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废墟)保护

2009-08-19 09:01贺万里
艺术百家 2009年4期
关键词:废墟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三期“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本论文为作者于2008年6月14日在“长江流域文化遗产暨汉江流域美术资源学术研讨会”(襄樊)上的大会发言。

作者简介:贺万里(1962- ),男,汉,安徽合肥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山水画研究所所长,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学,美学。)

摘 要:一般的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所涉及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废墟,往往采用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残存下来的标本予以保护或修复整新的办法。这样的保护,让文化遗产存留在隔断了当代的历史时空中。从景观规划意义上去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把文化遗迹作为能够让历史进入当代人生活界域、让历史文化遗产进入当代生活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废墟;文化;遗址保护;景观设计;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时代,民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课题的提出,也生逢其时,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大课题的完成,应该不仅仅是学术界和志愿者的事,还应该与政府决策部门、智囊团的参予有关。目前,政府部门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而且只要有探讨类似学术问题的会议一般都会有负责人过来参加,甚至主办、联办这类学术研讨会,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我想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是我对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思考。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笔者将另外撰文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第二个大问题,涉及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我想讲一下文化遗址的保留与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视域问题。我曾应出版社之约写过一些关于城市景观的文章,我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关于城市废墟。有许多文明历史的遗址都已成为废墟了,我们怎样把它保存起来?实际上,每个城市文化遗存的保护都面临着一个废墟问题。废墟一般是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人工景观在长期的历史迁移过程中,导致的毁损、残存后的一种存在状况。废墟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的:一个是因为人类种种作为而造成的,例如搬迁,战争。像玛雅遗址据说就是因为某种尚未完全弄明白的原因,玛雅人都搬走了,那儿就成了废墟。再一个原因就是自然因素,也会造成废墟。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等等。

关于废墟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这里主要讲两个问题。

其一,关于废墟的理解。我认为废墟具有深刻的文化记忆价值。为什么说具有文化记忆价值呢?我总结了三条:

一、废墟是人类历史延续存在的一个最真实的重要物证。也就是说,废墟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废墟最真实地显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个理解。

二、我认为废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确证,并因此而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高更的著名作品《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去?》,标题所提出的就是一个文化身份的确立和认同问题,因为作为智慧人类就必须要搞清这个问题。实际上,废墟的存在就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是拥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樊城人的后代,但结果什么废墟遗址都没有,只能到文献故纸堆里找证明,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然我们也可以盖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庙,但你就不能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群落,在几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因为你证明不了。所以说废墟具有真正证实这种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认同的实物存在。增加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才具有一种充实感。这是我对废墟的第二种理解。

三、废墟具有审美情感凝聚意义上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情感来讲,具有一种其他自然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人类的情感是可以很轻松的,看看戏、听听歌。也可以是很丰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时伤逝等等历史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从废墟中得到。大家看过许多古代诗词,唐诗中让我们觉得最深刻的就是吟诵废墟的诗。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南朝“二谢”的《芜城赋》等。这些都与废墟吟诵或人事沧桑变换相联系的,所以我觉得只有通过废墟,我们才能获得那种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废墟让生命的陶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起来丰富起来。例如:我们常讲的“人生如梦”一词,让小孩讲就没什么感受,但从一个老者口中说出来就会显得极深刻。这就类似于我们面对废墟时的一种感受。这是我对废墟的一个理解。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废墟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和我们城市景观设计联系起来考虑。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废墟这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我们所做出的规划就会不同。现在不少地方存在着重视不够的现象。

譬如扬州也曾在前几年整治过运河风光带,最后运河整理好之后是什么样呢?两岸花红柳绿,草坪、坡阜掩映其间……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这运河是有历史记忆的,但在那里就没有了!当然,若过了两岸也可看到运河畔老城区(现在已经要有意识恢复或复建了一些历史建筑群落),但运河本身没有历史记忆了!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我记得昨天看过邵爱民老师策划的展览,其中有照片就反映樊城的中山前街,被改造成了滨江大道。那个滨江大道是否就是个绿化带而没有历史记忆呢?因为运河及其沿边是有些历史上曾经存在或出现过的东西,可以作为历史记忆保存的。

扬州运河景观带改造之期间,我就曾在运河边看过一些小码头,那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都曾经非常繁忙过的小码头,包括沙堆、吊车、传输带、嵌坑等许多设施,曾经设想是否可以把它们保留,并且让学生们以此为主题设计景观。运河治理时,因为它们已经没什么用处了,所以就被规划“掉了”。如果把这种遗迹保存下来,实际上就是保存了市民生活、平民情感。但现在把它全部铲除了。有时候,这个运河两岸都是些没有多少价值的破旧老房子,但在历史的记忆中,历史上首先存在过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吗?我们在作这个城市规划时,完全可以通过请教一些专家和历史文献的查找来看到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什么,也可以恢复起来,或者树起一块碑来标示这里曾经存在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如果现在我们全部铲平,全部种上草坪,这样一来,就会改造成绿化带了。本来有历史记忆价值的运河实际上就成了人工自然景观!

