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男孩!(下)

2009-09-22 08:04毕家妈妈
家庭·育儿 2009年9期
关键词:男孩子男孩孩子

毕家妈妈

上期回顾:

本刊专栏《家有男孩》之一《我是男孩》(上)中,我们与您分享了宝宝性别认证的一些问题——性别认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性别认证建立起来的过程;在性别认证过程中家长们的迷惑等。通过上期的杂志,相信您对宝宝的性别认证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性别认证紊乱的特征

从心理学上说,如果一个孩子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性别是跟其生理性别相反的话,就叫性别认证紊乱。

性别认证紊乱发生的概率其实不高,高的是家长的焦虑和担心。在2—4岁之间的孩子,即使显示出对跨越性别的行为和装束的爱好。也只有极少部分在进入青春期后被确诊为性别认证紊乱。

我自己从小就喜欢中性或男孩子气的服饰、玩具和活动,是典型的假小子。父亲曾经担心没有人会娶我。但是那年在越南旅行的时候,我遇上一个法国人,当时我穿着白色的靴子。他从头到尾围着我转,一个劲儿地说“feminine、feminine”(真有女人味儿)。后来,我嫁给我澳洲老公,他对我的评价是:再没见过我这么“女兮兮”的人了。

研究者认为,如果男孩子一直热衷于穿女性的衣服、玩化妆品,做出女兮兮的姿态,回避阳刚类型的行为和男性伙伴,绝大部分时间跟同龄女孩子玩耍,并在过家家之类的游戏里主动选择女性角色,假扮女性声音,以及在谈话中主要涉及女性感兴趣的话题的话,你就要关注孩子的性别认证是否有问题了。但要在临床上判定孩子是否存在性别认证紊乱,上述的特征还远远不够。

权威儿科医学著作《尼尔森儿科学》(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指出,大概1/4的男孩和1/3的女孩喜欢做10件以上可以被视为与性别不对称的行为。书中建议对这样的行为,最好是尽量不给予关注,不要去赞扬也不要去批评,很有可能的是,到学龄时期这样的行为就自动消失了。

但是如果出现以下的情况,就值得认真对待了:

孩子到3岁的时候还不清楚自己的性别;

持续不断地声明自己是相反的性别,或干脆以为自己已经是异性;

持续不断地反对和批评并否认自己的生理性别特征,对自己的生理性别角色感到强烈不适;

一直相信自己相反的性别生理特征会最终发展出来,比如男孩始终坚信自己一定会变成“生蛋”的女孩。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表现,那么不管孩子多么爱玩芭比,多么不喜欢激烈的体育运动,多么胆小怕事,都没有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据此对孩子进行诊断的。要作出准确的判断还需要参考孩子的其他表现。

影响性别认证的因素

童年生活经验与儿童性别认证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报告中指出,很多同性恋“从小养得娇,不爱参加男孩子的活动,像爬房、上树、游水、打土仗等等。”“而男子气就是敢冒险,又疯又野,从小在家里一人独处的男孩很难认同于其他男子。”他们同时发现,“同性恋组的特点是儿时体弱,不够灵活,不愿从事体育竞赛,母亲过度保护,苛求细节,把儿子抚养得没有男子气概,感情上又独占自己的宝贝儿子,鼓励他完全从属自己。”

同时有研究发现,“2/3的男同性恋者小时候玩过洋娃娃,而异性恋者中玩过娃娃的只占47%有47%的男同性恋者穿过女孩衣服,而异性恋者中的这个比例为0;有42%的男同性恋者和1.5%的异性恋者喜欢女性玩伴。”对童年期性别认证与后来同性恋取向这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者作出的解释是:“男孩如果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是女孩,长大以后就会喜欢男情人,因为他已经认同于女孩。混在女孩群里的男孩受到男性伙伴和父亲的反对。因此渴望男性的感情。”(摘自李银河、王小波合著的《东宫西宫》)

当然了,《东宫西宫》虽然号称中国第一本男同性恋研究调查学术专著,但它写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其中引用的一些数据和调查资料也有时代和文化的限制,比如在中国小男孩偶尔穿穿女孩衣服也是比较寻常的事情。

在性别认识的稳定期(5岁以后)里,孩子会认识到一些特定的行为是有性别区分的,他们会喜欢符合其性别特征的某些衣服、某些游戏,而排斥拒绝他们认为应属于另一性别的事物。而那些跟孩子接触的人,如父母、保姆、老师、同学,以及各类动画片,都会把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带给孩子,无形中影响甚至引导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证。

最近我们去买玩具,当天泽捡起一套粉红色的印章,北辰会不屑地说:“那是女孩子玩的。”天泽就会乖乖地放手一北辰在家中无形中扮演了弟弟的性别认同意识的引导者。

当然这仍不妨碍天泽酷爱做烹饪游戏。对此我想不出焦虑的理由,因为我知道这件事的出处在哪里:从前照顾天泽的保姆杨阿姨来自河南,曾经开过饭店,她最爱跟天泽玩的游戏就是用彩泥做包子、饺子、饼子。

