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09-09-03 09:55李柳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8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建设

李柳华

摘 要:文章在分析我国一些园林绿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噪声污染等环境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阐明园林绿化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对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阐述。 关键词:园林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1 园林绿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1 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的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较为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北京、太原等许多城市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万~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 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起的作用

2.1 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

2.2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

首先是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居何处。病因在于不借鉴先进城市如何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寻找本城市的特色,而是人云亦云,不知为何而云。治疗的良方就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由此可见,此造景理法无时不刻地将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将当地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不仅仅让子孙后代更加了解城市的文化,也让外来的人员进一步地了解到该城市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设计师在设计中越来越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文化景观是城市各类景观之一,其主旨是追忆、展示和传颂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文化景观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视觉形态设计元素,其基本意义既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又彰显其装饰的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

3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环境经济学家牛文远教授在致公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议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针得以长期、稳定实施的关键。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3.1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

3.2 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城市生态化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3.3 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3.4 设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可通过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可以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3.5 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化发展相违背的。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原理创造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这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3.6 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尽快落实资源消耗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出台并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建立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趁现在采掘利好的时机,出台更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如提高资源和税率,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并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2).

[2]钟晓青.从田园城市、园林绿化到生态城市[J].生态科学,1996,(1).

[3]王秉洛.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绿化[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 2006.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论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管理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论豆科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花境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