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

2009-09-03 09:55戴梦姝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8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标准管理

戴梦姝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技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回顾内部控制发展史,主要有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等五个阶段。

关键词:内部控制;标准;管理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进入了百年的寒冬,一批批企业的倒闭暴露出企业管理的种种问题。虽然这些企业的倒闭原因不尽一致,但最根本的原因都一样: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此时,如不思考如何建立和规范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那么,将有更多的企业倒下。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的多重化发展。由最初的防弊纠错、保护资财发展到能使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由单纯遵循管理政策发展到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的遵守。随公司规模的扩大,董事会与经理层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公司经营的有效性须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做保证。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辐射所有重要的方面,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内部控制应合理保证提供的财务、管理及其他信息的准确及时性,各种信息又有助于对现有控制的分析评价,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型,而是要通过不断的评价、沟通等逐渐完善。

1 我国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比较晚,虽然已加大研究力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1.1 管理和控制理念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几乎处于陌生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跟不上这项制度的发展要求。二是大多数企业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与业务脱离,属于内部会计控制概念;三是缺少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因此企业要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内部控制专业人才,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

1.2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我国目前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和借鉴消化西方比较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阶段。虽然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有关管理部门都对不同行业进行了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的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委员会也在着力研究开发一套实用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但总的看来,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又体现自主创新、适合我国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较少。

1.3 内部控制法规政出多门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法规的一个特点是政出多门,财政部、证监会、中注协、国资委、人民银行、上交所、深交所等部门都出台了自己的内部控制相关文件,各管各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往往一个企业要遵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件,从而造成企业无所适从,无法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的有执行力的内部控制制度。虽然今年五部门共同出台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迈开了一大步,但该基本规范未对是否取消之前的相关文件作出说明。所以,只能是给本来就政出多门的内部控制增加了一个规范文件,内部控制更不具可操作性。如工商银行等国有上市银行,要同时遵守多个文件。而且,这些文件涉及的是金融业等特殊行业、上市公司。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中小企业等非上市公司并未涉及。

1.4 企业的控制环境不理想

在我国,目前作为控制环境重要环节的公司法人治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首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对企业的改制过程中,运作不太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被扭曲。国有股一股独大,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监事会的权力虚置,董事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其次,企业文化的培育忽视了管理控制。很多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但往往过多地关注企业的形象设计、品牌设计、公司口号、产品推广等,从而忽视了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理念。

1.5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相关制度残缺不全;有的企业虽有内控制度,却有章不循,只是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成手册、文件,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遇到具体问题随意性很强,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1.6 缺乏有效的监督

内部控制的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得不到执行。目前我国承担企业内部监督职能的是内部审计机构。但我国企业存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范围受限,以及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大程序影响了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

2 对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议

加强宣传和教育,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在公司内部运行的管理制度,其建立和执行不但需要公司董事及管理层的重视,更需要全公司所有员工的重视。只有强化风险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观念,使全社会理解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才能使内部控制得到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手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后续培训教育,才能保证内部控制从业人员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揭示企业在财务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统一法规体系,为内部控制提供法律基础。鉴于目前我国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存在的政出多门,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协调,加快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法规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为内部控制提供法规保证。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为内部控制提供操作指南。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惯例,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美国COSO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的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公告。我们也应该加大对COSO报告的研究,结合我国企业情况,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其内部控制提供依据,为各方人士的沟通与理解提供统一的基础,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

优化制度安排,为内部控制提供制度保证

首先,完善内部公司治理,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障。

我们要着力研究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国有股一股独大,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监事会的权力虚置,董事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从而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我们很高兴地发现,在改善公司治理中,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企业股份制改制、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人才库等。

其次,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为内部控制执行提供沟通渠道

信息系统承担着向企业内部管理层、各级部门主管、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部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信息的重任。通过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员工清楚地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可以使企业及时收集到相关的外部和内部信息,并通过分类、整理,及时提供给有关部门及人员,使信息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有效地沟通,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

加强监督力度,为内部控制提供约束机制和外在动力。加强政府的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监督对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我们要强化监督,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有:一是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监督合力。二是加大和完善监管系统。按照《会计法》等有关法律和相应的内部控制法规为法律尺度,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加强社会监督力度,为内部控制提供外在动力

社会监督主要有社会审计中介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监督。首先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抓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使得注册会计师更为谨慎执业,保持其执业的规范性和独立性,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张笠.美国内部控制准则最新发展与启示[J].审计月刊.2007,(5).

[3]财政部网站.

[4] 企业内部控制委员会网站.

[5]上海证券报: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 2008年12月01日.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标准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