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2009-09-28 02:42孙晓珍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5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符号

孙晓珍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各个社会成员通过符号产生互动和理解,恰当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以此来融入社会。这样的和谐才具有它的内在的持续性和生命力,也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符号 符号互动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20-02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着许多方面。当前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有利于我们对整个社会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认识,但其研究实质上是一种静态的研究,并没有对和谐进行深入的展开,对于社会的形成、进化和发展机制以及社会中个人的生存方式的理解是苍白无力的。本文是从一个社会学的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出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力图构建一幅符号互动论视野下和谐社会的画面。

一、符号互动理论与和谐社会的相关性分析

在符号互动理论产生之前,社会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以孔德、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人文主义两大思想传统。从这两种传统的理论倾向来看,要么是只见社会不见人,要么是只见人不见社会。而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在个人的不断互动过程中改变,这个过程是个体采取有意义的符号进行内心对话,同时把社会情景纳入主观的释义中,个人与社会是处于相互建构的过程之中。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研究和谐社会的本质,必然是研究个体与他人、泛化的他人和社会通过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

(一)“符号”概念与“和谐社会”概念相关

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当“动作”或“手势”伴随有一种引起确定反应的意向,并且当该“动作”不但引起对方的某种反应,而且也引起自己相同的反应时,“有意义的”对话才会出现。动作被赋予了意义,手势就变成为符号。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透过符号的交流,我们双方都能为对方易地设想,符号标志着社会经验所达到的共识。从广义上而言,符号不仅是个体之间的动作、言语,可以是一个群体内部的文化精神,也可以是整个社会主流思想的凝结——社会口号、制度、规范。

“和谐社会”概念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和谐社会的内涵可以简单化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今往来,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安定、平等、和谐。现在我们国家之所以如此明确着重的提出,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有了“和谐”的诉求,和谐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符号。

(二)“符号互动”和“和谐社会”内涵相关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社会是人与人互动的延伸。和谐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最大需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与符号互动论不谋而合。符号互动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人必须通过符号与他人对话;其次,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既非一套现成的标准和模式而强使个人接纳,个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可以把一切变成符号,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选择、组合、排演;最后,个体依赖自我的认识能力,从“泛化的他人”(即:个体所属有组织的共同体或社会群体社会态度)的态度出发来评价自身。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和谐最终要落脚到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所倡导的观念和理念都外化为一种符号,比如我们看一场篮球赛, 一方面,场上队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以“泛化的他人”为标准,如果对这个标准理解得越是透彻,则队员比赛中的配合越是默契;另一方面,队员不管场上表现得怎么样,被换下场是他们都会和队友逐一击拳,没有过多的语言,但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队伍团结有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对社会来说,人们也需要一种符号,当这个符号出现时,不必去详细的阐释,大家都明白该怎么去做,因此在和谐社会中人是自发、自觉、有序和有效率的。

(三)和谐个人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自然地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总是存在于相对其他角色的关系之中,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也是社会关系网络上最小的纽结,它本质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关系。

和谐个人要求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与自身条件相一致,也就是说角色的扮演是在个人自身承受力和能力的范围之内。人有时候需要扮演多种角色,我们称为角色群,如一个男人在 家是父亲、丈夫,在外面则可能是经理或者某个宗教的信徒,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使个人的角色和谐一致,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的期望。

社会和谐就是社会角色的和谐,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在机会面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获取社会角色的可能,特别是标志社会地位的角色。

二、符号互动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在当代社会学界,符号互动论被认为是最大的、影响力最强的一个理论,它有助于对社会真实本质的认知与描述,可用来诠释习得的控制符号、理念及确定性的相关能力。

(一)符号的传播功能

符号是人与人互动的基础,那么要借助传媒构建和形成为人们所认可的符号。首先,大众传播要想通过对“角色”的作用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有所作为。对于角色,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注解。角色的互动性,决定了无论是角色还是角色的扮演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次,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最后,对社会主流思想予以简化的解释,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文化。

