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DA,内地富豪的超级“杀手”

2009-08-31 07:45
大经贸 2009年7期
关键词:杀手铝业投行

金 名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的投行在有目的地血洗内地富豪。经济学家黄明就认为很多民营企业家在金融领域的智商只相当于七八岁的孩子,却掌握着数千万乃至上亿的财富,自然成了国际投行和香港银行猎杀的目标。

2009年6月,中国内地一名投资者赖建平向媒体披露,香港荷兰银行诱导他购买高风险金融衍生品KODA,致使他从2007年7月到2008年10月,先后投入的2100万港元化为乌有,最终还倒欠银行的钱。

而赖建平并非惟一受害者,去年以来,部分内地富豪被香港外资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品KODA大肆“血洗”,蒙受巨额财富损失。

凶险的KODA

Accumulator是累积购买股票挂钩票据之意,英文全称是Knoc 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由于Accumulator与I kill you later谐音,于是人们就戏称他为“以后再杀你”。

而Accumulator被香港投资界形容:赢,只得一粒糖;但输,就失去一问厂。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和外汇、股票、石油期货等挂钩,通常合约的期限为一年,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

下面是又一个真实的KODA受害事例:

经过在上海10多年的打拼,金亮成为一家网络公司老总。10年前,他的一家公司在香港被并购,由此跻身千万富翁行列。为稳健理财,他选择将出售公司获得的外汇存在以稳健著称的“百年老字号”香港汇丰银行。

在客户经理的游说下,2000年以及2001年他总共将1 90万美元转至汇丰私人银行(瑞士)有限公司,以“享受”其专为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富人提供的理财服务。

2007年10月12日。金亮想买一点港股,就请客户经理汤太太推荐。当天下午3:31,汤太太发给他一封电子邮件,推荐了三只股票和一只基金。17分钟后,汤太太又拨通了金亮的电话,短短10分钟的通话将金亮的人生完全改写。

金亮最终表示:“你觉得反正这个是比较安全的,对吗?那我想做一个吧,我觉得也没关系,反正就做一只,也无所谓。”对“比较安全”的说法,汤太太没有搭话。她说:“给你做1000股,你试一试吧。”

金亮答:“给我做1 000股试试看吧。”

当时,金亮账户中现金只有24838港元以及987美元,其他约1 63万美元全部是票据产品和股票。他以为自己只是用现金买了1 000股中国铝业,总额不过两万多港元,结果却是他的千万资产“试”没了。

2008年1月22日,已经忘了这笔“小投资”的金亮突然接到汤太太电话,说他账户中的现金不够交割“2600(中国铝业)买股计划”。甚至卖出账户中所有其他资产,也不够支付合约总金额,要求他马上存钱。

金亮一下子懵了。自他在汇丰私人银行开户,先后存入近200万美元,期间极少操作,怎么钱就没了?

了解后,他才得知汤太太推荐的“打折股票”原来是金融衍生产品FA(Forward Accumulator,即累算远期交易),该产品风险值高达5,为所有投资产品中的最高风险级别。该产品要求金亮在一年内,每天以合约当日股价79.6%的折扣购买1000股中国铝业股票,两周交割一次。FA合约在中国铝业股票涨到合约当日股价103%后中止,但保证向客户按照约定价格最少提供四个星期的股票。假如股票价格跌破79.6%折扣价时,金亮就必须每天双倍购买中国铝业股票,即2000股。也就是说,金亮在电话里认为的这项“比较安全的”投资,收益是有限的,即股票涨到103%合约中止;但风险是无限的,即股票跌破行使价就要每天双倍购进。

2007年10月12日通话当日,汤太太帮金亮确定这一合约的中国铝业股价为24.45港元,其合约行使价为每股19.5356港元。就在合约执行几天后,中国铝业掉头向下,一年内跌幅高达87%。到合约最后一个交易日2008年10月10目时,中国铝业的股价仅为3.29港元,远超同期港股跌幅。致使金亮以每天2000股的速度,在一年里以19.5356港元的价位总共买入了约50万股中国铝业,其资产平均以每天3万多港元的速度蒸发。

得知详情后,金亮立即要求取消合约、赔偿损失,但被告知合约不能终止。他只能一边与银行交涉,一边凑钱交割,否则就要被斩仓。

“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想到今天好几万又没了。得赶紧想办法凑钱。”而汇丰私人银行的催款电话基本上每两周准时打来一次,他一听到电话铃响就头皮发麻。就这样,金亮只有不停把账户里的股票、票据等资产卖掉用来交割。原本计划的其他投资项目均因缺钱而流产。

当金亮表示凑钱有困难时,汇丰私人银行称可以提供贷款。2008年10月10日合约结束,金亮向银行贷款375万港元。而此时他账户里的股票、票据市值约500万港元。然而10月24日以及27日,港股连续两天大跌,中国铝业股价跌到最低1.9港元,金亮账户股票市值缩水至不够贷款数额,从而被银行强行斩仓偿还贷款。

至此,金亮的千万资产全部消失殆尽,现在还倒欠银行贷款23万港元。

受害者投诉无门

Accumulator产品的特性就决定了营销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产品销售带来的利润极其巨大。其次,产品设计非常复杂,容易形成销售机构和投资者之间极端的知识不对称。这也是银行热衷于推销此产品的原因,就是要利用这种不对称来榨取巨额利润。再次,产品风险和收益极其不对称,极少利润封顶但亏损无限。如果这种不对称彻底跟投资者解释清楚,很多投资者是不会投的。

