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神圣的战争

2009-08-31 02:58任卫新
词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填词首歌曲亚历山大

任卫新

词海钩沉(八)

电视连续剧《潜伏》一度时间全国热播,真的是火到家了。大家在情节故事以及剧中角色和主要演员议论之外,其中还不时谈到的,那就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尾主题歌了。于是,凑个热点,这一期的“钩沉”就以此为题吧。

这首主题歌的名字叫作《深海》。年轻人听了都很喜欢,感到特别的新鲜和与众不同。年长者也喜欢,因为他们非常熟悉这首旋律。这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前苏联抗战歌曲《神圣的战争》。电视连续剧《潜伏》是把这首歌曲的旋律重新填词了。填词的作者就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作曲王晓峰的夫人,年轻的女词人韩葆。

我真的不知道导演是为了什么选择了这首歌曲的?其实,这首前苏联的抗战歌曲《神圣的战争》与这部电视剧是毫不搭界的。由韩葆填词写成这样的一首《深海》的词,也有人表示了一些微词。甚至网上有人说,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这首伟大的战歌,把歌词变得面目全非,而且未做任何说明,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误导。

晓峰和韩葆都是我的朋友。我想,导演选中了这首歌曲的旋律要他们重新填词录音,肯定是出于导演对于这首歌曲不是一般的偏爱。至于晓峰和韩葆的改编和填词,也不必有更多的非议。我说一句歪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导演不这样做,我们平时也难得想起这首歌曲来。也正是由于重新填了词,才引发我们对于这首歌曲原作的追溯。

罗嗦了一大通前置之词,总归应该是书归正传了。

这首《神圣的战争》可不是一般的一首歌曲,他是由前苏联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作词,由苏军红旗歌舞团第一任团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作曲,作为响应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在苏联歌曲编年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941年6月22日的凌晨4点,纳粹德国以136个师、47000门火炮、4300辆坦克和5400架飞机,在苏联全长2000公里的西部同时越过边界,发动了一场蓄谋已久的闪击战,成千上万吨炸弹和炮弹把和平的城市和乡村变为废墟,成千上万的和平居民被夺去生命。苏维埃面对全国全民发出了总动员令:社会主义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和灾难,目睹被战火焚烧着的祖国母亲,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怀着巨大的痛苦和愤怒的心情,有如熔岩一般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神圣的战争》。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天,这首诗就被刊登在了《红星报》和《真理报》上。

神圣的战争

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

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 敌我是两个极端,一切背道而驰,

我们要光明和自由,他们要黑暗统治! 全国人民轰轰烈烈,回击那刽子手,

回击暴虐的掠夺者和吃人的野兽!

不让邪恶的翅膀飞进我们的国境,

祖国宽广的田野,不让敌人蹂躏!

腐朽的法西斯妖孽,当心你的脑袋,

为人类不肖子孙,准备下棺材!

贡献出一切力量和全部精神,

保卫亲爱的祖国,伟大的联盟!

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

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

就在诗歌发表的当天,一名红军指挥官拿着报纸去找红旗歌舞团的团长阿列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大罗夫,向他推荐了这首诗作。这首道出了所有苏联人民心声的作品,一下子深深打动着亚历山大罗夫,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念诵着这首诗,当天连夜就把诗谱成了歌曲。

第二天早上,亚历山大罗夫把写好的歌曲,用粉笔抄在了歌舞团排练厅的黑板上,歌片来不及油印,也来不及抄写合唱分谱,每个演员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抄下了词和曲。又是在三天之后的6月27号的早上,红旗歌舞团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

据亚历山大罗夫的儿子博利斯·亚历山大罗夫回忆当时的情景:那些坐在军用木箱上抽着烟的士兵们,听完了《神圣的战争》的第一遍演唱之后,一下子站了起来,掐灭了烟卷,要求我们再唱一遍,又唱一遍……

战士们听完,随后登上列车,开赴前线。第二批战士们进站集合,歌曲又演唱了一遍。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演唱,为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壮行。

曲作者阿列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大罗夫(1883—1946),苏联人民艺术家(1937),苏联国家文艺奖(1942、1946)获得者,红军合唱团创始人。

他生于农民家庭。1900年至1902年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909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乐系,1913年以大银质奖章毕业。1928年苏军红旗歌舞团创建时任团长、艺术指导及合唱指挥,直至1946年逝世。亚历山大罗夫是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1943)的曲作者。《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旋律在2001年起启用的俄罗斯新国歌《俄罗斯联邦国歌》中沿用。

