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2009-09-23 08:46谢晓飞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宁波市

摘要:宁波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和规模,但与高等教育强市的要求还有差距。文章从高等教育体系、校园文化体系、教师队伍、校企资源共享、高校自主办学等方面对宁波市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提出了战略和规划。

关键词:中心城市高等教育;战略与规划研究;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193-02

综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很多世界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在先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之后,才达到今天的辉煌的。从法国到英国,从英国到德国,从欧洲到美国,概莫能外。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我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教育放在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对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几年前,教育部曾经专门立项,研究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现在更进一步,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而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的发展相辅相成,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

一、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宁波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市高等教育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初步建成高等教育培养网络,不过在学校的数目和专业的设置以及师资的配置上还远未达到高等教育大市的要求,但经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期的努力,我市高等教育已经初步达到高等教育大市的目标。1998年前我市只有普通高校3所、成人高校4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8%,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007年,在甬高校总数达到15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8所、成人高校2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2.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6%。这段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我们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二是发展起点高。我们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如吸引英国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前来办学,大大缩短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同时我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已经进入了国内最优秀的高职院校行列;三是办学特色鲜明。如“宁波帮”关心支持的宁波大学、通过体制创新实行国有民办的万里学院、将国外优质资源与我市经济社会相结合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等等,都各具特色。

我市高等教育大发展,首先归功于市委、市政府有战略的眼光,高瞻远瞩,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特事特办,一路绿灯;其次是我们有强烈的机遇意识,紧紧抓住了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第三是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克服了发展中的重重难题,如投人体制创新,高教园区的建设实行“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通过成本分担、滚动发展,化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迄今累计投入已达50多亿元。

随着经过三十年来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市高等学校受投入瓶颈制约,主要体现在:一是面临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的巨大压力。同时,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逐渐由“上大学”提升为“上好大学”,社会用人体制环境所面临的根本变化也要求高校育人模式作出相应改革,因此高校的工作重心必须转到提高质量和育人水平上来;二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切实把高校办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办成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要地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三是要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四是要更加注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高校师资水平;五是要注重学校管理,全面增强自主办学能力。要注重改革开放,激发高校发展活力。

二、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宁波自从1999年以来,通过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个体系完备的高等教育基本建成。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标志是做强宁波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跨越,从而解决人民群众读好书的问题。

(一)立足宁波,建设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今后我市要努力推进宁波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为建设教育强市奠定良好基础:一是建立适应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规划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做强宁波高等教育,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就是宁波的高等教育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学习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区位比较看,就是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与宁波在长三角以及副省级城市中的地位相协调。从教育自身来看,就是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高等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整体得到优化,形成“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宁波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形成若干在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院校中的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专业、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二是大力发展符合宁波市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要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加强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四是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宁波产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五是要健全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六是建立以高校为中心的再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企业的人才培训基本上是自行组织,要求通过政府引导,高校主导,部门、企业参与,逐步在我市各高校建立各类人才再教育培训中心。

(二)提升内涵。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是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教职员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为人师表作用;二是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和社会道德建设,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重大工程建设、高科技企业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三是不断丰富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四是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五是要净化高校周边环境,必要

时要开展专项整治。

(三)突出质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市高等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的地位基本奠定。规模今后仍要继续增长,但已经不再是追求的首要目标,发展的重心应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一是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快推进区域型人才高地建设;二是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三是继续拓展“甬江学者”计划。四是实施高校“名师工程”,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双向交流。

(四)加大整合,建立高校和校企资源共享体系

一是整合高校学科配置,目前我市各高校在学科配置上存在重复设置,重点不明确,各高校之间特色不明显,要对现有高校的学科进行整合;二是实现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各高校教师在满足本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在其它高校承担教学任务;三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四是充分发挥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用,目前我市教授级高级技术人才已有一定规模,这批人才既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又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高校要将这批人才引进到教师队伍中,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五是加快建立高校教育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我市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多、优的特点,择优确定一批作为高校学生的培训、实践基地。

(五)优化机制。提高高校自主办学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困难和挑战。要提高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理顺政府与学校的有关法律关系。要正确界定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政府作为管理者,其职能是:制度供给、宏观规划与预测。调控、监管、预警与风险防范;作为公办学校的举办者,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筹措与提供办学经费、选拔任命校长、审议学校发展规划和经费使用方案、监督与评价;三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确立高校法人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决策权限,建立科学、民主的校长选聘机制,制定大学章程、依法照章管理,完善高校内部权利制衡结构和管理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规范政府与高校的管理关系。建立争议协调、争端处理机制,规定政府和高校的行为规范和处罚规则,保障政府和高校对权利的行使是良性的,使恶意行为、不良行为受到惩处;五是培养发展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建立高等学校自律机制;发展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形式,如政府举办的教育评估机构;发展社会中介机构。

三、结论

改革开放和党的十七大为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我们作为高等教育人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宁波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使宁波的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使宁波的高等教育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符宗胤,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引导普通高校自主办学,中华硕博网,2008-05-03

[2]郑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促进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中国网。2004-09-14

[3]教育政策法规学习手册[M],文汇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宁波市高教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8043)。

作者简介:谢晓飞(1970-),女,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宁波市
宁波市北仑区新碶小学 把最好的给孩子
数读2022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论现代学徒制在宁波市高职汽修专业的研究与反思
一图看懂2019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插页四·小画廊
2015年宁波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宁波市鄞州精艺机电厂
宁波市采取“三学”“三访”“三个结合”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