”是专门用来形容女子泼辣、凶狠的,而以上释义均未提及,也未探求得义之由,所以有深究的必要。

“齖(齒可)”一词各家释义为“齿不平”、“言语不正”、“言语泼辣”,是有根据的。考“齖(齒可)”,《玉篇·齿部》:“齖(齒可),齖(齒可),齿不平”。《广韵·麻韵》:“齖(齒可),齖(齒可),齿不平正”。《类篇·齿部》:“齖(齒可),牛驾切,齖(齒可),齿不正。又鱼加切,齖(齒可),齿不相值也”。“齖(齒可)”,有牙齿的意思。如《龙龛手镜·齿部》:“齖(齒可),苦加反,犬齿也”。《五音集韵·箇韵》:“齖(齒可),齖(齒可),齿貌”。可见,齖(齒可)二字都描述牙齿不平正,而它们的释义又都从叠韵联绵词齖(齒可)、齖(齒可)、齖(齒可)、齖(齒可)中体现出来。这正是以上三家释义的根据。

除了龃蚜、齖(齒可)、齖(齒可)、舸龋,笔者发现汉语中有一大批像这样由齿音(主要是崇母字)和喉牙音(主要是溪、疑、影母字)组合的叠韵联绵词,都表示牙齿不平的意思,如:

凿龃《广韵·佳韵》:“凿龃,齿不正也”。《类篇·齿部》:“凿龃,齿不齐”。龃龉《集韵·语韵》:“龃龉,齿不正”。鲰龋《集韵·厚韵》:“鲰龋,齿不正”。龌劳《类篇·齿部》:“砦于,齿不正貌””。“龌”即“谚”,《六书故·齿部》:“龈,又作酷”。柳宗元《招海贾文》:“黑齿龌龉,鳞文肌”。

龋差《荀子·君道》:“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龋差者矣。”清王先谦集解:“齿不正日龋。龋差,参差不齐”。

段玉裁最先注意到这个词族,他在《说文解字注》“龃”字条中认为《说文》龋、龉互训,实际为叠韵之一词,是“齿不相值”:

龃龉,叠韵。《广韵》曰:龃龉,不相当也。或作鉏铻,上床吕切,下鱼巨切。按:金部跏下云,鉏铆也。或作锫。《周礼》注作钮牙,《左传》西组吾以姐吾为名,牙吾古音皆在九鱼,古龃字有单用者,《东方朔传》日龃者,齿不正也,许书各本龉训龉齿也。龉训齿不相值也。二篆自当类厕,各本离之甚远。又,龄,侧加切,龉,鱼举切,全失古语叠韵之理。盖由龃之字变为龃,龉之字变为为牙,因以龉断并入麻韵。而与龃画分异处耳。令从鲰龋之例正之,不为专辄也。

后人对这个词族也多有所考证。郭在贻先生认为,龃蚜又作柞蚜、厍厉、库房、谴讶、新御等,表示龃龉不合,言语违戾。任继防先生认为以上这组词是表示尖锐突出、参差交错义的同源词。

再看“蚜龋”,“蚜”在韵书中有牛驾切、鱼加切两个读音,是疑母字,属于牙音;“嗣”苦加切,为溪母字,也是牙音,“蚜舸”一词和蚜龋、舸龇的情况相类,正属于我们以上所讨论的同源词。因此,“蚜舸”确有牙齿不平正的意思。

古人造词是用形象的东西来表示抽象的概念,而抽象概念往往是可以从很多具体的事物上体现出来的。我们所讨论的这组同源词也是这样,由牙齿的不平正推开去,一切不平正的东西都可以用这组同源词来表示,如前面提到的“韶讶”,另外还有:

组镭《集韵·语韵》:“组铻,相距貌”。

组牙《类篇·金部》:“组牙,物傍出也”。

锖湖《说文解字·金部》:“锜,鉏铆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三“既破我斧,又缺我镝”疏:“陈奂:镝,穿木之器,其嵛组御然。组御,犹龃龉也。……陈乔枞:铸之为物,盖如露而有三齿,与茱之有两刃者相似”。

崦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河南道·莱州”:“崦岈山在县北三十里,其山形势崦岈为名”。又作“岈崦”,清邓廷罗《兵镜备考》卷十二“谨养勿劳并气积力”:“唐李想求自试为隋唐邓节度使。……居半岁,知士可用,乃请济师,拔道口栅,战岈崦山,取垆冶城,袭郎山,释贼将丁士良,擒陈光治”。又有“岈岈崦崦”,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六回:“高高下下,环顾惟鸟道数条;岈岈崦崦,翘首仰青天一线”。

