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2009-10-14 06:37刘俊娜华等
湖北畜牧兽医 2009年9期
关键词:出血点氏杆菌肌肉注射

刘俊娜 李 猛 郭 华等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出血性败血症、摇头瘟等,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传染迅速,危害大,死亡率高,特别是对圈养禽类危害更加严重,往往引起禽类大面积发病,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当外界环境因素发生骤变,禽舍湿冷,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该病,发病多在9月末到11月中旬。

1临床症状

1.1最急性型

常见于该病的流行初期或新疫区。病初禽类无明显症状,突然不安、痉挛、抽搐、倒地挣扎、双翅扑地、迅速死亡。多发生于体肥、高产的新母禽。

1.2急性型

此为最常见型,多发于流行的中期。病禽表现精神萎顿,呼吸困难,行走缓慢,离群独居,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颈闭眼,体温升高至42~43℃。食欲不振或拒食,口渴,饮欲增加,冠髯变紫,有的可见肿胀。口和鼻分泌物增加,有时呈泡沫状,常张口呼吸,并不断摇头,企图排出喉头黏液,故有“摇头瘟”之称,此外还伴有剧烈的腹泻,排出绿色、黄绿色清水样稀便,恶臭。后期病禽往往瘫痪,不能行走。

1.3慢性型

常见于无疫区或流行的后期。病禽持续下痢。有的病禽冠髯苍白、水肿并变硬,关节肿胀发炎,跛行或不能行走,以致瘫痪。少数病例有神经症状,病程可能延长几周,死亡率不高。

2剖检变化

最急性型见不到明显变化就已死亡;急性型死亡的禽类,倒提病禽会有大量黏液从口腔内流出,触摸嗉囊无食物;皮下常有小血点和胶冻样浸润;肠道鼓气,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呈棕色或黄棕色,质脆,表面散布许多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灶;脾脏肿大,呈大理石样变化;心包发炎变厚,有少量积液;肺脏充血,表面有出血点;慢性型主要为关节炎,关节面粗糙,附着红色肉芽组织,关节囊增厚,内含红色浆液或黄色混浊的黏稠液体;心肌有坏死灶;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和局部坏死;气囊、心包、腹膜常见有纤维素性炎症。

3预防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

该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当遇到环境气候突变、降温、雨雪、饲养欠佳、营养低下等不良刺激因素,即可引起发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3.2消毒

及时清除舍内粪便、污物,用3%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用具、食槽、水槽用1∶200倍的百毒杀刷洗,每天2次;禽舍保持干燥、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注意保温、保湿。

3.3免疫接种

对没有发病的禽进行预防接种。可选用禽霍乱蜂胶疫苗,3月龄以内的禽每只肌肉注射1mL,每年免疫1~2次;3月龄以上的肌肉注射2mL。为了增加免疫力,在第一次注射后7~14d,应重复注射一次。短期预防可用高免血清,皮下或肌肉注射2mL/只,有效预防期为7d左右。

4药物治疗

对病禽,可用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用量为20mg/kg体重,每天肌注2次,5日为一个疗程;或用氟苯尼考肌注或颈部皮下注射,20mg/kg体重,每隔2d注射1次,连用2~3次。全群禽在饲料中添加0.1%的土霉素或200mg/kg体重的强力霉素,每天1次,连用3~5d。另外,还要在饲料中添加益康肽等微生态制剂,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还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K3等。一种药物用一个疗程后要换药,不能使用时间过长,以免产生耐药性。

猜你喜欢
出血点氏杆菌肌肉注射
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在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布氏杆菌病,你了解多少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不明原因发热,当心布氏杆菌病
应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入MTX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金黄膏外敷缓解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疼痛39例
新生儿臀部肌肉注射不需要进行血液回抽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