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2009-10-12 07:15盛光希
教师·下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对策

盛光希

摘要: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生群体素质的特异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影下的生源素质走低,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和非专业化趋势,必然带来关于学生教育的一系列新问题,充分调查分析当前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崭新而又必须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大众化;文化多元化;对策

随着社会繁荣发展,文化生活丰富,艺术类专业越来越多,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的新形势下,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系列新课题。

一、大众化背景下艺术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形态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制定的,社会文化生产与服务的多元发展和市场化走向,以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必然影响艺术人才培养要求和就业状况。

1.高职高专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艺术类院系,主要是培养艺术生产和文化服务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就当前而言,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在保证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对艺术职业或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既要培养各门类的艺术专门人才,同时也要培养一大批复合型艺术人才。依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确定以下多层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①培养文化艺术专业团体、企业急需的从事艺术表演的应用型人才;②培养群众文化艺术和学校艺术教育与培训急需的复合型人才;③培养专业知识更新快、创意意识强的艺术编导、创作、表演专门人才;④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人才。

上述几类人才一般要求具有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职业培养,但不同的从业岗位对其要求有所侧重和区别。①爱国情怀、事业心、责任感;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优良的艺术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④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实践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⑤一定的艺术交流和语言交际与沟通能力;⑥初步的艺术探究和一定的文化活动组织能力。

2.当前艺术类学生的择业就业边缘化和非对称性

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比例在减少。据统计,五年之间,艺术类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由80%下降到50%。因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专业领域迅速向社会化、多样化、市场化发展。大多数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场次大幅度下滑,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DVD、VCD、家庭影院以及电脑网络迅速地进入家庭和社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文艺舞台,这就造成了艺术表演人才就业岗位的不稳定和大幅度下降。但与此同时,各类艺术经营实体日渐增加,个体艺术经营品种类不断细化和经营形式不断创新,社会艺术和通俗艺术蓬勃发展。

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前艺术表演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当前,社会艺术愈加多元化,已经拓展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要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人才。从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用人单位反映情况分析,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明显存在对市场的不适应性和差异性。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取向

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生成,一是与其所学的专业相关;二是与其所受的专业传授模式异于文科、理科等其它专业相关。其个性取向,主要有如下几点特异之处。

1.感性体悟多于理性思考

文科也有形象思维,但在阅读理解分析及其记忆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形成占有很大的因素,当然,文学创作中必然包含感情因素和形象思维,但是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创作毕竟少于阅读。音乐美术则不然,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甚至于课堂上的老师口传心授都大量运用形象思维。因此,感性认识突出是艺术类学生的显著特点。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感性的体悟多于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方式上的特点,不断地从艺术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强化、巩固,日渐成为个体本身的特质,即内化为个体的气质特征。情绪化、易冲动是这种气质特征的重要表现,因此艺术类学生往往比一般学生缺少稳定性。

2.个体特征鲜明于群体风格

艺术规范主要表现在艺术内涵上而非艺术形式上,艺术规律主要是创作思想意识的科学性,而非外在形式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艺术与文学一样,其内容永远是大于形式、重于形式的,文学艺术是简单形式之间丰富、复杂内涵的有机结合。这就意味着艺术即个性、特色,失去个性与特色的艺术,就不是“这一个”和“这一种”,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个性特征总是通过个体表现或创造出来,群体特征必然是通过群体统一的规范呈现出来,艺术主要是个体创作的结果,艺术的“这一个”要求其创作者具有创作“这一个”的个性,艺术特征是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在创作中的表现和反映,艺术个性与创作主体的个性是密切联系的。因此,艺术创作要求创作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有真实的情感,十足的体验和灵敏的感悟,如果创作主体之间表现出完全相同的个性,则其创作可能千篇一律,失去艺术个性。

3.重个体经验轻理论概括

艺术类学生明显存在重个体体验而轻理论归纳的倾向,在这一方面,他们同样迥异于文学类学生。文学与艺术创作都要求融入创作者的审美个性,但是,文学表现空间和内涵更广大,语言运用和作品构造具有更多的取舍和选择;艺术似乎少些,因此,必然要求创作者调动更多的创作元素,产生与人不同的差别。另一方面,传授和学习方法之别也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不论美术还是音乐、舞蹈,其学习之初,都是按照“学做”一体的师徒授艺方式进行,而非一般学科的课堂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主要依靠教者的个体经验传授与学者的个体体验感悟相统一,从而达到学成的目的,因此,艺术类学生对于经验的依赖性往往大于理论的依赖。

