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逍遥学说的哲学美学意义

2009-09-03 07:03何媛君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心胸庄子境界

何媛君

摘要:庄子的“逍遥”指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以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生修养方法,本文着力阐释庄子逍遥学说的哲学美学价值,以及其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庄子逍遥道美学哲学

有论者指出,庄子既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艺术家,《庄子》是一部寓庄于谐、亦庄亦谐的奇书,其理性思维的脉络中往往缀以许多情感的花结,其深奥的思想常常通过各种奇特的形象塑造而传达出来。(《老庄论集》。185~186)庄子其人是同时用理论的方式和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庄子》其书是既用逻辑思维又用形象思维编著的。而且,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庄子都达到了一个人所难及的高度。(同上,227)这些论述精确地指出了《庄子》美学和哲学两者之间交融统一、不可分离的特点。

庄子哲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无待无累的逍遥境界,即让自我存在能够处于绝对自由的至乐天地。在庄子看来,万象森然的大千世界,说到底,仍然是要以自我生命意识的保持和快乐为归依的。只有养生保全、逍遥极乐的自我之存在,那隐没不见的世界的绝对本质——道,才能被照亮并显现。

“道”在庄子那里,既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又是最高的审美意象,对道的观照和体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作为哲学范畴,它继承了老子的“道”的诸多特性:既为万物之本,又为万物之母;既生万物,又在万物之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大宗师》)但由于庄子同时还接受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这就使得他的道论同老子相比.在含义上有许多新的发挥。概略地说,老子的“道”。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将它转化为心灵的境界。此外,老子特别强调“道”的“反”的规律,以及“道”的无为、不争、柔弱、处后、谦下等特性,庄子则全然扬弃这些概念而求精神境界的超升。(陈鼓应《老庄新论》185)可以说,庄子的哲学就是一种境界的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扩展。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体道”的方法——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体认,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无任何负累的精神自由境界,即逍遥。无论是站在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哲学舞台上,庄子的哲学思想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

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人受儒家的影响,比较讲求实际,注重现实人生,积极进取,这是一方面:但同时中国人又具有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调,胸襟开阔,向往超迈脱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生命富有弹性、耐受性和持续性,这些特质不能说不得力于道家,特别是庄子的逍遥理论的影响。显而易见。道家人生哲学与儒家人生哲学之间,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生长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士人.皆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心理特征。可以说.庄子的逍遥学说充分体现了古之圣贤的生存智慧和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

在庄子哲学中,他的本体论,即关于“道”的学说。是直接为他的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论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像宇宙的本体那样,达到无限和自由。“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类也应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实现什么东西,不因得福而特别高兴,也不因得祸而特别悲伤,那他就不会为自己的追求能否实现而担心受累,产生痛苦,他也就像“道”那样不受其他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取得无限和自由了。庄子从“道”的无限和自由。推出人的无限和自由,把永恒的大自然的无意识、无目的,却又合乎规律的运动作为人效法的模范,也就是必然与自由的统一问题。在先秦,庄子哲学第一个最为深刻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由于“道”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世界万物从根本上说“道通为一”,因此,最高的人生境界是体道、悟道的境界,能够体悟“道”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自由,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而理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可见,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庄子以道(自然无为)为美,也就是以个体人格自由的实现为美,这是庄子美学的实质和核心,是我们了解庄子美学的关键所在。同时,庄子还认为实现对于“道”的观照.就能得到“至美至乐”。在《田子方》中他以孔子与老子对话的形式说明了这个道理:“老聃日:‘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日:‘何谓邪?……孔子日:‘请问游是?老聃:‘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中那许多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其实也就是把握了道的人,正因为把握了道,他们才能得到人生的大自由,才能身处变故而安然无恙。“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惊”,(《逍遥游》)“古之真人,……登高不溧.入水不濡,人火不热”。(《大宗师》)他们能“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天下》)这种境界,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庄子哲学的一个非常鲜明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把人生与审美合而为一,把人生审美化、艺术化,而把审美境界作为人的最高境界,把审美活动作为人生的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这不仅表现在上述那些“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的论述之中,而且表现在他赋予了实际、平凡的日常生活活动以艺术的光辉,把枯燥单调的操作变成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和享受,把简单的日常劳作过程变成美妙之极的艺术创作过程。庄子在《养生主》《达生》等篇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寓言故事,对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了很好的描绘。这些描绘,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创造的自由的概念。来看最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漆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碚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养生主》)

一种非常无诗意、无艺术感的工作在庄子笔下变成了美妙非凡的音乐和舞蹈,而庖丁本身在其中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乐:“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霍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同上)这是怎样的一种艺术的陶醉。又如梓庆削木为,“鲸成,见者惊犹鬼神”,(《达生》)如鬼斧神工,而非人之作品。此外.还有一大批工匠、游泳者、船夫、射箭手等莫不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奇迹,是由于他们能够体道、悟道、把握道,以天道自然去顺势解牛、削木、操船、粘蜩。庖丁“所好者道矣.进乎技矣”;梓庆削木之前,“心斋以静心”,通过斋戒,把庆赏爵禄、非誉巧拙等顾虑都去掉,进一步把自己也忘掉,化入万物,然后才进入山林,观天道,

