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红黑再思考

2009-08-31 07:45
大经贸 2009年7期
关键词:黄光裕国美中关村

张 锐

从饥不择食的草根之子发迹为一掷千金的商界巨贾,从令人瞩目的中国首富蜕变为市井蔑视的负罪之身,从穿梭于达官显贵中的风云人物沦落成企图饮恨自尽的囹圄囚徒……,黄光裕40岁未及的人生经历了令人感叹的起落浮沉。而伴随着这位中国商业明星的陨落,其一手创建的国美帝国之命运也充满着悬念。

第一桶金

在中国商人的群落中,广东潮汕人虽然不能与徽商、晋商比肩攀高,但其在海内外却久负盛名。《周府》记载:“潮民力稼穑,收果木、蔗糖及鱼盐之利,经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门。”人杰地灵的潮汕生产出了不少巨贾名商。资料表明,在当今全球华人富豪100强中,有近五分之一为潮汕人。而其中佼佼者就是亚洲首富李嘉诚。

与绝大部分潮汕人将李嘉诚作为心中最崇拜的偶像一样,黄光裕对于这位商界奇人更是顶礼膜拜。也许正是这种原始商业元素的发酵与驱动,16岁那年黄光裕就辍学从商。1985年,黄光裕揣着母亲为她借来的4000元钱与比自己大三岁的哥哥黄俊钦一起北上内蒙古,干起了当时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从事的贸易生意。不过。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待很久。一年之后,他问自己的哥哥,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他是北京,年轻气盛的黄光裕没有作任何思考,闪电般打起行囊朝北京进发。

北京在黄光裕面前既美丽又陌生。黄光裕曾回忆:当年第一次走出北京站时,天色已晚,为了找到一家每天五毛钱的地下旅馆,一辆人力三轮车拉着哥俩绕了一大圈之后才将他们送到其实离车站不远的旅馆。而当第二天清晨他们走出地下旅馆时,兄弟俩就开始了他们在北京的服装贸易一一黄光裕负责跑广州进货,黄俊钦负责坐地销售。

在黄光裕的眼里,北京比内蒙古的城市大很多倍,生意也应该很好做。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黄光裕每天只能做几单生意,挣几十块钱。他的衣服远不如想像的好卖。甚至还出现了积压。在《105亿传奇》里,黄光裕说:“我心太粗,布料、季节性等问题让我头疼,我干不了。”半年后,黄光裕和黄俊钦就放弃了服装销售。有心的商人总能捕捉到发财的机会。在对服装市场周围的环境经过几天的考察后,黄光裕最终决定盘下一个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国营服装销售门市部,并通过老乡关系在银行贷款了三万元,干起了家用电器的买卖。1987年1月1日。黄光裕正式打出了“国美电器”的招牌。

应当承认,在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口家电门槛依然很高,像国美这种个体户式的零售店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货源,而乘虚而入的二手家电正好满足了国美的需求。对此,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否认黄光裕市场切入点之精准。因为。尽管当时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扩张时期,但物质条件仍然相当落后,流通领域商品奇缺,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是卖方市场,尤其是家电市场依旧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不仅如此,黄光裕从一开始就打出了与众不同的销售旗帜一一在家电有货不愁卖的情况下。国美采取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在营销渠道上,黄光裕的许多做法当时都有领开先河的价值:1990年,国美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缝登出商品报价广告,1993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店铺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也就是在1 993年。黄氏两兄弟分家一一黄光裕分得了“国美”品牌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业务在内的资产归黄俊钦,后者创办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新恒基集团。

商者无域

尽管黄光裕只是初中肄业,但他却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读关于李嘉诚的书,其中李氏“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经商名言对他影响最大。黄光裕不仅经常在公司员工面前推介这句语录,而且还将其裱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作为座右铭。而追踪黄光裕在零售王国的扩张过程,人们其实很容易发现他已经将李嘉诚的商业理念应用到了极致。

与1980年代后期的行业生态不同,随着90年代初期国家对家电业的开放,大量制造企业开始进入上游,涉足家电产品的生产,一时间,家电产量迅速膨胀,市场售价被快速拉低,家电业很快进入到供过于求的阶段。市场也开始由以国外产品为主转向以国内产品为主。然而,当时国内家电业流行的是代理制,即生产厂家在全国市场设立几个大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在这些供应商下面,又有若干个二级代理商,出厂的产品的价格则一级级地提高。传统的家电销售渠道就成为了一个金字塔形,有的二级代理商下面,还有三级、四级,最后才到达销售终端。已经在家电销售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黄光裕这时其实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这种销售体制的弊端和可以给自己创造的又一次市场机遇。1996年,一场国美的渠道革命在黄光裕的直接筹划下发生了。

