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优化策略

2009-08-24 09:27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联欢会玻璃创设

田 亮

[案例1]笔者在校内随堂听课:一年级的“统计”。课始,A老师创设了愉快的生活情境:“小朋友,我们班就要开联欢会了,高兴吗?”生:“高兴!”师:“我们要准备一些水果,还要播放一场动画片。要知道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哪种水果和哪部动画片,怎么办呢?”学生兴趣顿生:“我们来统计!”学生们主动统计、积极汇总,很快掌握了统计方法,得出结论:最喜欢吃草莓的学生最多,最喜欢看《蓝猫淘气3000问》的学生最多。老师受学生情绪的感染,激动地说:“联欢会上老师要多买些草莓,放《蓝猫淘气3000问》给大家看!”学生们小脸通红,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刚下课,只见几个学生冲到A老师面前叽叽喳喳地问:“老师,我们班什么时候开联欢会呀?”这时,A老师面带尴尬,支支吾吾地回答:“有机会我们就开!”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这是“大人”们常用的敷衍之辞,满怀希望、欢天喜地地跑开了……

[思考]孩子因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就要开联欢会了!”而充满期待地问:“什么时候开联欢会?”教师的回答显得圆滑且无力!“有机会就开”和“就要开!”能一样吗?孩子们也许现在无法体会这二者的区别,但以后呢?老师会不会像“放羊的孩子”一样,最终失去孩子们的信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既要注意适合儿童心理、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做到切实可行、真实有效,不能只顾迎合学生心理,用“雾里看花”的虚假情境调动学生的浅层兴趣,这样,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这种“善意的谎言”只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案例2]课后,我与A老师进行了交流,同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跟踪听课。课始, A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小朋友,要放暑假了(‘统计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你们最希望电视上播放哪部动画片?下面三个时间哪个比较适合播放:上午8:00、中午1:00、下午6:00?”同样,学生们积极地统计,得出结论:希望在下午6:00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的人最多。老师适时引导:“小朋友,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告诉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供他们作为参考,看他们能不能接受我们的建议。”生1:“我妈妈有一个朋友就在电视台工作,我让妈妈告诉她!”生2:“我们可以打电话到电视台!”……

[思考]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不可否认,新课改对教学方式的新要求及情境教学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其已成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新星”,给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备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但很多时候老师们把情境当做了课堂教学的“法宝”,使情境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服务教学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利的干扰因素,令人忧心忡忡。以上面2个教学案例来说,案例1创设的生活情境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脱不了虚假和欺骗之嫌;案例2中,教学内容、方法和案例1都一样,将原来的情境改为一个同样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大大不同。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情境的创设应该如何正确把握,怎样追求并达成教学情境的优化,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结合:

一、真实性和问题性相结合

真实性是情境教学的本质特征。情境教学是立足于反思传统教学脱离真实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它强调在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可以说,真实性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同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课的情境创设无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应力求蕴含真实的数学问题。华应龙老师教学“角的度量”,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真实的场景中找到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三个倾斜度(即角度)不一的滑梯,让学生发现问题:第1个滑梯不好玩,第3个滑梯不能玩!只有第2个合适玩。再从滑梯上抽象出3个角,从而感悟角度的大小以及度量角的必要性。这一情境将真实情景与数学问题有机结合,这样的设计是教者教学智慧和极限思维的体现,堪称经典!

二、趣味性和思考性相结合

创设情境的核心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如果情境的设计只注重吸引学生的眼球,容易使学生沉浸其中,无法冷静分析、理性思考,还会“兴趣疲劳”;反之,没有一点情趣的情境对学生则毫无吸引力。所以,情境设计要将趣味性和思考性相结合,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逼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例如“10的分与合”教学中,一位教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盒子里有一些球,你随便拿走几个,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拿走了几个!”果然,老师每次都猜对,学生们都很奇怪:“为什么老师没看见我们拿就能猜对呢?老师有什么绝招呢?” 悬念引发疑问,疑问诱发思考,学生带着强烈求知欲进入探究……

三、现实性和情感性相结合

情境的现实性是指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例如“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时,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的情境设计:“我家里有一件装饰品是我最珍惜的,因为它是我的学生在他们小学毕业时全班送给我的纪念品,离现在已经有12年了!” 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打动了学生,他们神情投入、真诚。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出示一个圆形屏风装饰品,(它的直径约是20厘米),让学生解决问题:(1)时间久了,外面一圈出现了一道裂缝,要用细铁丝加固一下,大约需要多长的铁丝?(2)屏风的表面磨损了,我要给它配上一块玻璃,大约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3)我来到玻璃店,但玻璃店老板告诉我,没有现成的圆形玻璃,他提供了下面三种规格的玻璃让我挑选(第一种:长30厘米、宽15厘米;第二种:长35厘米、宽25厘米;第三种:长宽都是20厘米),你认为选哪种玻璃比较合适?为什么?现实与情感水乳交融,“情”和“智”相互促进,练习效果极佳。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优化,要始终以学生身心特点与教学目标为前提。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真实、有趣、有思考价值且富含情感因子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猜你喜欢
联欢会玻璃创设
创设未来
精彩的联欢会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动物联欢会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亲子联欢会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玻璃上怎么会起雾?
数字联欢会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