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落点选择的策略

2009-08-24 09:27陈和兴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随文练笔海鸥圆明园

陈和兴

一、在情感蓄积处创写

作为语文教师,要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的心灵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的张力,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在阅读教学中,当我们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他们对文本有所感悟时,我们都会发现他们特别兴奋,很想一吐为快。但是,学生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会淡散。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把语言的内化、情感的积淀、思想的领悟喷薄而出。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比如笔者在教人教版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时,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说:“一代名园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就会挨打的证明,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吗?在书上写下来。”学生们静思默想后,笔走如飞:“我想对英法联军说:你们真是太可恶了!太贪婪了!但你们要记住: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我想对清朝守卫圆明园的官员说:一个不爱国的人,是没有灵魂的。”“我想对大家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耻辱,希望历史永远不要重演”……至此,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认识、情感已被升华到一定高度,表达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迫切需要,这样的巧妙练笔,含而不露地达到了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

二、在文本空白处补写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填补,让学生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也能更好地深化文本的主题,达到读促写、写促读的互利效果。笔者在教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最后一段时设问:“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呜叫。当它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又想对老人说什么呢?想对人们说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有的写道:“亲爱的爷爷,虽然人禽不同类,但你在我们心目中是我们最亲的人。”有的写道:“亲爱的爷爷,虽然您走了,但我们忘不了您十几年如一日喂养的恩情,我们忘不了您那洗得发白的衣着,我们忘不了您那慈祥和蔼的面庞。”此处一练,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意犹未尽处续写

有些课文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故事结局是什么样的,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续续作者没有言尽的故事,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比如笔者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写一写小男孩还会再来给高尔基摄影吗?此处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既练了笔,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在语言典型处仿写

一位语文教育界的先辈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

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和典范的句子,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而应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比如我在教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时,就提取了“这么多的白荷花,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这一句话,引领学生进行仿写:“我看着(),看着,看着,我仿佛()。”于是,一句句充满生命灵动的句子出现了:“我看着空中飞翔的风筝,看着,看着,我仿佛就是一只在辽阔的天空中飞翔的风筝,飞到我想去的地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此处安排小小一练,孩子的心灵

在练笔中得到润泽,孩子的情感在练笔中得到体验,孩子的生命在练笔中得到涅槃。

五、在技能迁移处改写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结构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对这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改写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一定要争气》中有一段描写童第周刻苦学习,我们就可以以童第周的身份进行角色换位改写,写一写童第周是怎样刻苦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转换体裁,常见的就是把古诗改写成一段现代文。于永正老师的《新型玻璃》教学令人历久弥新,于老师在讲完了五种玻璃的作用和特点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写“玻璃的自述”进行改写练笔。于老师以“我的自述”成为情感的联络点,仿写以“我的视角”为支撑,调动起学生的心智。结合课文内容的改写,因为有了浓浓情感的融合,就有了别样的味道。学生改变了人称,语言生动、活泼,将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由仿到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效结合,自身情感的融合恰到好处,读写能力相互转化,上出了语文课的精彩。

猜你喜欢
随文练笔海鸥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保护海鸥蛋
游圆明园有感
万鸟岛
圆明园里过大年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