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的构建

2009-09-03 09:55陈海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8期

陈海燕

摘要: 面对新课程、新技术、新教材,相对落后的农村教师无所适从,产生厌倦情绪和知识恐慌、能力恐慌。为提高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区积极为农村教师量身定做,探索了一些切合实际情况的培训模式。经过实践,我们发现"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进名校、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乡村教师进名校"这四种培训形式能够充分挖掘现有的、适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农村教师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进名校;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乡村教师进名校

1送教下乡

专题理论讲座是集中解决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形式。以前,我们总是请专家教授来讲座,他们的专题讲座一般是宏观的,内容理论形态高,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特点。听他们的专题讲座的人,如果不具有相当的理论素养,常常会被他们古今中外的旁征博引搞得一头雾水。因此,他们讲的东西,农村教师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实践起来困难就会更大一些。现在我们请对新的教学理论思想有较全面、较深刻的理解,而且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改革者的市、区级教学骨干教师,在农村教师观摩两节示范课后,再结合这两节课进行理论讲座。由于讲座教师是本地区的一线教师,他们不仅有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经历,更品尝过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的甘苦,同时他们对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有较实际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他们结合这几节课在专题讲座中讲出来的东西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更贴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需要,有效的帮助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观念问题,促进农村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受到了农村教师欢迎。

2 城乡教师同上一节课

过去,教师培训部门也曾组织农村教师参加过各种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活动,但农村教师经常是“听着激动,回来后就一动也不动”。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农村老师认为农村的硬件设施不如城区学校,农村的孩子朴实但赶不上城区学生活跃,要课改要先有多媒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城乡教师同上一节课的实践活动。

每次活动先由城乡教师共同备课,再在农村学校分别在不同班级上课,农村教师参加听课评课,课后召开教学反思,由执教教师就自己的预设与生成进行对照反思,什么地方达到了设计,什么环节出现了不一致,并初步判断原因。参加听课的老师及教研员畅所欲言,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城乡教师同上一节没有电脑、多媒体课的实践活动,使农村教师感到:一向沉闷的课堂气氛在城区教师的课堂上消失了,原本沉默寡言的乡下学生在与城区教师的对话交流中思路敏捷了。他们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思索:硬件不是进行课改的必要条件,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只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精心处理好教材,坚持学生的主体思想,相信学生,同样能获得成功的满足。关键的是自己要去思考,要去尝试,要去改变,要去实践,进而有积极的课改意识,形成浓厚的教改氛围。

3城乡教师结对帮扶

如果说上述活动主要是在面上开展的话,那么,培养农村骨干教师则是由面到点,由一般到个别的指导活动。

每两年,我们在农村学校中选择二十名有进取精神,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与名优学校的20位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结成对子。名优教师通过定期指导农村青年教师读书,提高帮扶对象的理论水平,进一步转变帮扶对象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定期听课、说课、评课,指导帮扶对象解读教学文本,分析学生知识结构,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选择教学方法,撰写教案和教学反思等。组织帮扶对象开展展示课,使问题的解决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使帮扶对象看到自己的成功和发展,影响和带动了农村学校的其他教师。这项活动既促进带动了农村新课改的步伐,同时也是对骨干教师的培养锻炼,在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促进教师双方共同成长。

4乡村教师进名校

这种培训是从农村选取20名教师到城市小学脱产跟班学习10天,它从课堂教学出发,以参训教师自己的教学体验为基础,探察课堂教学日常假设中的虚伪,然后进行理性的思考、策略的设计,不断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在课堂中检验、修正、完善。 再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这种培训,不仅指向教学策略寻求,解决一些具有代表性、困惑教师多年的“鸡毛蒜皮”般的实际问题,而且关注了参训教师体验完整的学习经历的过程,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使参训教师由课改培训的旁观者转变为体验课改精神的实践者,调查问卷显示80%的教师认为这种培训从混沌的现实中走出来,不畏惧教学现实的复杂性,对课堂抱着真实宽容的姿态,通过指导的讨论和研究,形成相对可靠的理论,让教师培训的真实性与针对性成为可能,是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进名校、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乡村教师进名校”倍受老师们欢迎的原因是: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是鲜活的生命体,老师摸得着、看得见,有的课看似平常的就事论事,就题解题,但经专家点拨后,老师们解除了新课程上的疑惑,课的可操作性强,老师可一边模仿,一边结合实际加以创新思考,升腾的课堂不断呈现出来。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快捷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方式,为真正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