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刍议

2009-10-14 08:52王耀军吉朝军齐志鹏
中外教育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等院校

王耀军 吉朝军 齐志鹏 柴 炜

[摘要]高等院校是知识密集的组织。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对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原则以及模式进行分析,为深层次探究高等院校知识管理方法提供思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47-02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is of the Teaching & Researching uni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wo modes of college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is contribute to study institute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colleg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

一、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

1.知识类型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知识类型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Alle,1997),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Nonaka & Konno,1998)。除此,还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Leonard,1998):在连续体的一极,是完全隐性的,存在于人的大脑和身体中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而在连续体的另一极,是完全显性的,或编码的、结构化的,可以为他人所获得的知识。当然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显性的成份是客观的、理性的,而隐性的成份是主观的、经验的。

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隐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它是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获得的。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建立知识交流体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特征。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其实质上是组织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积累和创新所进行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安排的过程。

对于知识管理,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一种范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显性知识的分配、传递和重新利用;在美国大多数知识管理实践集中在搜集、分配、重新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和信息。实践者们通常运用信息技术(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去捕捉和分配这种外明知识,公司通过知识投资的短期经济回报来衡量成功与否。另一种范式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注重通过隐性知识的直接共享来创造条件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在日本隐性知识受到更多的注意,强调创造条件以利于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通过这种社会过程来发展新知识。这样一种知识管理实践注重的往往是长期的收益和回报。

二、高校知识管理原则

高等院校是以知识创造与应用为特征的最基本组织,在这些组织里,知识是形成单位竞争力的关键资源,这些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成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活动。

1.设立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CKO)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知识管理者担当收集院校知识并为知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利用知识。如果知识管理者给人的感觉是收集和控制所有知识,这种知识管理职能可能在高校内部引起怨恨和忧虑。知识管理组织的目标应该只是帮助其他人对知识的创造、分配和利用,而且知识管理者自身不应该通过其言语或行动暗示他们比其他任何人更有知识。

2.从业务流程入手

在许多知识管理项目中领导者和知识管理者往往只注意知识本身的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再利用。虽然信息的收集是知识管理项目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信息的收集与再利用只有与教学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流程优化能否成功将直接关系到实施知识管理的成败。

3.与规章制度、信息技术融合

知识管理要与规章制度相结合起来,以保持高校知识管理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因素是对新知识持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

三、高校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

编码化模式是指对高等院校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知识管理过程就是管理高校资料(Data)——高校信息(Information)——高校知识(Knowledge)的过程。按著名学者维娜•艾莉的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是在“数据——信息——知识——含义——原理——智慧——联合”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的提升完成的。因此,在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到文档的方式,即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后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知识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模式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知识被编码后即可以存储或复制的方式被其他同志同时学习,有利于降低成本。编码的信息包括每年发表论文的基本信息,比如论文编号、论文名称、学科分类、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刊物主办单位、作者、是否为核心期刊、是否被SCI收录、是否被EI收录,论文电子稿等;高校著作基本信息包括著作编号、著作名称、学科分类、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参加编著人员、著作获奖情况,著作电子稿等;高校科研申报项目材料包括项目申请表、项目需求书、项目计划书、经费计划书、项目进度材料、项目成果材料等。从有形的组织结构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该通过恰当的组织形成一种知识联盟,从无形的组织文化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致力于建构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使知识实现合理而有效的流动。

2.人本化知识管理模式

野中郁次郎等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在机制,知识的共享和创造,实质上是由两种类型的知识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四种相互作用构成,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构成了知识螺旋。结合野中郁次郎观点可以构建高校知识管理SECI模型(参见图1),其基本思想是当高校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联系,进一步内化到教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基础上时,它们就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所以知识在组织中能够形成桥梁,促进高校的学习,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来源便会有乘数的效果。

当然,高校成员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员的头脑中,依附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明确地观察到,难以模仿。如果不是出于教员自愿,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很难在组织中流通、共享,转化为高校隐性知识。因此,如何使高校成员拥有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隐性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传统上利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应实行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新型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使其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实现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需要对知识分享、知识创造和知识积累进行激励。从创造成果的角度看,不应只着眼于个人创造的有形成果的多少,而应重视其在传播、协调新思想方面做出的贡献。为高校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高校文化。良好的高校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实施又能推动高校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要求文化必须是共享型文化,使每位教员都认为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形成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高校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教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和知识传播者,因此,对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的课题。这种教学单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知识管理的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应该看到对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的阻力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知识管理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翟 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李 涛、王 兵.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4 丁栋虹、朱 菲.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1)

5 傅毓维、安 静.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6 唐 京、冯 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

7 王嘉星.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4(9)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高等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