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2009-09-05 07:22党元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参教材内容

党元明

“教参”,是指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编委会,1985:156)。它的合理使用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方便,对教学起到显而易见的帮助作用:节省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帮助教师理解教材,补充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但现在的教参越来越多,而且使用教参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课程几乎人手一本教参,使得教师大跌眼镜。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听讲和做笔记投入不够,流于应付,因为他们有教参,做作业也是照抄答案,使得课堂教学颇显尴尬,教参成了一个使某些教师头痛并影响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的确,在各类教参如此繁多且容易得到的今天,教师如果对教参没有正确的态度,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是很难让学生因感到新颖有趣而产生听课热情的。而实践证明,强制学生不使用教参的做法往往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乃至是徒劳无益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合理使用教参,怎样处理好教师、教参、教学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教参可能给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一、允许而非禁止

对于学生使用教参,一些教师简单地禁止,理由很明确:教参是为教师的教学而编写的,使用对象是教师而非学生。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在师生间引起矛盾。现在的许多学生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不允许他看教参,他越是觉得神秘,越是觉得你老师所讲的一切都是照搬教参上的,因而也就越是要看;而你一旦允许他名正言顺地看时,他倒不一定真正去看了。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态度:教参既是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起帮助作用,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指南,为学生的自学起辅导作用,它的使用对象应该是使用相关教材的任何人,而不仅仅是教师。现在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思想活跃,独立性强,乐于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引导指点和答疑解惑,而不是枯燥乏味照搬教参的讲解。如今,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学生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包括阅读教参,只要他们是在学习,且学有所获,就都应该允许,允许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允许他们自己去体验判别哪种学习方法最好。使用得当,教参对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真正体现叶圣陶先生“不教”的思想,也符合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使用教参要给予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辨别教参质量的优劣,规定使用教参的时机,选择使用教参的方式,等等,使教参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辅助作用。

二、使用而非依赖

教参都是由专家或教历颇深的教师编写,有许多可以被教师吸收利用的东西,如对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介绍,对文章准确的语篇分析,对作者观点意图的深刻挖掘,等等。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教师可以移植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的理解,使他人的东西为己所用(谈永康,2001:68),但绝不能依赖教参,只靠教参,否则教参就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僵化思维,助长惰性,禁锢教学,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参是个鸦片烟。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心理,自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王丽,1999)教师不应该让教参成为“鸦片烟”,成为自己离不开的“拐杖”。课堂教学切忌“照本宣科,只讲教参”,——教参上都有,学生哪还有兴趣听你讲解?教师应该也必须自己解读教材,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概括,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分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色,用自己独特的东西逐渐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参转移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课堂比教参更丰富、更生动、更有趣、更实在,也更能学到东西。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再通过使用教参来矫正自己的理解,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了自己的探索精神。同时,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要尽量避免原封不动地使用教参提供的用语,而要改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即用教师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教参中的语言来讲解教材的内容,从而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

三、参考而非迷信

教参凝聚了专家、教师的经验和智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自有高明之处,值得教师信任和使用。但在使用教参的同时,教师应该有平等探讨的民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不可迷信教参,盲从教参,把教参绝对化,认为教参里的一切都是绝对正确的“圣旨”,只见教参,不见自己,只见教参讲解,不见独立思考,把自己和教学局限在樊篱之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教参就会泯灭教师的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并且束缚学生的手脚,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事实上,任何一本教参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参中的某些内容有时也是一家之言,也会有失偏颇,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对教材内容了然于心并且有自己的分析和想法,再以平等的身份阅读教参。如果自己的理解同教参的解释不一致甚至相矛盾,教师应另查资料或请教他人,找出原因,求得正确的理解。对于教参上一些欠妥的说法甚至错误的分析,教师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向权威挑战,应该有勇气更改、纠正过来(曾旭英,2000:56),且向学生讲明原因,让学生觉得有理有据,心服口服,而不能盲信盲从,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让教参中的错误在学生中放大扩散。

四、调整而非局限

这里的调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扩展教参里的一些内容,二是删减教参里的一些内容。教参是一种教学参考书,而不是指令性的教学指导书,教参里的内容也不全是强制性的教学内容。教参对于教材中的有些问题,往往只给出了答案而没有给出理由,即只给出了结果而没有给出过程。在处理这方面的内容时,教师有时可以适当地扩展教参,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获得举一反三、真正掌握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参一般来说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编者在编写时所面对的是抽象的学生,要考虑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内容上往往是“齐而全”,而一个教师教学时所面对的却是有着自己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具体某一群体的学生。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教参中的所有内容都面面俱到地讲述得如此全面,而是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来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参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阅读教参,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我享受,而是为了增强自己行动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在基础水平和素质能力上往往不同,学生们的人生经历也常常有较大的差异。教参中的某些内容,对一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可能正好适合,但对另外一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则可能太深或太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参讲啥我讲啥,而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参内容进行调整,认真取舍,兼收并蓄,有增有减,有轻有重,既见教参,又见学生,做到有所用,有所不用,为我用,又不为我全用。

总之,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参。教参和学生使用教参给教师的教学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并非出自于教参本身,而是出自于我们的态度和做法。教参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它会对教学造成负面影响;但只要使用合理,方法得当,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谈永康,不可惟教参独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2)

[3]王丽,拥护者甚少,反对者居多——周正逵先生访谈录,中国青年报,1999-03-18

[4]曾旭英,怎样正确对待灵活运用教参,湖南教育,2000(1)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教参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主要内容
神秘的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