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移终成器

2009-08-31 06:46杜朝平
现代兵器 2009年9期
关键词:预警机台海防空

杜朝平

编者按:本刊发表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中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我国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发展预警机,三十多年间几经挫折却矢志不移。最初是以前苏联图-4轰炸机为平台自行改装“空警一号”,但因技术不过关未能投产;其后采购以俄罗斯伊尔-76为平台、安装以色列“费尔康”预警和控制系统的A-50I预警机,因遭到美国蓄意阻挠而失败;接着准备直接购买俄罗斯A-50预警机,可该型机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空军的作战需求;最后我国科学家痛下决心自主研制大型预警机。卧薪尝胆数载终成大器,我国“新预警”在2003年秋成功飞上蓝天,人民空军无预警机的历史从此结束。

重重压力

我国背水一战,决心发展大型预警机,是顶着“内忧外患”三重压力,不可不为之,甚至可以说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而且发展速度越快就越能够掌握先机,国产预警机越早服役、形成战斗力就越有利。

其一是我国推进空军现代化不能没有预警机。预警机是现代化空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历次战争表明:拥有预警机的一方在战术上甚至在战略上都处于优势,可有效和精确对敌实施打击;而没有预警机的一方,纵然装备一定数量的先进战斗机,由于己方行动被敌方预警机提前获知,所以处处被动,处外挨打。我国空军近年来陆续装备了多种型号的先进战斗机,然而空中预警能力一直是迈向现代化和大幅提升作战能力的“瓶颈”,要想变规模为优势、要想打赢现代战争,就必须拥有预警机。

预警机还是现代国土防空体系的支柱。一架高性能预警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8至10个地面雷达站,可大幅减少地面防空值班兵力。美国空军防空专家经计算后认为,美国本土防空如果没有预警机,需要530架截击机;建立空中预警系统后只要200架就足够了,我国幅员辽阔,尽管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面防空体系,但仅靠地面雷达很难覆盖整个领空,且防空效率低下,因此要建立高效的现代国土防空体系,预警机就必不可少。

其二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或购买或研制预警机。日本在80年代就购买了13架E-2C“鹰眼”预警机,在国土北、中、西部设立了3个空中巡逻区。90年代初日本又决定引进4架E-767预警机,到1999年1月全部交付使用。日本还从2004年开始对现役的13架E-2C进行升级,以达到“鹰眼”-2000标准。印度在2001年初与俄罗斯、以色列达成三方协议,2003年10月签署合同,由俄罗斯提供机体、以色列提供“费尔康”系统、印度提供软件,为印度空军研制3架A-50EhI预警机。印度还在开发本土小型预警机,并拟引进6架“鹰眼”-2000。

如果某国预警机在其边界一线飞行,就可探测到我陆上或海上纵深300公里以内的重要军事和政治目标、军队部署及调动等情况。不言而喻,这对我国安全及军事行动构成巨大威胁,更促使我们要加快发展自己的预警机,尽快建立起有效的空中预警体系。

其三是台海局势迫使我提升空中预警能力。台湾当局从80年代中期开始历时8年,将原“天网”防空预警系统改装成范围更广的“强网”系统,1994年8月14日启用。“强网”是台湾防空作战的指挥控制中心与情报系统枢纽,最初由21座防空雷达站、10座海基雷达站组成,最大探测距离463公里,不仅监控台湾防空识别区,还监视大陆北到浙江、南到广东、西近江西和湖北的范围。由于地基雷达存在探测盲区,台湾当局遂于1993年5月花费7亿美元向美国订购了4架E-2T“鹰眼”预警机,1995年交付,并于当年11月22日在澎湖地区与EC-130H电子战飞机共同组成“空中预警机电子战机队”,成为“强网”系统的重要一环。此后,台当局又在1997年提出增购2架“鹰眼”-2000预警机,2005年正式服役,以实现全天不间断空中巡航。

E-2T预警机对高空轰炸机的探测距离为648公里,将“强网”系统的探测距离向前推远180公里,使其空防预警时间从原来的3分钟延长到20分钟,如果我国空军没有预警机,那么在未来的台海斗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你有我也有”,所以发展大型预警机便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卧薪尝胆