识天性.“以天合天”,然后就可以做到“器之疑于神”了。庄子的这些寓言故事,表明人们在劳动创作的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的境界就是审美的境界。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可以说.庄子美学根本的出发点是对于个体人格自由的追求。他主张“无法之法”,揭示审美和艺术创造中存在的种种自然无为的现象,即无规律而合规律的现象,推崇天才.提倡自然美。这就使得庄子的美学发挥出了比“美是物的属性”这种说法远为深刻的思想,处处从异化的消除、人与物的和谐统一、生活的自由发展这样的高度去探求美的本质。

然而,世人往往受各种利害、是非、得失的障蔽而不能体道。比如比赛射箭,“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歹昏”。(《达生》)其实,技术都是一样的,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是因为有利害得失的考虑。利害得失考虑多了,便发挥不出技艺了。要体道,就必须去除这些障碍。这个过程就是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的过程,也就是人超越现实功利和死生妤恶而达到一种审美境界的过程,也就是人建立审美心胸的过程。庄子特别强调建立超功利、齐物我、忘死生的审美心胸,强调要超越功利。齐物我、去偏见、忘死生,这样才能保持一个空明澄澈、没有丝毫杂念、不带任何偏见的心灵,而有了这样的心胸,才能真正体道,达到精神上的高度和谐、快乐和心灵的高度自由。为此,庄子提出“游”的概念。“心游”作为一种审美心理活动,超越了现实人间的一切关系、利害.而以一种审美心胸关照事物,以艺术的心态来点化世象。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审美心理活动的主干。此外,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说,庄子所用“游”字基本意义乃是无所系缚的“游戏之游”,这与近现代西方美学中的“游戏论”有很多相通之处。而庄子在席勒之前一千多年就提出足以与“游戏论”相当的学说,很值得我们钦佩和自豪。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理论的发端;而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庄子的这一发现,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大意义,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就是由庄子建立起来的。(白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199页)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之所以把精神自由的要求放在首要地位,有一种既不脱离人世生活,又高度净化了的审美趣味,这都同庄子的深远影响分不开。

和庄子哲学所提倡的人生态度,以及它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相联系,庄子哲学追求一种所谓“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并且认为这种境界即是最高的美。这又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庄子美学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不仅从对象上去考察美,而且从对象和主体之间所构成的某种境界上去考察美,并且追求一种超出有限的狭隘现实范围的广阔的美。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意境”说,就其最早的思想渊源来说,主要也发端于庄子美学。

庄子的哲学是一种审美哲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因为他所一再论述强调的境界正是一种审美境界,而庄子是把这种审美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来追求的。在这里,人生与艺术合而为一。艺术并非外在于人的东西,人生就应该是以艺术形态呈现出来的。徐复观教授曾经指出:“庄子的本意只着眼于人生,而根本无心于艺术。他对艺术精神主体的把握及其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乃直接由人格中所流出。”正因为这种把人生与艺术合而为一的特性,庄子哲学呈现出独特的魅力:高度抽象而不枯燥,有极丰富奇特的想象而不轻浮,作为一种哲学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作为一种美学而同时具有哲学与艺术的魅力。

庄子哲学的审美性.庄子对于艺术精神实质的把握,使他虽然没有专门论美,却成为美学大家,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和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中国艺术重意境而不重美,重清水芙蓉之美而不重错彩镂金的美.重传神而不重写实,重心意性情的抒发而不重描摹再现对象等特点,可以说都肇始于庄子。这些特点使中国艺术产生了独具一格、任何其它艺术都无法比拟的特性,这就是它的“道”性。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音乐,总给人一种飘然脱俗、清心爽目之感,使人心胸顿开、一洗尘烦。中国水墨山水画自由奔放.极尽抒情写意之能事而又极富观赏性;中国音乐中产生了气势宏伟、音响丰富、表现力极强的编钟乐和轻盈活泼、韵味无穷的丝竹乐:中国诗词更不必说,它的简洁而严谨的形式,它在短短几行或十几行诗里所构造出来的意蕴深长、不可尽言的意境是历来人们说不完的话题。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说和庄子的影响有关,不能不说是由于中国艺术一直把庄子所描述的那种物我同一、天人一体的境界,即体道、悟道的境界作为最高境界来追求而造成的。

所以,我们说庄子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最富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先秦诸子中,没有一个有他这样神秘斑斓;没有一个能如此在后人阅读时,给予如此“不断的惊喜、不断的陶醉”(闻一多语),并给予中国后世的艺术精神以如此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心胸庄子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奇怪的爸爸
“打开心胸,就能融入”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