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块土地容易长企业家?

2009-09-14 08:36吴晓波
中外管理 2009年9期
关键词:系谱东北企业家

吴晓波

所谓传统,传是“传承”,统是“道统”。说到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传统,就要从传承和道统分开来说:这个阶层是从哪里来的?因何具备了现在的特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价值观?

说到传承,又有两个梳理的方向:一是家族系谱,一是地缘系谱。

以我的观察,现在的企业家绝大多数没有家族传承。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曾经彻底断脉。因而30年来,企业家几乎全是白手起家,而且没有商业世家的传承。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很多企业家在成就事业后,会问一个问题:我们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很大,很复杂,但是又必须回答。也许我们从地缘系谱上,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在这个群体中行走,往往会听到一些很有趣的讨论。在这些话题的背后,似乎有很多历史和体制的故事。

谁扼杀了上海企业家?

比如,人们常常会问这个问题: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30年间上海为什么没有出哪怕一名全国闻名的企业家?

这是一个很让上海人尴尬的话题。自洋务运动以来,上海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重镇,当年李鸿章办的四大企业有三家放在这里,名号震天响的上海商人更如过江之鲫,如:办实业的荣宗敬兄弟、穆藕初,办金融的陈光甫、张公权,办航运的虞洽卿,办文化的张元济、史量才,办百货的郭乐、马应彪。可是,最近这30年里,上海企业家似乎集体“沉默”了。

在我看来,“沉默”的原因与地缘经济有关。

其一,作为国营企业特别是轻工产业的重镇,在1990年代之前,上海一直被计划体制压得喘不过气来,人才、技术和市场被周边数以十万计的江浙小企业分割蚕食。自上交所恢复及浦东开发以来,上海迅速复兴。不过,它的特征却是政府强力主导,民营企业家仍然无大作为。

其二,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成为航运、金融和制造业的中心,由于体量惊人,因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坐商模式”,坐地兴市,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所以,上海企业家吸力足够、呼力不足——很少看到他们满头大汗地跑出去打市场。所以在消费品领域,产品缺乏渗透力和亲和力,也是上海企业的通病。

其三,以上海的区位优势,百年以来最容易做大做强的产业,绝大多数仍是国有资本密集之地。所以,上海容易出大企业,却出不了大企业家。

谁窒息了东北企业家?

跟上海相似的一个困惑,也出现在东北。那么肥沃的黑土地,为什么没有长出几个大企业家?

说东北肥沃,不但是说土壤,更是说经济。早在1920年代,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治理东北时,就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沈阳的兵工厂是惟一能够自主制造飞机和卡车的大型军工企业,哈尔滨则是东北亚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据曲晓范在《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一书中计算:1945年抗战结束时,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东北工业规模不仅大于上海,甚至还超过日本,位居亚洲第一。

新中国建立后,东北仍是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东北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因而有了“共和国长子”的称号。

但是,30年来,东北从来没有出过大企业家。

道理似乎在于:从1920年代开始,东北经济就是以国有化为特征的,国有投资、国有经营、国有垄断,需要自由空气的企业家精神当然就被窒息掉了。所以,东北有最具纪律性的产业工人,有王进喜这样的铁人典型,可却出不了企业家。

用熊彼特和杜拉克的说法,所谓企业家精神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一是自由精神,二是创新精神。在中国,哪块土地容易长企业家,只要看这两条就可以了。管理

(本文作者系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责任编辑:杨 光

猜你喜欢
系谱东北企业家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哈萨克族系谱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中国荷斯坦公牛系谱完整性研究
教你如何治好“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