70年代“空警一号”下马后,我国并没有放弃获得预警机的努力,80年代在中、美关系趋暖时曾寻求购买美制E-3A“望楼”预警机,但美国没有同意。之后我国从英国引进“空中霸王”机载预警雷达,安装在国产运-8运输机上作为海上巡逻机使用,同时还在运-8基础上开发新型预警机。

进入90年代特别是台海局势日趋紧张后,我国发展预警机的步伐明显加快。1992年,我国开始与俄罗斯谈判购买俄制A-50“中坚”预警机(见题图)。但俄罗斯要价太高,且鉴于当时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推向国际市场的“费尔康”系统采用相控阵雷达,较A-50使用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先进,更能满足中国空军的需求。于是,以色列在1994年加进来,中、俄双边谈判变成三方会谈,并于1996年6月达成初步协议:我国以2.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1架以A-50机体为平台、安装以色列“费尔康”相控阵雷达系统的A-50I预警机。到1998年我国将订购数量增加到4架,总价值10亿美元。按照计划,首批2架A-50I预警机于2001年交付中国,第2批2架在2003年交付使用。与此同时,我国还与英国磋商希望购买GEC-马可尼公司的“百眼巨人”-2000预警系统,拟安装在伊尔-76运输机上,但未达成协议。

俄罗斯提供的首架A-50I机体(已安装固定雷达罩等设备)于1999年10月25日飞抵以色列特拉维夫国际机场,准备安装“费尔康”系统。这时,美国开始对中、以预警机交易横加干涉和蓄意破坏。除施加外交和政治压力外,美国国会1999年底在讨论对以色列2000年度军事援助计划时提出:如果以色列卖给中国一架预警机,就从军援中扣掉2.5亿美元,后来甚至威胁将完全取消对以军援。2000年5月,美国政府更加强烈地反对这项交易,敦促以色列取消合同。同年7月12日,以色列迫于压力单方面宣布中止与中国的预警机交易。

可以说,中、以预警机交易失败让我国在发展预警机的道路上浪费了数年的宝贵时间,但也激发和坚定了我国自主发展预警机的决心。引进“费尔康”系统的努力受挫后,国外大型预警机中就只有A-50可供选择了。中、俄双方的谈判在2000年展开,我国希望租借或购买这种预警机,以弥补空中预警能力的空白。与“费尔康”系统相比,俄制A-50的性能稍逊一筹,但技术较为成熟,性能可靠。俄罗斯之前就表示,如果以色列取消“费尔康”合同,它愿意租借或出售3~4架A-50给中国。但问题

是,我国空军对其高昂的价格和相对落后的性能并不满意。

在此背景下,我国在2002年夏天主动中断与俄罗斯的谈判,转为独立研制大型预警机。据国外媒体报道,当时中央下达死命令,把自主研制预警机的工作当作政治任务,发誓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机”,空军更是把预警机项目列为“一号工程”来抓。国外媒体当时还预言,中国以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伊尔-76大型运输机作为国产“新预警”的载机平台,“新预警”与A-50相比在设计上将更为超前。

过去几起几落的经历表明: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机会是靠自己,只有这样才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也才不再受制于人。我国在90年代计划引进国外预警机的同时,国内的预警机研制,特别是预警雷达等核心技术的研制工作也从未停止过。经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到2001—2002年已经基本掌握预警机的核心技术,如机载预警雷达及地理坐标图像技术等,这意味着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制大型预警机。

自主开发预警机的决定是在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做出的。事实上,南京某电子技术研究所早在90年代就开始着手研制机载相控阵雷达系统及相关设备。当我国决定独立研制预警机后,该所挑起重担,立即组织科研队伍加大开发力度,对原机载雷达技术进行升级改进,并迅速生产出雷达样机。与此同时,经过机体改造的伊尔-76运输机进入快飞接受系统安装和集成。首架完成系统安装的国产预警机在2003年10月下线,移交给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CFTE)进行系统测试,第2架飞机随即上线改装。这种预警机的代号为“新预警”,有消息指出已被命名为“空警”-2000(KJ-2000),同年11月开始在南京试飞。首批生产4架作为原型机,完成为期1~2年的测试且所有系统均能正常工作后,正式加入我国空军服役。