按照当时黄光裕的经销新构架。国美在北京率先以包销、招标、定制等形式和厂家进行联动,这样完全抛开了过去横亘在自己和厂家之间的各种代理商。此一时彼一时。尽管当时黄光裕所贯彻的仍然是低价策略,但不能不说在渠道变革力量的驱动下其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一过去往往有诸多品种限制,产品范围也较小一一现在,通过包销、招标和定制,更多的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出现了。因此。当时国美出售的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国产电器,有的甚至比大商场便宜2000元,并且因为销售和规模上的优势。又把小的渠道终端抛在了身后。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渠道革命确立起国美的竞争优势,同时创造了滚滚而来的利润。借着这一无形资产和资本集聚的强大力量,国美于1999年走出北京,在天津开设了两家连锁店,尽管当时遭到当地竞争对手的联合抵抗,但国美具有穿透性的低价战略还是让封锁的市场渐开缺口。至2003年,国美在全国的直营门店数量突破100家,2004年底,扩张到200家,而在黄光裕东窗事发前的2008年底,国美电器在全国拥有828家门店。

排除一切感性因素对黄光裕进行客观的评价,我们可以将黄光裕看作是中国最早预见到渠道作用的人之一,他非常清楚一旦控制了渠道,最终生产商不得不俯首称臣,而价格也可以达到新的低水平。其实黄光裕身上爆发出的这种变革思维并不止于家电行业。2000年之前,国内手机市场基本以专业店销售为主。而这样的销售模式也让手机业建立起了更加严密和层次更多的销售渠道。但是,2001年国美进军国内手机零售市场,向大量的厂家直接要货、包销,迅速撕裂手机以专业零售店销售的模式,次年,国美电脑卖场启动,PC的销售新渠道出现,价格的不断跳水又开始了……

与此同时,黄光裕销售领域的“圈地”运动还在持续。2006年7月,国美收购了山西北方电器,同月,以换股加现金的方式收购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永乐。2007年12月,国美以36.5亿元

全面托管大中电器。2008年2月,国美战胜最大竞争对手苏宁电器,将三联商社揽入怀中。至此,国美已经成为了国内家电零售业无可争议的第一巨头,随之而来的是,“价格屠夫”、“渠道教父”、“潮汕商圣”等溢美称呼加戴在了黄光裕的头上。

成败资本

认识并结交詹培忠是黄光裕资本之旅中的最关键一环。这位比黄光裕年长23岁的潮汕老乡是在黄出生的1 969年进入香港股市的,之后成功运作20多个“壳公司”上市,并赢得了香港“金牌壳王”的称号。在黄光裕的眼中,詹培忠就是自己进入资本市场的领路人和启蒙老师,没有他,自己也恐怕不能完成从“生意人”向“资本家”的身份转变。

从2000年7月起投入8168万元(5600万元让詹培忠收购京华自动化的股份,2568万元购买北京鹏润大厦三间办公室),到最终却拿到了市值83余亿元的上市公司,短短四年内的资本腾挪让黄光裕的个人财富呈现出了几何式增长。也就在2004年。黄光裕以105亿元的身价首次成功登上了胡润财富榜,2006年,黄光裕再以200亿身价蝉联进入胡润百富傍的第二位,2008年,黄光裕超过荣智健以430亿元登临胡润财榜的中国首富位置。

“国美电器”香港上市之后,黄光裕转而开始大手笔进军房地产业,即在鹏润地产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明天地产、国美置业和尊爵地产,房地产迅速上升为黄光裕商业帝国的一大支柱产业。而黄光裕的更大野心在于,通过左手(地产业)倒右手(零售业)的资本市场游戏实现地产价值的几何般升值。

观察发现,在国美系的资本拼图上,中关村一直被定位成房地产运营的市场平台。2006年4月,鹏泰投资出资1.55亿元购入中关村29.58%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对于黄光裕来说,接手中关村只是为了变现旗下的地产资产。在黄光裕看来,只有对上市公司控股才能控制其股价,同时降低重组成本。于是,黄光裕从香港通过地下钱庄洗进了3亿元资金准备在二级市场买进中关村股票。然而,资金一下子进入中关村,动静太大,必须打压洗盘,将股价打压到低位时,掩护该笔资金进场。于是,从2007年5月开始,中关村股票一路持续下跌。至6月26日跌到当时最低价位,3亿元资金陆续进场。第二天,中关村和鹏泰投资签订了《资产重组协议》,次日,中关村股票均告涨停,随后,中关村股价连续飙涨,一个月涨幅超过80%。

将中关村股价拉到相当高度的黄光裕这时已经在考虑3亿元资金的套现和撤离,但中关村股价的异动也引起了深交所的高度关注。

3亿元资金始终没有撤离让黄光裕寝食难安。因此,为了制造进一步套现的机会,停牌之后的中关村发布了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即公司拟向控股股东鹏泰投资及一致行动人定向增发12.27亿股,一次收购其合并持有的价值180亿元的鹏润控股1 00%股权。重组方案发布当天,黄光裕开始拉高出货,两个交易日内将3亿元资金陆续撤离,第三天,中关村股价开始暴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中国监管层已经紧紧盯住了中关村二级市场中的香港资金来源,更将黄光裕的一举一动纳入到了严密的监控之中。

