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2009-10-13 09:11冯秀芹
关键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高 民 冯秀芹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来源既非仅仅是马列主义,亦非仅仅是毛泽东思想,二者均为其理论来源。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来源,其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是其得以创立的根本理论前提;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根本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中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其创立、发展并实践的根本目标。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直接引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26-(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既继承又发展、既坚持又创新的关系,阐明了这一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创立的根本理论前提

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为基点,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如何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使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途径,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这一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们所坚持。[1]邓小平、江泽民等的科学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诸多历史文献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曾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老祖宗不能丢啊!”[2]369江泽民则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215胡锦涛更是反复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实上,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才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告诉人们: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就是要把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进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要求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到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提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4]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则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入21世纪,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更透彻、更鲜明、更具有时代气息,增强了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并实践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在物质基础方面,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创立到发展,它的主创成员,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始终坚持这一发展目标。强调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共产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无疑是要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其二,在思想基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始终认为,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设精神文明。而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着重于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大胆进行政治思想领域的改革,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倡导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正如江泽民提出的:“党的最高纲领必须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来实现,必须由一个一个实际步骤来达到……要求全党同志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3]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一)毛泽东思想中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直接引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形成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形成的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邓小平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方法论的根本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照搬、照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而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出发,总结了中国革命独创性历史经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关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状态下,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注新情况、新问题,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共同特点,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由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没有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就不会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5]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第二,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创者邓小平等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早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任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强调,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者的共识,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后,成为全党的基本理念。从此,全党树立起了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本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与他的战友们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致力于二者的“第二次结合”。他明确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3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推向新阶段,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在新时期,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正是在毛泽东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延续至今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而言,毛泽东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任务、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国际战略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而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起点,它在理论与实践的诸多方面首开先河,给中国未来的发展作一初步定位,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的思想基础。尤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的逻辑起点和直接的思想来源。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走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和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同时还指出:“中国是一个东方的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6]由此可见,坚持走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毛泽东提出的命题。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翌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反复强调要从大农业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同时,毛泽东还从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观念和“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走一条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些有益的思想,事实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历程将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大阶段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的论断。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他说: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明确指出目前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

为此,1962年,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的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快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7]这些思想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早在1952年底,毛泽东在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不久,便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

1964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无疑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源头。

第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这一论断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国家要有很多立志改革的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8]411按此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

第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的科学论断。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命题。他指出: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8]377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8]375这样,毛泽东就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显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与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大法宝的理论。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毛泽东强调通过人民政协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288以上思想,直接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依靠力量理论的形成。

第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论断与要探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的重要思想。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著名论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后又明确提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8]

对于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骄傲自满和官僚主义,因此,全党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此,他提议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发展党内民主。这些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领导力量思想的直接来源。

第八,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毛泽东思想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对外开放的设想。毛泽东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称霸”等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尽管新时期,党依据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毛泽东创立的外交基本原则仍然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9]而对于后来走过的曲折道路,邓小平总结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64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对外开放的新思路、新举措,正是在此基础上直接形成的。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其根本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维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条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2):3.

[2]邓小平.总结经验,使用人才[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5]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6.

[6]毛泽东.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M]//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43.

[7]毛泽东.全党必须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建设[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毛泽东.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

[责任编辑:陈可阔]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刊》:见证刘少奇寻找真理之路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刀山火海咱敢上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