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

2009-08-24 09:27刘志刚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瓜洲京口平声

刘志刚

关于《泊船瓜洲》诗中“间”字的读音,有的认为当读阴平,有的认为当读去声。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认为读平声的,主要从诗的格律方面据理力争;而认为读去声的则主要是从意义的理解方面据理力争。

笔者认为应当读平声,其理由有三。

1.从平仄格律分析。从平仄格律上来看,“间”字当读平声,但从格律的要求和实例方面的分析还不够透彻。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句式当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除“京”字之外,其余字都合平仄。如果看成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则“京”和“一”都不合平仄。“一”是古入声字,在古代是不能看做平声的。“一”为仄声,就出现了二个仄声收尾,这在平声韵诗里是大忌。二仄尾的句子只能出现在古风之中。王力在《汉语诗律学》第二十一节“入律的古风”里举了王维的一首古风《不遇咏》,其中第一二句是:“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寝不报”三字均为仄声。王力在“寝”字下加了一个黑点,表明因这个字不合律而当看做是古风。所以这首七言绝句中的“一水间”不能看做是二仄尾。另外,“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第五字如果非用仄声不可的话,则要求第六个字改作平声。最后三字变成“仄平仄”。这一点在王力的《汉语诗律学》第九节“平仄的特殊形式”里有详细的论述和大量的例证。如“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半天上”三字为“仄平仄”。并且认为:“唐人这种特殊形式,宋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如果把“间”字看成是去声,那就必须把第六字“水”改成平声之字,才能合律。

2.从唐人用韵分析。在唐诗中,“间、山、还”等山韵、删韵字押韵的诗数以千计。用“间、山、还”三字押韵的诗也很多。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用“间、山、还”三字押韵且顺序与《泊船瓜洲》完全一样的也有不少,如李群玉《汉阳太白楼》:“江上层楼翠霭间,满帘春水满窗山。青枫绿草将愁去,远入吴云暝不还。”雍陶《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穷通应计一时间,今日甘从刖足还。长倚玉人心自醉,不辞归去哭荆山。”另外,“一水间”三字出现在句尾并且“间”字入韵的诗也很多,如温庭筠《偶游》:“曲巷斜临一水间,小门终日不开关。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闲……”西施《西施诗》:“云霞出没群峰外,鸥鸟浮沈一水间。一自越兵齐振地,梦魂不到虎丘山。”以上两个含有“一水间”的句式,都属于“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当与这三个含有“一水间”的句式都一样,也属于“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无疑。且古人写诗,喜步前人之诗韵,并乐此不疲。王安石饱读诗书,其《泊船瓜洲》不但步了李玉群《汉阳太白楼》的诗韵,而且全诗的平仄格式也完全与之一样,这绝非偶然。

3.从意义上分析。据《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记载,《泊船瓜洲》写于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的次年二月(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朝廷复招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于是他只好勉强离开故居南京,并随即乘船从京口抵达瓜洲,并泊船于瓜洲。为何诗人刚离开故居就思念起故居来?据史料记载,王安石当时已55岁,为相几年期间,围绕着新法的推行,受到朝廷上下守旧派无休止的攻讦,致使变法难以实施。这使得本来就淡泊名利的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此次复职之后,王安石又多次请求辞去宰相职务,并在复出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罢相返归故居。从这次短暂的复出我们就不难理解王安石在当初上任途中的心情了。

再来看原诗开头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如果把“间”字看做山“隔开”“隔断”,那么第一句与第二句就矛盾了。第二句极言两地之近,而第一句怎么会写瓜洲与京口被一条大江隔开难以逾越呢?其实诗人这时登船远眺对岸的京口(镇江),与自己所在地瓜洲,感觉的只是一条江水(长江)流淌两地之间而已,而对岸的京口到钟山(南京),也只隔着数重山。两句的空间在变化,但思想感情没有变。诗人在瓜洲遥望京口,再由京口想到自己的故居钟山,都只是为了说明:瓜洲到自己的故居南京距离虽然很近,但却不知何时能归,思念故居而又迫不得已离开故居的矛盾心情跃然于诗句的字里行间。

猜你喜欢
瓜洲京口平声
楼船夜雪瓜洲渡
京口驿的回忆
瓜洲天生是个渡口,天生留不住人
回不去的瓜洲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瓜洲:大运河的那颗“纽扣”掉了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