(二)符号是外显化的社会文化

符号是一种文化和规范的外显形式。费孝通曾说“每个人生在世上,其实如同一场旅行,须投宿到旅店里,而旅店里的旅客须知是先在的。”从这意义上来讲,符号具有外在性和先在性,人们需要学习和内化,这为个人以后进入社会生活、扮演社会角色打下了基础。但这并不是说人就是由外在的符号决定,社会是不断变化,人也是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如我们国家战争时期的符号就是“革命”和“斗争”,建国后就是“建设”和“发展”,而现在是“和谐”。所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会有恰当的符号,这个符号会适时地调整,符号有它的延续性和变革性,那么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产生的符号是与时俱进的。

(三)个体参与社会的途径——承担社会角色

人是通过承担角色嵌入社会的 ,而角色不是社会直接赋予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中,社会角色才能具体落实到个人身上。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了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体如果不参与社会分工,不承担社会角色,那么个体在社会中就是没有位置的,缺失了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互动的自我根基。所以说个体的互动不仅反应了个体社会关系、社会位置的互动,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互动。

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以后,这个过程中人们遭受了转型的阵痛。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中,一大批职工被迫走向社会,自谋生路的角色转化使得人们心理上失去归属感,在经济上有的甚至成为全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此类现象,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强调恢复行会,建立不同的职业组织,使个人命运与集体组织联系起来。”在这些组织中,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承担的角色寻求归属感和成就感。

三、“和而不同的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了人类社会组织基础的原则,这就是“包括他人参与在内的交流原则”,即他人在自我中出现,他人参与自我,通过他人而达到自我意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途径就是交流。

和谐的社会是指人们在社会的行动中都有权利追求自我的最大幸福,同时又不对他人权力造成侵害,这实际上是人类文明达到的一个高度,利益一致、观念和谐、归属感、凝聚感空前加强,但“和谐社会”不是整齐划一的相同的社会,应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同”的地方在于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相同,在迪尔凯姆称之为集体意识,我们把这样的符号定义为“大符号”。“不同”的是人们在此基础上表现方式的不同,尊重事实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异质性,和谐社会必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我们称之为“小符号”。社会的和谐是在“不同”基础上的“同”,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兼容和互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共同所在。

四、“和谐社会”中社会冲突的实质及消解

(一)社会冲突的本质

在符号互动论看来,社会冲突的本质是“符号”的不认同,符号互动过程的不流畅,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引起的:

1.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属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和评价;在社会主体的互动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相互接触、交锋和碰撞,会引起价值观念之间的排斥与斗争,从而引起存在价值观念差异的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冲突行为。

2.社会误解

所谓社会误解,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因利益、认识、情感、态度的不同而发生的双方或多方关系中的相互理解偏差。社会误解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理解,但它是一种不恰当的理解,或者说是没有真正沟通的理解。在一个价值体系单一、观念和行为取向一致化的封闭社会中,社会误解的发生率较低;而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行为取向多样化的开放社会中,社会误解的发生率就比较高。社会误解不仅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中,有时也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互动中;有的是单向误解,有的是双向误解,还有的是连环性的多向误解。社会误解是一种具有危害性的认识偏差和行为倾向,它的存在往往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冲突的消解

根据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而言,社会冲突的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竞争,有竞争就存在利益的冲突,并且人的不完善情况也伴随其中,违法犯罪者与遵纪守法者的利益也存在着冲突。因此我们谈的是社会冲突的消解,指的是通过符号建设和符号互动把社会冲突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最低程度。

1.建设社会符号

不管是价值观念的差异还是社会误解,都源于一种社会大符号的不统一和符号互动过程的不通畅,因此也就给和谐社会赋予了符号建设的任务。大符号方面,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做好“和谐社会”的宣传,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八荣八耻;小符号方面,需要结合社会群体的不同的情况创建特色文化、团队精神,如企业文化、城市文化。

2.促进社会互动

建设了社会符号还需进一步把这些符号应用于社会过程之中,即借助互动的传播功能把社会符号逐渐推广出去,促进人际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对社会符号的认同。人们日常生活是符号互动进行的基础,在互动中相互了解,在互动中进行自我超越,形成凝聚力,消解误解与不和谐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过程,人际关系逐渐和谐,社会误解必然消除,文化层面上既有社会主流思想的引导又有在此前提下的多元化,不失统一也不乏活力,那么人们在有差异的基础上必然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真正以人为主体的和谐社会也将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王冬云.主体道德人格塑造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研究.理论界.2007(1).

[6]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社会学研究.2005(1).

[7]谢春艳.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湖北社会科学.2006(5).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