然而,此时的黄光裕不但没有收手,而且还更加高调地进入到了另一场资本市场的游戏。由于三联集团拖欠中信济南分行钱款,济南分行要求法院公开拍卖三联集团持有的三联商社2700万股限售股份,2008年2月14日,国美电器最终通过山东龙脊岛以每股19.90元的价格拍下了这部分股权。由于这一股份占三联商社总股本的10.67%,国美电器摇身变为了三联商社的控股股东。而在二级市场上,复牌后的三联商社股价从9.68元连续六个涨停,最高收于17.68元。但此事迅速进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证监会稽查总队视线。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信息表明,自2007年9月以后,黄光裕开始分批在二级市场买入三联商社股票。而黄光裕的操盘手则来自于山东龙脊岛,并且龙脊岛的法人代表与中信济南分行负责人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在三联商社设局,代理人获得“中介费”2500万元,黄光裕通过代理人的关系找到中信济南分行负责人,制造了“拍卖三联”的那场大戏。

然而,黄光裕看似高明的资本大法并没有逃脱监管者的火眼金睛。拍卖会两个月后,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三联商社二级市场股价异常波动”,黄光裕正式浮出水面。按照证监会最终发布的结论,“黄光裕控制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在三联商社和中关村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过程中,有重大违法违规嫌疑。”司法部门在仔细审查了监管部门所提交的有关黄光裕犯罪事实的材料后,决定对其正式逮捕。

国美之殇

按照黄光裕五年前的设想,到2008年,国美门店数量要达到800至1000家以上,实现销售额1 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至15%,并跨进世界500强行列。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家电零售巨头。然而,身陷囹国的黄光裕如今面对着铅华洗尽的事实,恐怕除了嗟叹之外就只能是悔恨。

显然,“黄光裕事件”带给国美的冲击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据国美提交的最新年报显示,一向利润增长较快的国美电器净利润在2008年首次出现下滑,其年度净利润为10.48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的11.27亿元下滑7%。同时,国美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公司前三个月的净利润为3.2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5.13亿元相比下滑37%。

不仅如此,国美试图整体上市并实现红筹回归的计划已经搁浅。按照黄光裕的计划,国美集团旗下300多家未纳入香港上市公司国美电器的门店资产,未来将会先被注入国美电器,再作为一个整体回归A股,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短期内很难实施。更有甚者,自从2008年11月24日紧急停牌之后,国美至今还没有复牌,而按照香港证交所规定,若上市公司已持续停牌一段时间,但并未采取足够措施争取复牌,则可能会在停牌六个月之后被除牌。

为了应对“去黄光裕危机”,国美成立了八人特别委员会,原国美总裁陈晓出任董事局代理主席。外界认为,放慢扩张速度、进行一定程度的瘦身将成为国美的下一步的市场策略安排。

在家电零售方面,国美提出了从原始的“跑马圈地”向精细化的“门店转型”思路。目前,依靠门店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仍是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的主要竞争模式,全国仅专业家电连锁卖场的数量就超过了2500家,在北京、上海等一级城市,门店数量超过100家以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因此,提升单店经营质量成为了家电行业在2009年的主旋律。为此,国美将在2009年关掉日营业额低于7万元的店面。100家左右门店将由此出局。同时对旧店进行改造。如果这一策略能够顺利推进与实施,2011年国美将占领中国四分之一的家电市场份额,完成2500亿元的销售额。

从地产业部分退出已成为国美的现实行动。仅今年以来,鹏润地产旗下的建国大酒店、国美广场等三个项目已经转让。另外,国美转让的地产项目不仅仅涉及到北京,其他城市如重庆、天津的商业地产及沈阳的工业用地也在转让之中。虽然国美声称转让地产项目主要是为了降低持有类资产比例并增加销售类资产比例,但分析人士则指出。国美减持地产和变现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减轻公司未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据花旗的分析报告指出,由于大规模开店的资本投入、收购北京大中和山东三联、股份回购等因素,国美现金流出迅速增加。截至2008年末,国美所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0亿元。比2007年减少了一半。但到今年9月,国美有1.7亿元的一年期短期债务需要偿还,同时有120亿元的应付账款。在这种情况下,国美只有通过地产变现来应对债务压力。

从长远看,国美在2006年发行了46亿元的可转债,2010年5月到期,届时这笔债务可以以人民币本金102.27%的价格赎回。而按照国美目前和未来一年的资金状况,其显然无力赎回46亿元可转债。因此,外界的目光就集中在了黄光裕是否出售手中仍持有的国美电器35%的股份身上。我们认为,如果黄光裕仍作为国美第一大股东,国美复牌后,一旦黄光裕有什么风吹草动,国美股价就肯定会产生异动。而依目前的情况看,负面的异动可能性很大。从这一角度讲,出售黄光裕的股份。对国美复牌后的稳定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国美目前还是黄氏的国美,黄光裕本人控制着35%左右的股份,仍是第一大股东已没有实质意义了,而且亲手创建了国美的黄光裕更不愿意看到因为自己而使一个仍有发展前途的商业帝国濒临倒下的危机。

猜你喜欢
黄光裕国美中关村
黄光裕归来!
5000亿元“小目标”国美能否实现?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简单车:争做汽车界的“国美”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