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踪迹十年心

2009-09-18 06:02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批评性南方周末关怀

彭 彭

作为一份享有盛誉的严肃大报,《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献词,或震撼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或大气如《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或动情如《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或悲悯如《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都是极富特色与震撼力的。也许很多读者仍然记得那句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不仅是一篇文采斐然的佳作,更是《南方周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对上年发生的大事做一个全面而精辟的总结,而且要对来年做出恰当而有见地的展望和期待。这篇看似不长的评论性文章,实际上要记录的是过去这一年中《南方周末》最本质的情感,提取的是《南方周末》过去这一年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浓缩的是《南方周末》对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真实写照和纪要,承载的是《南方周末》对未来一年最真诚的期许和观望。

笔者在本篇文章中想试着结合这10年来《南方周末》的发展和变迁,来研究《南方周末》1999年至2008年10年间新年献词的变化与特征,以探究《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独到与精妙之处。

新年献词的主题变迁

一份大报的新年献词应属于时政类文章,它往往是这份报纸对去年的总结和对来年的展望,若按一般路数写作,平铺直叙,极易落入俗套而平淡无奇,可读性不强。但综观《南方周末》1999年至2008年10年的新年献词,每一篇都可称为上佳的文学作品,每一篇都是读来抑扬顿挫如诗歌般朗朗上口,更合适的说法也许是每一篇都是一首特别的政治抒情诗。①

1999年:独行的理想主义者。1998年,适逢我国改革开放20周年。5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获准挂牌,成为我国6家报业集团之一。《南方周末》作为南方报业集团的招牌报纸,正在诗人出身的主编江艺平的带领之下,走在它的鼎盛时期。

《南方周末》1999年的主编寄语标题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经笔者统计,在该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语是“记者”、“职责”、“真实”、“坚强”、“真相”、“希望”,这些硬朗而明亮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一个血气方刚的《南方周末》。1999年的新年献词则为那篇极富盛名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其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语有“阳光”、“温暖”、“真实”、“正义”、“力量”、“爱”,这些温暖而柔和的词语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情义的《南方周末》。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中,“真实”无疑是最厚重和重要的主题。《南方周末》整体风格的逐步确立是适应媒介整体发展趋势的,顺应了“以报道社会和时政热点为主”、“以文化教育、科学普及为主”②的发展方向,在这两年间,凭借自身优势成功转型,从一份以娱乐文化消闲内容为主的报纸成功升级为一份声誉极高的以舆论批评见长的严肃大报。

这时的《南方周末》正意气风发,它以大胆的言论、为弱者代言的勇气、坚持正义的良知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这时的它逐渐以深度报道著名,借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树立着自己的声誉和威望。

2000年~2002年:在归途中彷徨,在激愤后柔和。2000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虽然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也许是因为江艺平的离开,却少掉了几份犀利和厚重。若我们统计分析2000年至2002年这3年《南方周末》的3篇新年献词《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2000年),《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2001年),《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2002年)中出现的关键词,会发现“真实”或者“真相”这样的词语已经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旅行”、“梦想”、“故乡”、“理想”、“大地”之类文化意味或者个人色彩更加浓厚的词语。1999年是《南方周末》的一个转折点,它一方面秉承1997年与1998年的批评风格,另一方面它的批评报道数量又大为减少,全年只有42.86%是批评性报道。到了2003年,批评性报道就更少了,只有28.57%是批评报道。③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终不可避免地带来《南方周末》风格的改变。2002年的新年献词《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行文优美细腻依然,只是旅行代替了追寻、感慨代替了呼喊、温柔代替了坚硬。与前两年的新年献词相比,《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叙述情感的着力点上显然有了较大的改变,始终难以重新触及和回归“真实”的灵魂和质询的风格。正如人民大学的调查所显示的,自1999年起,《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明显减少,整体鲜明犀利的风格软化。总体来说,从2000年起,《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基调更加乐观积极,少却了悲悯和忧心天下的激愤。

2003年~2008年:柔软着陆,必然的理性回归?2002年的改版使得《南方周末》的目标以及市场定位在痛苦的适应期后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它基本开始沿着自己确立的“办一份高品位的严肃主流报纸”的方向迈进。“越是变动的时代,人们也越呼唤正义、呼唤公平。”这是2003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中的一句。没有了绚烂华丽的辞藻,略去了稍显空泛的煽情,它开始重新用质朴的语言向民众叙说。2004年的新年献词《这梦想,不休不止》中,“梦想”这个词语第一次以如此沉重的分量出现在《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里。2005年的新年献词《站在民意的泥土上》延续了2004年的风格,主打词为“纪念”、“祝福”、“祈祷”、“感谢”。2007年,新年献词《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将煽情的叙事风格发挥到了极致。2008年,《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重回理性,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中国”成为关键词连续出现在2006年、2007年、2008年3年的新年献词中,敏锐的读者也许都有所察觉,《南方周末》正在向主流靠拢,在政府与公众的夹缝中,《南方周末》的生存也许并不容易。

从2003年起,《南方周末》成为一家趋向理性而谨慎的报纸,批评性报道的大幅度减少和舆论监督力度的明显减弱,使得一向坚硬的《南方周末》忽然变得温柔起来,是我们不习惯、不适应这样柔软的《南方周末》,还是历经风雨跨过激流之后不断成长进步中的《南方周末》必然的理性回归?

新年献词的叙事风格

从1999年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到2008年的《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叙事风格都有一种存于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④在新年献词中被梳理和提及的许多当年的重大新闻事件无不是对普通人生存和命运的关注,无不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无不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弊端的忧心。读者从新年献词中知道了《南方周末》始终坚守的正义和良知,也知道了《南方周末》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最深沉的爱。新年献词不仅是《南方周末》每年献给读者们的一份厚重礼物,也是《南方周末》自己写给自己的一份精神誓约。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总是以它亲和的文风和雅致的叙事笔法娓娓道来,文笔卓越,饱含感情,容易取得读者的共鸣和感同身受。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你找不到那种高高在上的精英话语权的优越感,你所能听到的、读到的只是一种平等的交谈或呼喊,它以真诚的话语和朴质的关怀使得它既能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又能贴近一般百姓的心声,你会发现这些话语总能直入你心。这些简单的语句,正是因为它饱含着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才能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写作者也只有站在公众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才能与公众呼吸与共。这是一份心系民众的报纸多年来的沉淀和积累,不能一蹴而就,无法装模作样。一份报纸的文字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不是绚丽浮华的词汇,而是文字表面下的内核与关怀。

结束语:坚持与改变

1月1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新年特刊照例在头版刊出了2009年的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回望2008,虽然这样的转身较之往年更让你感到异常沉重,但《南方周末》的话语依然充满力量而且温暖人心,即使它沉默地低下头,它还是裹挟着痛楚前行。它告诉我们,抹去的是泪水,不是希望;失掉的是仓皇,不是信念。这不仅是《南方周末》独有精神的一种延续和继承,而且是人文关怀放射和发扬的一纸坚定宣言。国家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南方周末》亦不得不跟随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改变的是时代赋予它的内容,不变的是它的精神和使命。

注释:

①邓科:《从文人情怀到职业觉醒——〈南方周末〉的内容探索》。

②③朱强:《1984—2004〈南方周末〉转型的分析及启示》。

④聂嘉音:《浅谈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批评性南方周末关怀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张培基译本《故都的秋》批评性分析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浅谈英文报刊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