在这一时期,孩子开始注意到并学习典型的性别行为和活动模式。家庭模式和分工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幸好现在社会对性别分工的要求不那么狭隘和单纯了,许多从前男人做的事女人也可以做,从前女人必须做的事现在可以干脆不做。我不喜欢做饭,毕家爸爸更爱在厨房忙活,而我们夫妻俩一样爱踢球、爱运动。不知道北辰、天泽这两个小脑瓜对此是如何分析的,希望两个孩子以后最多也不过是找个假小子女孩做妻子。

保护你家的男孩

在有或表现出性别认证紊乱行为特征的孩子中,男女的比例差不多。但根据美国心理医师德索(Durso)的统计,送到她那里就诊和咨询的男孩子比女孩子多6倍。她对此的解释是,现代社会对女性开放的活动大大增加了,对男性传统角色的认同却没有相应地放大尺度。

事实确实如此。

在天泽和北辰每星期三的足球课上,都各有一个女孩子,她们一点不比我的两个儿子文静。天泽喜欢去逗萨娜,萨娜调过头来把天泽追得满世界哇哇叫着跑,对此没有人觉得奇怪。但是两年前当我们把北辰送去学芭蕾舞的时候,老师很奇怪,朋友们则夸我们有勇气。同样,女孩子做飞行员没有关系,但男孩子想做护士或幼儿园老师就一定会被父母怀疑,至少会被委婉地指出胸无大志。男子气一直跟某些行为相关,而这些行为和活动几千年来却没有多少改变。

因此,那些表现出有与其生理性别相对峙特征的男孩子,更引人注目,更不容易被同伴、家庭和社会容纳。上学后的男孩子,如果不愿意参与同性别伙伴的活动,或者穿着上过分女性化,往往会被同伴孤立和嘲笑。早期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孩子成年后进一步发展成易性症以及在学校里遭到排斥和打击。

关于对性别认证紊乱的孩子的干预和治疗,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方式。

一种是矫正法,即通过引导和奖惩,逐步减少孩子的不合适的性别表现,最终至少表面变成可以被社会接纳的普通人。治疗师的目的在于降低和减少孩子的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关注,帮助其被社交圈接受。

在一项1986年进行的实验中,病例是一个10岁的男孩。

心理学家采取奖励的办法,鼓励他那些偶然出现的合乎其生理性别特征的行为,鼓励他参加与其生理性别适宜的活动,同时为了保证他可以和其他男孩打成一片,还专门派一个心理学系的男性大学生每天跟他一起踢球,同时为他树立一个富于阳刚气的男性角色榜样(该男孩父母离异,跟母亲居住)。然后在孩子的“症状”减轻之后给他换了一所学校,将原来“女兮兮”的面貌抛在后面,开始新生活。6年后,孩子16岁,在一个独立的测试中,发现他除了有一些不安全感和社交上的困难之外,表现出了正常的合适的性别行为,没有能看得出来的性别角色问题。

另一种是干预的方式。与上述方式相反,其实是不干预孩子的性别错乱感,甚至鼓励孩子表达并发展这种倾向。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帮助并允许孩子在他认为最舒服自在的性别角色里感到愉快和自信。

心理学家黛安·尔恩斯夫(Diane Ehrensaft)在旧金山的海湾地区接诊出现性别紊乱症状的儿童。她鼓励部分年幼的病人以他们向往的性别方式生活。她认为性别认证是与生俱来的。她说:“确实会有很多孩子会变化,但也有一些孩子,如果你专心聆听他们,你会听见他们在说:‘如果你允许我做我自己我将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你要我藏起来,那我将是一个被压抑的人、焦虑的人,只是做别人要我做的样子,却把真正的自我藏起来了。”

黛安认为,矫正法会让孩子对自身感到怀疑和不愉快,使情况更糟糕,因为这是在试图改变孩子,让他们变成非他们。心理医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特别是他们为什么会生发出认为身为异性会更快乐的想法。

要确定地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性别认证紊乱问题,需要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看着他成长。如果他成为一个男子,我们爱他;如果他成为一个女子,我们依然爱他。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我们希望男孩是他,女孩是她,但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仍然会接受和容纳。因为我们爱的是他们,不是我们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

下期导读:

宝宝在一天天慢慢长大,突然有一天,爸妈可能会发现宝宝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男女的区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缠着大人询问相关种种问题。面对宝宝的这份好奇,爸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揭开神秘的性面纱呢?该给宝宝哪些正确的信息呢?请继续关注专栏《家有男孩》之三《跟好奇的小男生谈性》!

猜你喜欢
男孩子男孩孩子
男孩子
亲爱的“老男孩”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你好,男孩子
差不多男孩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瓶中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