三、艺术类学生教育与管理改革

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是空泛和形式上的,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培养目标施行教育和管理,才可能使之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也才能使之服务于社会需要这个目的。

1.改单一的专职辅导员制为专兼结合的模式

专职辅导员往往不是艺术表演专业毕业的,对艺术表演即学生所学专业有距离感。这种专职管理模式,一方面,辅导员只能从日常生活规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不能在日常管理中结合学生学业辅导,难以管教结合;另一方面,对于经验取向明显的艺术类学生而言,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体验,这样也就使管理流于表面,难于达到应有的效果。在专职辅导员主抓日常事务管理的同时,选择一些专任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使之为“经师”之余兼为“人师”,通过个体的专业体验影响和感染学生,沟通情感,解答困惑,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达到与专职辅导员相互配合、协调的效果,也能使学生产生校园生活归属感的同时,产生学业价值归属感。

2.改整体化管理为统一与差别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会计专业培养的是操作规范的专业人才。艺术专业不同,不是要求操作规范,而是要求有较高的专业艺术水平,且各具艺术特点的专业人才。它不要求弹、唱都一样,而是要求水准较高但特质各异。没有个性的艺术就是伪艺术。而天才的艺术风格出自天才的艺术个性,天才的艺术个性创作出自于天才的艺术家个性。因此,艺术者的个性只要是需要和合理的,都是要保护的,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抹杀其艺术个性。

根据我们对学校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初步调查,70%以上的就是具有较鲜明个性的学生。这种个性反映在艺术上,可能使之形成艺术个性;反映在生活上,则形成与众不同的反应、表现、行为习惯、思维特征。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可能是随大流,因此,每个班几十个人中,只有那么五六个学生是相对中规中矩,不太要求辅导员管理和疏导的;这与一般的文理科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当中每班只有五六人是要求进行跟踪管理的,所以在艺术院校,对学生进行差别化的管理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偏好和接受心理,采取不同的交流沟通形式;针对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迪。

3.改一个平台为多个平台,为学生学业的个性化发展服务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同时,我们必然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如晚会、演出、活动。但是在这些活动和机会中,设计的理念过于集中,目标单一,似乎艺术类学生就只能在活动中从事艺术创造和艺术实践,因此,也就只能锻炼那一部分专业较突出的学生,其余平平者没有机会表现自己,受到压抑,阻碍了他们的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就整体而言,则没有使全体学生得到差异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这种模式在精英教育时代还是勉强可行的,学生经过精挑细选,专业整齐划一,都有相当的功底。在今天的大众化时期则不然,“少数专业精英”+“多数成绩平平”+“某些没有入门”,是今天的新生专业素质状况分布。单一的平台只能发展和培养少数专业精英,其他的大多数将无所适从。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的中国高考情况来看,由于艺术表演专业入学文化分数要大大低于一般文理科专业,因此,对于为数不少的文化成绩较差的高中毕业生,它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吸引力。诱人的文化录取分数,以及超量的招生名额,既是许多考生无奈的选择,又是他们进入大学的唯一捷径。这部分学生文化水平较低,且不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自身又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如何培养和引导这部分学生,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既要给专业精英以专业展示和提升的平台,也要给成绩平平者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平台,更要充分发现和发挥“某些没有入门”者专业之外特长和兴趣点,使其受到尊重、树立自信,使其以其它之长补艺术之不足,如与艺术相近的文学、文化、口才、礼仪、写作、新闻等。

我国现在的社会文化艺术市场非常繁荣,除了各种各类专业的文化艺术团体和公司、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等传统的艺术人才就业渠道外,还有文化娱乐场馆、新闻出版以及影视传媒、会展、广告、对外艺术交流活动、艺术品经营市场、公关礼仪策划等岗位,其发展前景和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广阔。因此,需要我们以前瞻的眼光,全面审视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和多彩的融入形式,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促进艺术人才和艺术职业从一枝独秀到山花烂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大众化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