这种情况下的许多城市改造,通过拆迁,城市旧貌换新颜,但却让城市历史中断,让城市记忆从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变成苍白的文献。所以我觉得从景观意义上来讲,无论在拆迁中遇到是一些旧的房屋还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一些小码头,甚至那些杂乱的民居,作为一种遗址从景观意义上来规划的话,就有可能保存下一个城市的某些历史记忆。因此,作为景观设计意义上去规划城市废墟的保存,就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规划是不同的。

汶川地震后有人提出建个地震博物馆,而且现在地方政府也已经开始为此行动起来了。试比较一下,建个地震博物馆与将地震废墟作为景观设来规划建造,其效果有什么不同?博物馆就是把有价值的物品做成标本一样来保存好,让大家去观看去感怀,这是一种具有距离的观看。而作为景观性的废墟公园,是人们可以在其存留的时空之中去感悟、去经历的,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作为地震博物馆和地震废墟景观设计是不一样的。你在拜谒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所产生的感受,和行走在圆明园废墟时的感受应该是不一样的。圆明园废墟不是博物馆。所以说从景观意义上去理解去建造去保留的废墟,它作为文化遗存,不应该是文献感的东西,而是有现场感的历史遗存!它是历史进程的再经历,这种废墟是具有震撼和凭吊价值的!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思路,主旨是如何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存活下去?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该用“存活”这个词,“存活”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有些人理解的“保护”,怎么去保护呢?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不过在许多时候,这种保存并没有将文化遗址作为环境整体的一部分来保存的,不是将它放在原先的历史与现实生态环境中来保存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土地研究中心主任伍斌教授也讲过,这种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址,就是一个城市盆景。很多时候,拆迁没办法了,只能做一个城市盆景。我讲这就是一个标本,只具有标本的价值!襄樊现存的某些个会馆周边高楼都起来了,也没办法了,整体环境也恢复不了了,也只能作为一个标本存在了。

另外一种保存,可以从城市景观范畴来理解。作为景观的一部分来保存,那往往意味着,原则上,我们可以使这种废墟、这种文化遗存的一部分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自身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这种废墟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过程中。这样也就使之与当代人的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了。当它成为一种标本时,对当代人来说,它只是一种供猎奇与赏玩的东西。如果作为一种废墟景观设计把它完全保存下来时,我们还在其中行走、还在其中生活、还在其中交往,这就使得历史遗存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过程中,也仍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感联系在一起。就像有时候,一对年轻的恋人在废墟公园里谈恋爱,游走其间,那么他们的情感就和这个城市的废墟景观联系在一起了。这也是一种文化记忆。

还有另外一种遗存保护,是“活在当代”的形式。我理解就是以新的形态来呈现传统的文化。就像现代许多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在探讨如何用现代形式来传达出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形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宾馆、苏州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元素和民族精神的存活,这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现代建筑既要符合现代建筑的功能,但也要尽量通过现代建筑让传统文脉、传统的建筑元素,能够在现代建筑中像贝聿铭的设计那样将之复活出来。让几百年来的建筑情感仍然存活在当代!

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这个课题,可能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研究一下民族建筑中现代元素的延续和转换问题,比如说贝聿铭的建筑、建国十大建筑等有关建筑,实际上它们让民族建筑形式和民族建筑情感以一种现代形态获得了延续和转换,这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课题应该研究的一部分。我觉得,文化遗产研究应该、也需要拓展张开来考虑这些问题。(责任编辑:楚小庆)

Protection of Scenic Culture Heritage (Ruins)

HE Wan-li

(College of Art,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 The culture heritage that the general relic protection and city planning concern, especially ruins, is usually protected as a remaining sample, or repaired and renovated. Such protection keeps culture heritage in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separated from the present age. To conside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ic planning is a new way that enables history and culture heritage to enter contemporary life.

Key Words:ruins; culture heritage; ruin protection; scenic design; city planning

猜你喜欢
废墟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街头的废墟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废墟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