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新途径

2009-10-14 08:52刘永亮
中外教育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学结合途径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然而,工学结合的实施对外涉及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个层面,因学校类型、专业设置的差异而面临不同的机遇与困难。杨凌职院面对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五种模式过程中,确立了“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的新思路,使工学结合更贴行业特点,更富学院特色。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学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63-02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然而,工学结合的实施对外涉及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个层面,因学校类型、专业设置的差异而面临不同的机遇与困难。对内涉及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项“牛鼻子”工程,很容易走形式、摆架子,千人一面,缺乏特色。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省成立最早的一所农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在长达7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五种模式,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在继续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调整思路,面对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工学结合新途径,在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五种模式过程中,确立了“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的新思路,使工学结合更贴行业特点,更富学院特色。走出了一条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工学结合强校之路。现对五种模式进行浅谈。

一、技术服务型

技术服务型就是依托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模式已被学院辐射推广到陕西渭北旱塬、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甘肃河西走廊四个不同生态地区的8个县。在具体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渗透穿插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使教师有所得,学生有所获。

1988年,学院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凤县平木乡建立了林科教示范基地。多年来,学院不间断地派出科技人员住基地锻炼,帮助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在实践中,创立了山区林业经济开发与技术推广的两个示范模式,一是“河谷粮油,丘陵果药,浅山牧菌,深山林木”的林业产业开发模式;二是“林科教结合,政技物结合,产供销结合,贸工农结合”的技术推广组织模式。到2006年底,凤县平木乡粮食用地由原来的3.6万亩减少到2万亩,而粮食总产由原来的400万公斤增加到434万公斤,人均43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90元增加到1240元。

2007年,学院结合凤县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动物工程和生态系6名教师、畜牧和林业技术专业180多人次,学生在基地指导农民发展花椒种植和土鸡养殖。先后举办科技知识讲座7期,受训农民600多人次,帮助该县13个乡镇发展土鸡70多万只。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使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土鸡孵化、育雏、养殖、鸡病防治等技术。驻点教师编写工学结合教材2本,撰写科研论文4篇,完成科研课题5项,在社会服务中实践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二、基地示范型

基地示范型就是学院结合开办专业及师资现状,将学院有关科研推广项目,按其项目特点,集中到同一区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职能,由科教人员组织村组、农户参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员+农户”的模式,通过树立典型,促进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其他农户共同发展。这种模式适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比较高,对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的地区。在基地示范型模式推广中,可以实践项目导向、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等工学结合模式。

学院最早于1984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的国家级贫困县——彬县小章镇建立了农业科学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抓点带面,辐射全县,服务渭北地区,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开发、智力开发三结合。近两年先后选派了13个专业的42名教师在基地蹲点,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先后将“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旱地烤烟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49个旱地农业研究和推广项目集中在该基地实施,由学院与彬县政府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特别是近几年,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持续、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开发、改造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使农科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陕西被誉为“小章经验”。2003年全镇多经产值达到4125万元,比1999年3617万元增长了14%;粮食总产8946吨,比1999年7870吨增长了14%;人均纯收入1840元,比1999年1320元增长了39%,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1.8%。仅果业一项2000年就带动当地农民创经济效益1.7亿元。自基地建立以来,先后承担省部级农业研究课题49项,获省级成果奖励3次,部级奖励2次。先后有两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省劳动模范,一名教师被授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小章镇曾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示范乡镇”,学院也被评为“全国科教兴村先进集体”。2003年,陕西省教育厅与学院合作,将彬县基地建成“陕西省教育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按省级重点实验室同等对待。

2007年,为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模式创新与改革,学院选派3名教师常年驻点。生物技术专业3个班130多名学生在基地开展小麦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大田作物测产等课程实训锻炼,指导农民发展沼气386口,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有80多名。园艺技术专业学生3个班123人帮助农民修剪果树860多亩,推广设施农业、绿色果品等新技术12项,示范基地所在村人均增收368元。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花果、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有3名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锻炼,承包了6亩果园,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包村型

科技包村型就是由县政府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承包团队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可以实施探索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

2001年开始,学院选派40多名教师500多名学生,深入学院所在地杨凌四乡一镇12村,开展科技包村及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促进农村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经验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为杨凌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开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努力实现农民增收1000元的目标,解决杨凌“灯下黑”的问题。学生进驻养(种)殖场,具体参与生猪、奶牛、肉鸽饲养,参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园艺专业学生掌握了蔬菜选种、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学院在所包的12个村共设立13个科研推广项目,并在包村中配套相应的物资和资金,累计总经费达到40万元。累计下乡教师3247人次,共指导设施大棚1094座,绿化、果树、花卉苗木874亩,建设畜牧小区5处,存栏奶、肉牛1561头、生猪1125头、羊899只,指导果园400亩,总产值620万元。所包12个村2003年人均年纯收入达3323元,比2000年增加1678.8元,最高的梁氏窑村达到1785元,《中国教育报》以“增加农民收入,教育大有可为”为题做了头版头条报道,并加了编者按。

四、专家大院型

专家大院型就是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专家大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院选派专业人员进驻大院,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推广,组织生产性实践技能训练。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07年6月,学院与宝鸡千阳县签定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宝鸡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市农科所投入6万元,杨凌示范区也注入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20万元,在千阳县南寨村为学院专家教授建成集科研、办公、生活为一体的专家大院。其中建筑面积410平方米,种子晾晒场400平方米,购置了部分实验仪器,承包了30亩实验用地,初步满足了专家开展科研推广的基本需要。学院派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进驻专家大院,带领5名青年教师和生物技术、园艺技术260多名学生开展旱地农业技术推广,举办知识讲座4期,培训农民600多人次,推广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3万亩。学生在乡镇农技推广站具体承担农业技术员工作,指导农户开展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基地进一步促使学院教师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把教学、科研、生产、推广有机结合,为锻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对接。

五、企业带动型

企业带动型就是依靠合作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带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这种模式实践中,可以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2007年,学院在165个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119名企业管理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11300人(月)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占在校生总数的86.9%;1028名学生已与合作企业签定就业协议。

生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安平利用自己的专利产品“优比侵种剂”开办了杨凌恒立科技公司,员工基本由生物工程系教师和学生组成,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生态系副教授陈祺开办杨凌五维园林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绘图、施工全部由该专业学生来完成,企业员工基本为学院毕业生。2007年9月,学院园林专业4名学生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动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和平担任兴平市星光良种猪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有17名学生在该公司顶岗实习。今年5月26日温家宝总理到该公司视察,杨和平副教授和6名顶岗实习学生受到温总理亲切接见。

杨凌职院工学结合的新视点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完善的。面对涉农企业密集岗位少、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和专业与农户结合多、组织农户与政府联系多、学生生产实习与季节关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学院立足涉农专业现状与优势,以有为求有位,把着眼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专业类型的不同特点,把学生带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带到农户的果园、设施蔬菜大棚、畜牧养殖小区,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去生产。既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良好思想道德,巩固了专业思想,又练就了过硬的建设新农村的业务技能,实现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赢”。杨凌职院的做法,可以说是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工”与“学”有效对接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性。

参考文献

1 刘永亮.以特色和品牌 破解“三农”难题[M].职教论坛,2004.1

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M].教高[2006]16号

3 范 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M].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工学结合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