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日记(二则)

2009-09-06 18:10
杂文选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白骨奥斯维辛骷髅

张 鸣

人骨教堂

教堂里埋葬死人,我们已经见识过很多了。欧洲有名的教堂,几乎就是国王和贵族的墓地,地上和地下都有很多坟,名人的坟。我们昨天还见识了一座堆满了骷髅和白骨的教堂。

人骨教堂在布拉格到布尔诺途中的一个小镇上,教堂不大,但里面有几座高高的人骨和骷髅堆,教堂的装饰,也都是用骷髅和人的骨头构成的,装饰画、挂件、摆件,骷髅、胫骨、髋骨,连文字都用指骨拼出来。这样一座教堂虽然令人惊异,但身临其境却并不让人感到特別恐怖。当然,也没有什么艺术的感觉。大概是我们白天参观的关系,如果换了晚上,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座教堂的所在地,据说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战场,死人特别多,又没有得到好好的掩埋,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大量的白骨暴露出来,当地的神父就把累累的白骨搬到教堂。然后。估计是教士中有艺术爱好者,就用它们来装饰教堂。于是形成了今天这样一座可以用来招徕游客的古迹。

西方和东方,对死亡和死人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怎样的区别,我说不清,但有一点非常突出:人死了,能放在教堂里,无论怎么放,都不是亵渎。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原本对我而言,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纳粹大屠杀的符号。但当亲身来到这个符号面前时,一股莫名的沉重,居然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奥斯维辛二号集中营,是杀死一百多万犹太人和一些波兰人、吉普赛人的灭绝营。高压电网里面,一排排砖木结构的牢房,一条普通的铁路,一直通向集中营的深处。牢房里面是鸽子笼一样的双层铺,一幢不大的牢房,最多四百平米,最多的时候能塞进七百人。灭绝营用不着每天拿枪扫射,甚至不用枪。用闷罐车拉来的犹太人,马上进行分类,老弱病残者,直接进毒气室、焚尸炉,剩下的强制劳动,在饥饿、寒冷、没有起码的卫生条件下,一批批死掉,再进焚尸炉。焚尸炉二十四小时开工,向天空喷出浓烟。在这个过程中,犹太人所有的剩余价值,从体力到随身的衣物、金牙,甚至毛发,统统被榨取干净,为纳粹所用。

灭绝营是一架运转良好,高效而且有条不紊的机器。里面有人类文明成果的硬件:铁路、电网、毒气室、焚尸炉。也有文明的软件:严密的科层制,高效的管理。除了少数直接实施虐杀者之外,所有参与屠杀的人,都只是在发布指令,面对文件,或者按动电钮。斑腥,就这样被“文明”手段有效地遮蔽了。

纳粹大屠杀的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产物。人类走到二十世纪,居然有人用文明的成果。成功地在无声中成批虐杀同类,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悲哀。不是因为面对面的战争,也不是像南京大屠杀那样是战后胜利者的兽性发泄,仅仅是因为纳粹主义的某种理念,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是一种所谓人种学科学依据的理念。

人类文明,就这样被引入了歧途。我的疑问是,以后这样的歧途会不会再现?换一个花样,换一个名堂?

奥斯维辛的第一集中营,现在是博物馆。每个馆里。都有一排排的照片,那是当年的囚徒,被关进来的时候,纳粹管理者按惯例留档照的。当年的这些人,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等待处理的“物”,被塞进集中营的。但是,今天,他们已经被还原成了一个个的人,如果能找到本人,还会在囚徒照旁边附上他们平时的照片。

惟一遗憾的是,奥斯维辛没有中文解说。整个参观过程,我也没看到一个中国人。其实,中国人更需要看看奥斯维辛。

[原载2009年第5期《随笔》]

猜你喜欢
白骨奥斯维辛骷髅
智闯骷髅岛
奥斯维辛博物馆:望日本人多学悲惨历史
无题
骷髅行乞
寄生
骷髅行乞
会移步的骷髅
执子之手
奥斯卡·格勒宁 被判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