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

2009-09-03 09:55曾庆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8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

曾庆裕

摘 要:本文根据军事信息化人才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培养军事信息化人才的举措,进一步提出了军事信息化人才培养成长模式的创新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军队院校;岗位练兵

培养军事信息化人才是兴军之本、强军之基,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我国军事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优化军事人才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优秀人才要优先选用,对特殊人才要特殊管理。要依托军队院校大力培养高素质信息时代的新型军事人才。

意义:军事信息化人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成功之本

江泽民指出,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关键是人才,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所谓军事信息化人才,是指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化知识,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各类优秀人员。这里所说的“人”,首先是指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需要人来研究、开发和创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人防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结合也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建设各要素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因素。如果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信息化人才,军队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人才建设是整个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举措:军事信息化人才要落到实处

确保把军事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工程落到实处,既要有超常举措,又要注意循序渐进;既要注重知识,也要关注能力;既要着眼长远培养人才,又要用好眼前人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以下看法:

一是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培养规划。实施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工程,抓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培养人才必须要有前瞻性,要着眼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立足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科学制定和组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一方面各级要对现有的各类信息人才科学分类,摸清底数,解决好如何培养、保留、使用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院校要及时调整新型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其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思维和信息化观念,从根本上促进人才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是要主管主抓,创造良好用人环境。主要领导要当“第一责任人”。“信息化人才培养是长期任务,又是当务之急。”高科技部队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在推进我军向信息化军队转型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将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工程具体化、阶段化、目标化。

三是要支持和帮助人才干事业。信息化人才要注重培养,更要注重使用。领导要起到模范到头作用,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通过具体实在的工作,创造培养人才的好氛围,形成人才辈出的好局面。

四是要科学筹划,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平台。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平台,是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世界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潮流,我们应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尤其是信息化设施建设,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首先,我们应构建开放式网络资源平台,打破各自封闭的壁垒,充分实现网上交流、资源共享;其次,要分层次建立人才信息化系统,以虚拟现实技术构设信息作战战场,让人才指挥干部在网上与作战对手进行对抗演练;第三,加快全国各人才网页的建设,创建电子阅览室,发展电子图书与电子版教材,尽快推出网上检索、网上借阅功能,面向全社会开放。

思考:形成军事信息化人才成长的新模式

信息化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笔者认为,要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磨砺人才等方面做好文章。

培养人才要进一步强化院校教育在推进信息化人才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强化信息化人才在人防干部队伍中的特殊地位。要充分发挥军事院校在信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要充分挖掘具有通信指挥、信息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和信息作战人才培养优势的军队院校的潜力,支持其扩大教学规模,输送在职人才干部进军校学习,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人才信息化建设对各种人才的大量需求。

引进人才要有“招数”。引进人才不仅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还可解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人才在哪里?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行业。但有许多大学生、科研骨干、高精尖行业中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宣传人才在未来战场及平时国防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尤其是要出台支持人才干事业的政策措施,只要工作做足做好了,大量人才就会走入军队建设的事业中来。那么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各门学科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只有经过院校专门学习,才能获得作为军事人才应具备的相关知识。现代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所从事工作的变化,军事人才也要不断进院校深造,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以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

作为军队院校,要全面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好地担负起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历史使命。军队院校要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用教学牵引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用人才培养质量检验教学科研成果。为了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院校要在按照实战化要求,科学设置学科与专业,真正从部队需求着眼培养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军队院校必须突出对军事人才的信息素质及其对信息化战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化训练等,加速数字化图书馆、网上模拟对抗训练平台的建设。军队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改革教学内容,增加高科技的含量,尽快形成适应新军事变革的新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是要充分发挥部队在岗位练兵的主阵地作用。部队要在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中,增大训练的科技含量,按照实战要求,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各级可通过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科技练兵、开展军事活动等,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部队应结合实际,要采用适应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作战需要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尽快向强调计算机分布式交互仿真的训练转变,锻炼提高高技术、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培养出既熟悉战役战术理论,又能指导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军事指挥和参谋人才。

三是要依托国民教育,促进军地共育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人才是知识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有军地通用的特性,因此,依托国民教育是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地方“211”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合理,教学科学,而且师资力量雄厚,这无疑是我们可以借用的有利资源,也能为我们减少培养成本。针对信息技术的军民通用性,军队应充分发挥地方重点高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可采取“送出去”的方法来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我们现在实行的“国防生”和 “强军计划”都是依托国民教育的很好例子,都在利用地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为我军培养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信息化人才。经地方培训过的学员,在回到部队后再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信息作战学、心理战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使他们了解信息战观念、战法和信息指挥的基本知识。对于一些著名的军内外学者、专家,我们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他们担任客座教授,为部队的建设出谋划策。

留住人才要使出新的对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跨行业、跨地区流动以及流动量的不断扩大成为必然趋势。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应充分考虑,做好调查研究,适时拿出具体灵活的政策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对人才建设带来的影响。

磨砺人才要着眼未来战场和平时的使用。“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用,使用的过程也是培养的继续。”要创造一切可能的环境和条件,使我们的指挥演练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将人才放在艰苦、复杂、困难的环境中磨砺,以提高驾驭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太平,黄因贵,陈克宏.论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2]宋才文.迎接军事变革的挑战,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军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6).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部队评价机制探析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文职人员对军队院校教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浅论军队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用强军目标指引军队院校校风建设
军队院校军体教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毛泽东与军队院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