有人说,《神圣的战争》这首歌曲,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怒吼。

在前苏联影视作品特别是老电影中经常出现。经典之一就是在《莫斯科保卫战》的电影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镜头:阵地上,红旗歌舞团冒着战斗的硝烟演唱着《神圣的战争》的歌曲,同时通过数部电话机,又将歌声传向保卫莫斯科的各个前线,所有步兵,炮兵,坦克兵听到话机里的歌声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齐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神圣的战争》是苏军元帅朱可夫生前最喜爱的战争歌曲之一。当年,全苏联所有的广播电台都要播放这首歌曲。由此它插上了翅膀,伴随着纷飞的战火传遍了城市和乡村、前线与后方,成为“用音符写成的第一篇檄文和战争动员令”,被誉为前苏联的“第二国歌”。

词海钩沉这首歌曲,不免又使我想到一九八九年,我作为独家主笔在为三十二集大型电视专题节目《伏尔加日记》撰稿的时候,于《血战大全景》一章中发现并写下的这样一段让我至今挥之不去的情景。

1942年8月25日前必须攻下斯大林格勒——这是希特勒当年的死命令;1943年2月20日,全部歼灭了德军纳粹部队——这是斯大林得到的好消息。1943年1月26日这一天,全线反攻德军,钢铁与钢铁的大较量在这里,肉体与肉体的大厮杀也在这里。在斯大林格勒上万人的二百零一天大血战中,来自德国的三十三万纳粹被歼灭,这就是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最关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神圣的战争——斯大林格勒地面上的一切几乎全都打光了,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粮食。可是,在废墟中的拖拉机厂里,却开出了一辆又一辆新生产的坦克。斯大林元帅毅然打破十月革命后贯彻了十二年的禁酒法规,为冰天)地中的土兵,每人每天特批一百克伏特加。

战争结束了。

人们就在这战争的废墟上,修建了全景画博物馆。残留的弹坑没有动,打坏的机枪没有动,炸裂的钢盔没有动,散落的弹壳没有动,八位艺术家经过两年的大绘战,创作出了这幅高十六米,圆周长一百二十米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全景画。这件巨型幅作品的特点,是同整个光荣大厅联合在一起,把画面同模型、实物、地形巧妙地融为一体。使观众在强烈的立体感中,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神圣的战争——烟尘滚滚的坦克群,弹道闪闪的火箭群,大地在震颤,空气在燃烧,血肉在喷溅。俄国人的血染红了这片烧焦了的俄罗斯土地。当人们今天走进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全景博物馆,看到的是,那大厅内四壁三十四面长旗上,密密麻麻写着七千多名高地阵亡者的姓名,而用这些姓名组成了这样的话:在神圣的母亲——祖国面前,我们所有的人,都尽了自己爱国主义的职责,直到最后一刻。

但我另外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长明火在这里燃烧,梦幻曲在这里环绕;经历了神圣战争的苏联公民,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从宇宙万物中,只选择了这样的两种语言作为对历史永恒的寄托:一个是火,长明之火;一个就是音乐,梦幻曲音乐。火来自他们自身的生命;而音乐的选择,更让我心底升起一种由衷的敬意,他们超越了纳粹德国罪恶元凶的希特勒,而从人类精英中,选择了同样是德国人的伟大作曲家舒曼,于一八三八年写下的十五号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第七段《梦幻曲》,作为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全景画博物馆光荣大厅里七千多名红军战士神圣安眠的梦想音乐。

神圣的战争——这也是一种神圣。

我最为喜欢的应该就是这首歌曲中那句:“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涛翻滚”的歌词了。而像“高贵的愤怒”这样的句子,假若是我们写出来,也可能仅从所谓的修辞学上就被某些某些们指责掉了。

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潜伏》,选择了《神圣的战争》这首歌曲的旋律作为片尾曲重新进行了填词,名字定为《深海》。单纯从这层意义的效果上说,还真的是不错的。至少和现在一般的电视剧相比,面对那些大量的电视剧主题歌却无主题化,来了一个如此这般的搞法,有些没有让人想到。从客观的意义上说,也让我们又以此为契机拾起了这首《神圣的战争》。这里不妨把这首《深海》也抄录到这里。

深海

在黑夜里梦想着光

心中覆盖悲伤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

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

温暖若印在你心里

愿用一生祝愿

生命只为一个信仰

无论谁能听见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

那是忠诚永在。

抄录到这里,也算是立此存照了。没有别的意思,对于这首特别值得我们纪念的《神圣的战争》的歌曲来说,也是另外的一种纪念吧。

2009-7-10

猜你喜欢
填词首歌曲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的消暑之物
孩子与海豚
亚历山大 战无不胜的征服者
Section B
Step 4
Let it goChris
慷慨的恶作剧
填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