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原文化大观》出版之际

2009-09-03 07:03许凤才
出版参考 2009年13期
关键词:大观中原文化

许凤才

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皓月当空,繁忙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大地一片宁静安详。

禁不住美好夜色的诱惑,我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黄其杰、师东和靳德永几位同志,也学着古代文人雅士的样子,举杯邀明月,漫天话桑麻。

此时此刻,我们聊的最多的是故乡的云和月,以及那里充满神奇和神秘的景物。

我们的故乡——淮阳,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都名城。人类始祖太昊伏羲都宛丘,作八卦,结网罟,教民渔猎;人类之母女娲氏抟土造人,万物生灵光;炎帝神农尝百草,种五谷,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国种植和养殖的先河;包青天陈州赈灾放粮,引出了一段戏剧舞台上时唱时新的经典故事。

豫东大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世世代代都有说不尽的故事,方方面面都凝结着先民们的智慧和洒下的辛勤汗水。由豫东进而议起整个中原沃土,话题越扯越远,故事也越聊越多。

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洪水。炎黄战蚩尤,仓颉造文字,李耳出函谷,孔子厄陈蔡,庄周化蝴蝶,商鞅变新法,王莽撵刘秀,诸葛卧南阳,医圣张仲景。华佗活神仙,杜甫诗瑰丽,韩愈谱新篇。律王朱载埔,文宗范仲淹,岳家军驱寇,杨家将戍边,范蠡商海泛舟,西施貌美似仙,“梁祝”故事传天下,白娘子与许仙结姻缘,天下功夫出少林……一幕幕壮烈史实,一幅幅美丽画卷。

酒越喝越醇,话越说越多,思路越来越清晰明了:中原文化光辉灿烂,中原历史丰厚悠长,中原山水风光无限,中原儿女可歌可泣,中原故事可圈可点。如果把它们搜集整理,有序排列,然后,再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寻觅其真谛,挖掘其内涵,揭示其规律,展示其形象,无疑将是一件功在当代,福泽子孙的大事。

雄鸡高叫,东方暨白之时,《中原文化大观》的雏型在闲聊中自然生成。

首先对我们的构想予以充分肯定,高度赞赏和实际支持的是时任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的李庚香同志。

李庚香同志长年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学有素养,领导有方,是一位学者型的政府官员。对中原文化和中原学人情有独钟,思路开阔,见地新颖,曾以一部《中原文化精神》赢得了学术界的好评。

当我们与他谈起《中原文化大观》的构想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他以为,该书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秉承展示河南形象,弘扬中原文化的宗旨,以名胜古迹为主线,自然风光为依托。人文传说为背景。登高远望,尽览中原文化,领路厚重河南。

除此之外,李庚香同志还将多年悉心收集的有关河南的文物史料及县志全数送给了我们作参考。

冬去春来,夏过秋至,转眼间已过三个寒暑。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白昼与文字为伴,夜晚与古人相会,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河南的历史古迹,中原的文化名人,我们都曾反复求证过,有的是披阅古今文献,有的是实地勘察,终于在2006年瑞雪飘洒的时节完成了整部书稿的编纂工作。

抚摸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中原文化大观》样书,回想往事,我们真诚地向曾给予无私帮助的文怀沙、张海、刘春华等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书法四体皆精,尤以隶书、行草为最著。承蒙先生的厚爱,我们不仅得到了先生题的书名,同时也得到了他还为《中原文化大观》题写的赠诗:

中岳耸峙领群山,原野耕读五千年。

文章道德千古事,化雨春风一大观。

书法精美,诗意深远。有了诗和书法之后,我们以为,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绘画相伴,那真是美中不足,有点遗憾了。于是乎,我们就想到了以创作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和《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而闻名的刘春华先生,和擅长画人物的河南美术家协会主席方照华先生。

刘先生、方先生都是绘画界的人物,一向深居简出。潜心于创作,偶尔泼墨。当我们说明来意,两位先生都爽快地满足了我们的要求。

刘春华先生的画是《曲径通幽处》。方照华先生的画是《杜甫》。

一山水一人物,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而且与《中原文化大观》的主题,立意是十分的吻合和贴切。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刘春华先生,他看完书稿,意犹未尽,又作诗一首相赠:

盘古开天五千年,三皇五帝驻中原。

少林武学天下传,四圣贤德锁龙滩。

诗如行云流水,飘逸空灵,但所蕴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亦可称为中原文化史诗。

许多亲朋故旧,也曾为《中原文化大观》的编纂和出版洒下辛勤的汗水,在此,仅掬一瓣心香,聊表谢忱。

猜你喜欢
大观中原文化
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沁园春·赞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文化之间的摇摆
外过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