那么,销售Accumulator的利润有多巨大?曾在摩根士丹利任职九年的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假如客户有1000万美元,客户经理让其买1亿美元合约的Accumulator,按照毛利最好五个百分点计算,投行收入就有500万美元,而客户经理个人收入一般是投行利润的30%,即150万美元。

担任香港上市公司主席、10多年前就已是股坛名嘴之一的香港投资者保障协会会长吕志华对这个产品的销售手法也不满。他说,一些私人银行在向客户推介Accumulator时,多数强调该产品是以折让价、以“每月储股票好过储钱”作为推销借口,而没有提及在股市下跌时,投资者须如何补付押金,使得不少人一直以为自己是购入一项稳健的投资产品,而对风险毫不知情。

截至目前,因投资Accumulator而亏损的内地富人选择在媒体上曝光维权的仅金亮、赖建平等三人。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此事件绝非个

案。投资KODA而蒙受损失的内地富人广泛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西安、天津、内蒙古等地。其交易总量虽然没人统计,但有业内人士称,2007年香港卖了1000亿美元,,这些合约一半以上都卖给了内地投资者。

但若如投资者所说,他们都是“无辜的羔羊”,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沉默呢?原来这些富人有三怕:怕政府追究财富的原罪问题;怕追究钱是怎么挪到香港去的;如果没有前面两个问题,那么就怕丢脸。

有香港立法会议员称。将敦促政府有关部门就银行推销手法进行调查,维护投资者因不知情而导致的损失。

然而,吕志华认为,Accumulator依靠港府或者香港金管局来解决很困难。他说,Accumulator只销售给专业投资者,监管部门认为资产高达800万港元以上的这些投资者完全有经济能力聘请法律顾问,解决从开户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到目前,虽然不断有案件投诉到香港金管局,但香港金管局的做法是普遍让客户和银行自己协商解决。

在香港,监管部门给予专业投资者的保护要弱很多。香港证监会曾表示,Accumulator是一种结构性产品。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向零售客户提供的结构性产品发售文件及推广材料,必须获证监会的核准。至于那些透过私人银行向专业投资者(包括拥有投资组合达800万港元或以上者)售卖的Accumulato r产品,有关的发售文件及推广材料无须获证监会核准。

“就算去起诉也很困难,目前仅有个别案例胜诉。”吕志华说。这样的案例处理起来,内地的投资人维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他们毕竟也签署了很多英文的法律文件,不管怎么说,合同是他们签的。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的投行在有目的地血洗内地富豪。经济学家黄明就认为很多民营企业家在金融领域的智商只相当于七八岁的孩子,却掌握着数千万乃至上亿的财富,自然成了国际投行和香港银行猎杀的目标。

反过来说,Accumulator的销售已经是一种非常规范的程序,在规范的法律监管体系下,投资者有责任去充分地披露销售的整个过程,包括进行风险披露。实际上很多衍生产品的交易,用通俗的方法来讲更像赌博,最典型的赌徒心态就是:他会关注他的回报而不是关注他的风险,即便他知道他每下一次注,他的赔率比赢率要高,他仍然坚信他有机会去赢。不会看到他的赔会有多少。

说到最后,似乎买卖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

监管体系

Accumulato r暴露出来的对内地企业家财富的血洗,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这不是简单的“输打赢要”的个案,实际上涉及到中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

经过几十年奋斗,内地很多民营企业家积累了大量资本。然而,这些民间游资因投资渠道的极其匮乏,长期以来只能在楼市与股市之间游走。受逐利本能的驱动,他们向香港涌去,结果好不容易创造的财富,就在一两年间被国际投行掠夺了。这些钱如果没有被血洗,是可以花在国内促进经济增长的。每宰掉一个几千万,就有一个公司趴下了,宰掉的表面上看是他们的个人财富,实际上宰掉了就业机会,宰掉了中国的经济和国家的税收。

在赖建平签署的众多英文文件中,他发现一份用来证明自己国籍身份的文件。后来才知道,签署这份文件的真实目的是为了确认投资者不是美国国籍。因为,美国有明确法律规定,禁止销售这种带有对赌性质的金融衍生品。

事实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现在,大量金融机构因投资衍生品而亏损甚至倒闭,但目前尚未见有媒体报道过任何一起美国个人投资者因投资衍生品而巨亏。

而在中国,大量民营甚至国有的企业却因投资KODA此类衍生品蒙受巨大损失,结果反过来会影响到实体经济。

为了快速发展金融业,香港等亚洲地区金融市场监管比欧美更宽松,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结果让香港和内地的普通民众付出了惨重代价,给国际投行提供了~个合法合理洗劫他们财富的机会。金融监管部门应对此深刻反思。

吕志华将Accumulator比喻成“专门给亚洲尤其是中国人设计的金融鸦片”。这个比喻很贴切,鸦片由欧美人发明,但不允许在自己的国土上出售。但鸦片是让人慢慢上瘾,而Accumulator的销售还带有强盗性的掠夺。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表示,坚决反对高杠杆率下的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必须遵循风险可控的原则。看来,管理层已深刻地认识到过度金融创新的危害性。

而对富豪们而言,莫把理财当投机,还是应以慎重和稳健为好。

猜你喜欢
杀手铝业投行
第十九届新财富最佳投行评选结果
焦作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幸福的十大“杀手”
不动产登记不是房价“杀手”
浅析义翔铝业输煤破碎系统改造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铝业行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