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

2009-08-19 09:01孙晓辉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5期

孙晓辉

摘要:本文首先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对加强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在建工程;成本管理;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场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大部分业主把支付保证金作为招标入围的先决条件,挤占企业在建工程资金,致使企业经济效益日趋下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这样就迫使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在建工程成本管理,对在建工程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都需要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上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是指实施工程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和临时设施费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发生的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 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首先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应按内部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再次,应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消耗和费用进行责任成本控制,并承担成本风险。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共8个环节。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控制进行服务。企业的盈利目标有赖于项目成本的降低。

2 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建工程忽视成本的管理

推行项目法施工,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管理层虽然重视成本但鞭长莫及,且其更偏向于利润中心角色。项目是成本中心,但其首先必须满足工期等条款约束,以免超期罚款,更兼季节性施工问题,无暇顾及成本盈亏,效益向生产低头的现象屡见不鲜。

2.2 工程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责任,有些工程项目经理更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唯独没有了成本管理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而浪费人工费;如果技术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大。由此可见,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2.3 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企业成本管理只有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奖罚分明,才能有效控制或降低成本。目前不少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成本管理方面各部门、岗位、各工序之间的责任不清、管理权限不明,企业无法对各部门、岗位、工序的人、财、物耗费实施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在利益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难以有效实施。

2.4 成本控制能力较弱

材料采购环节执行合格的分供方评价制度不严,材质不符合工程要求,或以大代小造成材料积压和浪费。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限额领料制度不落实,不能准确核算材料消耗水平。机械设备利用率低,窝工现象时有发生。

3 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

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开支,加强人工费的管理。

精简处机关机构,压减科室冗员和机关附属单位的人员,使在岗人员达到一专多能。对项目管理人员人数,要根据投资数额大小、技术复杂程度、施工难度和施工能力来确定。采取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人、定岗位风险系数;

对施工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劳动定额,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劳动效率;

要加强科技管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以提高人机工作效率。

4 实施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4.1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无论是企业主管、生产或财务负资人,还是全体员工,都应树立成本愈识。要进行全员成本教育,使大家明了企业成本与本职工作的关系,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填报原始数据联系起来,奖优罚劣,进而造成人人关心成本,个个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

4.2 强化一线统计

全员成本管理,既是全面成本管理,又是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要纠正只抓产值、利润等大指标,忽视一线质量和成本数据的错误认识。应设计科学 、简明的统计表格。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从本企业的产品与工艺、设备、人员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好适用于本企业的统计表格。表格要简单明了,不产生歧意,且提倡一表多用。

4.3 做好产品设计的成本控制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开发新产品,不仅要作到市场可行,技术可行,还要注重经济可行。市场可行是指企业产品必须适销对路;技术可行是指企业具备制造该产品的设备、工艺、人员条件;经济可行则是指该产品有利润空间。有的企业强调市场导向,也有的企业搞成本导向,其实二者是一致的。在生产力发达、科技进步、商品丰富的今天,卖方市场已全面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裕求是企业产品开发的源泉。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是企业产品开发永恒的努力方向。

5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新方法的系统性分析与整合

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由于产生于同一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以在本质上是有共性的。价值链分析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都是减少非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零存货与及时生产系统也是为了减少非增值作业而存在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顾客第一,而价值链的起点(研究与开发)和终点(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也是坚持这种理念;“持续提高”与“约束理论”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价是值链的。因此来说,现代成本管理的本质核心以最低成本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并且这种体系是动态的,即企业要永远追求最低成本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价值链分析与作业成本管理是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的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目标,及时生产与零存货是手段,约束理论与持续提高理论是贯穿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理念,并与价值链一起存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现代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将推动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完善。价值链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基础。它的组成(纵向、横向、内部)把传统的战术(经营)管理会计和创新的战略管理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业成本法描述了从资源消耗到产品成本的转换过程,反映了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售后使用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支出的总和。作业成本法和经济增加值、价值链会计相互辉映,从成本结构的角度阐述了企业价值链的形成。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结合,有利于将企业链向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延伸;同时为平衡记分卡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平台。平衡记分卡通过分析和评价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示了各个企业的薄弱环节,为作业成本法更好地识别成本驱动因素,提高了虚拟战略联盟价值链的创利能力。

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整合,要以虚拟联盟的价值链会计(VCA)为主体,作业成本法(ABC)为核心,经济增加值(EvA)为目标,平衡记分卡(BsC)为基础,达到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价值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广宇,丁华明,作业成本管理-内部改进愈加值评估的契约方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任,陈良猷.作业成本管理及其对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