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数学教学中的转化策略

2009-08-24 09:27马金栓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结论主体探究

马金栓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教学行为也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关于数学教学行为变化,是数学教学研究尤其是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课题,对此国内外的数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都予以极大关注,发表了许多独到见解,但是,其观点却不尽一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处于没有被真正解决的状况。本人通过查阅学习有关材料,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转化,才能达到

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一、从传授知识为本转化到发展学生为本

新课程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被细化为四个方向: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充分肯定:成才是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观倾向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培养健全人格,造就有用人才,因而在数学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一切为了学生,在考虑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时,始终以学生需要为依据,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弹性,去组织和掌握自己的学习,促进他们学会学习。

其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主体性。学生既是责权主体,又是学习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现代社会中,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任主体;其又承担一定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为此,学校和教师都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学生是学习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像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或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明白事理,了解事物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数学教学新模式追求的目标。每个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珍视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把学生生命状态的存在和发展质量置于崇高的地位加以重视,把对学生主体精神的激发、呵护和培养提高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上来。

二是独特性。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因为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经历、成长轨迹等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与此相应,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不同的认知方式。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某些方面,差异会是很大的。对这种差异,教师既要正确判断认识清晰,更要珍惜尊重,认真开发,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爱、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三是发展性。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认识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具有远大的发展潜力,充分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都有培养前途,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从而对教好每个学生充满信心。

数学教学要在全面人格培养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眼、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智能与

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二、从“课程传递型”教学转化为“课程开发创生型”教学

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参与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科书等文件),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就是新课程观,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和意义都有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于是要求教师实施自主探究、自动合作、亲身体验、自觉内省等几项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存在形态需要再构造:使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模式由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交互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发现、互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看、听、想、做、练的基础上应增加新要素:参与、主动、探究、体验。开发创生性教学应做到“五重”:重发现、重过程、重主体、重实践、重合作。

众所周知,主动参与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谐互动是主要的行为模式,合作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真切体验是学生成功的标志。这也可以看成是评课的重要标准。数学教师应用教学方式转化引领学生学习方式转化。

三、从只重教学结论转化为更重教学过程

从教学角度讲,数学结果是指数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它表征数学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教学过程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教学活动程序,它体现了教学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可见重结论是应当也必须的。但是更要看到,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是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当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或者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往往不够用,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既要重结论,更应重过程,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此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面临挫折和失败,甚至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经历,结果在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才是一个人真实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难以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猜你喜欢
结论主体探究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设问引导探究
何谓“主体间性”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结论
惊人结论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