再接再历

我国“新预警”在2003年11月开始试飞后,便参加了多次实战演习以检验其作战性能。据香港《广角镜》等多家媒体报道,在2004年秋我军于南海举行的一次实兵演习中,有“中华第一舰”之称的“深圳”号导弹驱逐舰进入一处高危险海域,和“敌”军海、空部队遭遇;国产预警机不时将战场最新状况传到“深圳”号的作战控制中心,直-9舰载直升机立即升空戒备。舰长根据预警机传来的实时战场情报,指挥驱逐舰成功拦截“敌”军发射的反舰导弹,并发射防空、反舰导弹和鱼雷等,击落“敌”机,击沉“敌”水面舰艇及潜艇。在其后进行的更大规模海、空联合演习中,“新预警”再次成为“亮点”:巡逻在高空的预警机提前获取并实时通报“敌”军飞机和舰船动向,并引导我航空兵战斗机群与来袭“敌”机展开激烈空战,水面舰艇有序展开防空和对舰攻击作战,成功击落/沉或击伤“敌”军来袭的舰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毫无疑问,“新预警”的出现填补了我国空中早期预警能力的空白,标志着我军信息化建设和整体作战能力有了新的提升,30多年的预警机梦终于在今天变成现实。国产大型预警机可与我国一线战斗机,如苏-30MKK、苏-30MK2及苏-27SK等先进战斗机建立数据链系统,同时还具备与海上舰船进行信息互传的能力,将成为我国陆、海、空军走向真正联合作战的“助推器”。

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指出,过去中国大陆的空防几乎全部依赖陆基雷达,战区级武器管理仍然处于手动状态。“新预警”投入使用后无疑将极大提高中国现代化空中防御和空中进攻的效率,作战空间逐步信息化、扩大化和清晰化,使中国空军具备在广阔空间同时指挥和调动多批次飞机进行作战的能力。台湾当局认为,大陆拥有预警机后,空中战场管制能力将向台海延伸,预料未来大陆战斗机将更加敢于在台海上空演训。此前在台海,大陆只能由10多套地面雷达显示器进行战斗机空中管制,低空区域难以有效管控;每套雷达仅能指挥2批飞机,每批最多4架,整个指挥管制能力约24批,最多96架次。“新预警”服役后,大陆军队除能有效监控防空死角外,在空中管制能力上也将大幅提高。只要在台海部署超过2架预警机,在空中战场管理能力上就将打破两岸平衡,整个空中行动势必更加灵活。

尽管刚刚诞生就在实战演习中表现不错,且海外军事专家和媒体大加吹捧,但是我们应该对“新预警”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自信。“新预警”虽然采用相控阵雷达,但并不意味着就比美、俄等国的E-3、A-50预警机先进许多。相控阵雷达无疑是未来预警机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技术并不十分成熟,如以色列出售给智利的“费尔康”系统就曾一度故障频繁。相反,美国E-2C和E-3的机械扫描雷达已经使用数十年,技术非常成熟且可靠性很高。如E-3A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近30个小时,而一般战斗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都达不到这个水平。而且,仅有可靠的机体和优良的预警雷达,还不能构成一架先进的预警机,其他系统如敌我识别、电子及通信侦察、数据处理、通信和显示控制系统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性能的高低对预警机整体作战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我国在电子系统方面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经过冷静地分析,可以说“新预警”的先进只体现在局部系统或某些设计方面。对此,我国应认清优势和不足,再接再厉或改进现有系统,或研制新的系统。美国海军E-2“鹰眼”每隔几年就有一个升级型号,空军的E-3“望楼”同样不断得到改进,俄罗斯A-50“中坚”也有多个改进型。欲穷千里且,更上一层楼。我国“新预警”初出茅庐,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不断改进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满足我军未来不断增长的作战需求。此外,无论从空中作战或国土防空角度来看,目前生产的4架“新预警”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实际需要。军事专家指出,如果要对台海情况实行全天候监控,需要6~8架预警机;如果要对我国漫长的陆上边界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进行有效管控,那么就需要更多、更好的预警机。

未完待续

(编辑万历)

猜你喜欢
预警机台海防空
本期导读
新冠疫情下2021-2022年台海政经形势
弈语
日本已成亚太地区预警机大国
首部BUK—3M“山毛榉”新型防空系统已交付俄陆军
金牌新兵预警机
巴黎航展上的QW-2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