崭岩《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深林巨木,崭岩参差”。颜师古注:“崭岩,尖锐貌”。唐宋之问《龙门应制》诗:“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九“浮石”:“石之出水也,本甚崭岩不齐。绍兴甲子岁,两浙大水漫灭垠岸,浮石没焉。水退石仍出,而崭岩者皆去,盖为猛浪沙石之所淙凿乃此圜浑也”。

权砑《广韵·麻韵》:“析,权析。”又作“橱权”,元王恽《赵邈龊虎图行》诗:“巅崖老树缠冰雪,石觜橱权横积铁”。《水浒全传》第十二回:“卡杈权怪树,变为胞膳形骸;臭秽枯椿,化作腌脱魍魉”。又作“桠槎”,《西游记》第二十八回:“两个拳头,和尚钵盂模样;一双蓝脚,悬崖格拙桠槎”。又作“槎析”,唐元稹《寺院新竹》诗:“冰碧林外寒,峰峦眼前耸。槎材矛戟合,屹仡龙蛇动”。又作“槎牙”,宋欧阳修《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戏作呈圣俞》诗:“啄木不啄新生枝,惟啄槎牙(原校:一作“牙槎”)枯树腹”。

以上这些词就分别表示语言、金属器物、山势、树木等的不平正。因此,说“蚜舸”就是“瓿讶”,只说对一部分,“蚜舸”所包含的意义还不止这些。

《蚜龋新妇文》中“蚜舸”一词有泼辣、凶狠的意思,这与不平正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以为,显露出牙齿的不平状就必然要张开嘴巴,而张口露齿往往是凶相的表现,因此,这组词又附带有张开嘴巴,露出凶相的意思。例如《太平御览》卷三六八“唇吻”引《通俗文》“唇不覆齿谓之齖(齒可)”,即是其例。同样的还有:

睚喋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二《起世经》卷三音义:“睚喍,犬见齿睚睚然也”。《寒山诗》:

“我见百十狗,个个毛齖(齒可)。卧者渠自卧,行者渠自行。投之一块骨,相与啀喍争”。

睚喋,又作喔噪、崖柴、龌牒、龌舴,均为张口露出牙齿貌。此词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崖柴”条中有精彩的考证,他认为,柴的本字为“龇”,与“睚”字同义连文,都是开口露齿的意思。郭在贻先生、吴金华先生亦有考证。笔者也找到了“柴”写作“龇”的例证:

喔龇宋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身心如舂,闭目见无量鸟兽嗤龇啄飧骨肉,愿师见救疗”。

凿龌《类篇·齿部》:“龌,凿龌,齿露貌。又砦龌,切齿”。

此外,还有作“喔喔”的,如《管子·戒》:“管仲又言日:‘东郭有狗嗤喔,旦暮欲酱我狠,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将安能爱君?君必去之”。

以上的睚噪、嗤喋、崖柴、龌跺、龌酢、嗤龇、凿龌、喔喔,都表示犬、猴、鸟兽等动物张开嘴,露出凶相。

值得专门讨论的是与之相关的“睚眦”一词。我们所看到“睚眦”的最早用例是《战国策·韩策二》:“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其中“睚眦”是瞪大眼睛,怒目而视的意思。

又作“眦睚”,《史记·龟策列传》:“素有眦睚不快,因公行诛,恣意所伤,以破族灭门者,不可胜数”。也是瞪眼怒目的意思。

又《史记·范雎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司马贞《索隐》:“睚音崖卖反,眦音士卖反。又音崖债二音。睚眦谓相嗔而怒目切齿”。“睚眦”明明是“目”旁,只表示瞪眼,但司马贞却用“怒目切齿”来解释“睚眦”,显然张目、现齿都是发怒的显著特征。再看隋阁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卷三:“所有诸狗其身烟黑,垢汗可畏,睚喋嗥吠,出大恶声”。其中的“睚喋”和我们上面所举“睚喋”如出一辄,一用“目”旁,一用“口”旁。盖发怒时可以张目,也可以张嘴露齿,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考《龙龛手镜·目部》:“喋俗,眦型”。说明“睚眦”就是“睚喋”。

因此,齖(齒可)与睚眦、眦睚、睚牒以及睚喋密切相关,都是面露凶相,“齖(齒可)”用露出者齿表示,而其他则用瞪大眼睛或张开嘴巴表现,“牙”与“口”又是密不可分的。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齖(齒可)”的语源义是不平正,又有开口露齿作凶相的意思,但在《齖(齒可)新妇文》中它专指女子的凶狠、泼辣,这应当没有疑义。有趣的是,笔者在文献中发现了一组与“齖(齒可)”音近而表示女子娇媚态的同源词:

