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误读了信陵君?

2009-09-15 09:08吴言默
百家讲坛 2009年15期
关键词:斯人信陵君平原君

吴言默

2009年第六期《百家讲坛》(红版)刊载了《窃符救赵虚夸了信陵君》一文,文章把信陵君解读成深谙厚黑学的伪君子。本人认为,这种解读过于主观,有失偏颇。

王先生认为信陵君招揽贤士,是为了使自己强大、不至于被他人取代。这句话有两个问题:首先,信陵君是魏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奉行宗法制的战国时期,他有先天稳固的政治资本,并不需要担心有人会取代他的地位。其次,如果他想壮大自己的政治实力,应该结交有实权的大夫、将军,而不是丝毫没有政治力量的寒士。

王先生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评价为:“斯世有斯人,随行就市罢了。”不错,战国的确以养门客为风,但是其主要目的只是装点门户,而信陵君选士只在于才,并不计较其身份、地位。当他听说赌徒毛公和酒徒薛公有才能,便刻意与他们交往。平原君听说后,便讥讽信陵君道:“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平原君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取士眼光,只知道毛、薛二人地位低贱,却不清楚二人的才能,不过这也表明了信陵君的眼光的确高于平原君诸人。所以,王先生说信陵君“斯世有斯人,随行就市罢了”是不正确的。

而王先生对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作的解释,其实也包含了自己的主观猜想。

第一,王先生认为信陵君在有意套出侯生的计策,但他有必要对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吗?我认为不可能,如果信陵君只是想向侯生问计,何苦要筹战车百辆,带门客大张旗鼓地作秀?一个不惜自污而为他造就伟大形象,为他推荐能士朱亥,且为他北乡自刭的人,只要他躬身前往,应该很容易讨到计策吧。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信陵君确实是想要与秦拼死,至于对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是想邀侯生与他同赴战场。

第二,说侯生北乡自刭而信陵君不挽留,表现信陵君不仁,我也不赞同。首先,这要从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尽管当时处在社会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以死报知己的行动被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被以知己相待,是对其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信陵君认为侯生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救赵中成功的决心,也对得起侯生的良苦用心。其次,侯生献计杀晋鄙,虽然是救赵的无奈之举,但晋鄙毕竟是魏国良将,此计必定要付出代价,所以侯生不跟信陵君出逃而选择自杀是必然的。

至于王先生说侯生自杀而信陵君不阻拦,其深意是让侯生来承担罪名,这就更可笑了。救赵前夕,信陵君多次奔走游说魏王救赵,魏王怎么可能以侯生的死而就不责怪信陵君呢?事后证明,魏王震怒,信陵君也没有回魏国解释,因为魏王不会相信,信陵君也敢做敢当,承认是他击杀的晋鄙。

由此我们可以说,王先生说信陵君是深谙厚黑学的伪君子是不成立的。他为魏国殚精竭虑、礼贤下士招揽贤才,他在战国四君子中独拔头筹,实至名归。他是司马迁最看好、最重视的一个人,其他三君子之传记分别为《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春申君列传》,而信陵君传独称《魏公子列传》,只此一称呼,就已见司马迁对信陵君的爱赏亲昵之情。所以,不是大家误读了《史记》,而是王先生误读了信陵君。

编辑高丹

猜你喜欢
斯人信陵君平原君
毛遂自荐
黄文麟
鸡鸣与狗盗
我在街上走
唐雎说信陵君
败于名声
乍然
毛遂自荐
我在街上走
信陵君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