宣奈唐张鬻《游仙窟》卷二:“然后逶迤回面,宣奈向前”。

娅姹唐窦皋《述书赋》:“广平之子,令范之首。娅姹钟门,逶迤王后”。唐黄滔《赠郑明府》诗:“垂柳五株春娅姹,鸣琴一弄水潺涯”。

宣塑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巴南巴西》:“凡民间女子,身形宣塑,自七岁,父母以歌舞教之,身摺叠而圆转,变态百出,粗有可观”。

考《广韵·麻韵》:“宣奈,作姿态貌”。又,“宣塑,女作姿态”。《集韵·麻韵》:“宣翌,女掘也”。《玉篇·一部》:“宣奈,娇态貌”。《骈雅·释训》:“宣奈,姿媚也”。《集韵·马韵》:“娅姹,作姿”。又有“娅赊”,《集韵·麻》:“娅嫁,态也”。

“蚜”在《广韵·麻韵》中与“宣”、“娅”读音相近,“舸”又与“塑”、“奈”、“赊”、“姹”读音相近。准此,以上联绵词与“齖(齒可)”的读音相近。而从文献用例以及字书释义来看,这些词语都表示女子娇媚态,它们与我们所说的女子泼辣义有何联系呢?

考“宣察”在《集韵》中还有个解释是“不正”,《集韵·麻韵》:“宣奈,不正”。《类篇》中也有“宣察,不正”的解释,《类篇·一部》:“宣奈,不正”。元佚名《招捕总录》注:“宣翌,上於加切,下苦加切。韵释女作姿态貌,今中原方言为妇人狠恶之称”。另,元代文献中有“牙恰”、“讶掐”等词,与“蚜龋”相当:

牙恰《全元散曲》无名氏小令《满庭芳》:“牙恰母亲,吹回楚雨,喝退湘云。把丽春园扭做了迷魂阵,教别人进退无门。心恶叉偏毒最狠,性搦搜少喜多嗔”。《雍熙乐府》卷八元小令《一枝花·风情》:“面皮儿封苔,冰凌块六月里生鼻凹,鸡翅儿弹的下,苫眼铺眉做势煞,乖劣牙恰”。

讶掐《全元散曲》马致远小令《青杏子·悟迷》:“也不怕薄母放讶掐,谙知了性格儿从来织下”。

牙恰,《元语言词典》释为“乖戾”。王镆先生在《宋元明市语汇释》中据明《行院声嗽·人事》:“厉害,牙恰”解释为“厉害”。并据杂剧《衣袄车》中有番将名“史牙恰”,疑“牙恰”一词系源自少数民族语言,这一点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与藏语词同源不谋而合。

显然,从读音和意义来看,“牙恰”和“讶掐”与我们所讨论的“齖(齒可)”应该是一个词的几种不同形式。

可见宣奈、娅姹、宣塑、娅(女余)等表示女子娇媚态的联绵词与齖(齒可)、牙恰、讶掐等表示女子撒野态的联绵词是一组读音相近的同源词,这是为什么呢?盖女子的不正(就是我们说的“不正派”)往往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凶狠、泼辣,一是故作娇媚,亦或这二者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娇媚过头就成了撒娇,撒娇过头了就是撒野,再进一步就成了泼辣、凶狠。或者说,娇媚和泼辣都是女子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宣奈”等词同时具有了这两个方面的意义。《通俗编》卷三四“夭斜”条:“《丹铅绿》:‘唐诗:‘钱唐苏小小,人道最夭斜。又‘长安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斜。夭与夭不同,读若歪。俗以妇人身容不正日夭斜。按:夭斜之天,《香山集》自注云:‘伊耶切。则当在六麻,与仮音有别,《玉篇》有宣奈,读若鸦茶,训憨痴貌,《集韵》亦谓宣奈为不正,此乃与香山所云‘天斜通耳”。其中就认为“宣奈”的意思是妇人身容不正,可以为证。

简言之,“齖(齒可)”的意思是女子凶狠、泼辣。它的语源义是牙齿不平正,张口露齿。而且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与“齖(齒可)”相关的同源词族,这些词语“音转字变,而其义俱通”。

以上分析还可以说明:通过考察同源词,不仅可以解释某些疑难词语的含义,还可以科学地理清一组词语的真正的来源与关系,这对于整个汉语词汇面貌的探索都是很有帮助的。

猜你喜欢
露齿新妇集韵
A new beginning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基于响应面法的土茯苓中落新妇苷提取工艺研究
笑不露齿更吸引人
常见食品组分及金属离子对落新妇苷稳定性的影响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落新妇苷稳定性的研究
我年少无知,你笑不露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