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何惧怕“中国模式”

2009-10-14 05:02郑永年
领导文萃 2009年17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中国模式民主

郑永年

担心被“中国模式”取代

西方认为,西方世界基本上有着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相似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崛起的价值取向和西方的并不一样,政治制度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恐惧感顿时油然而生。西方感觉到“威胁”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西方模式的失灵。

其实,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早期被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影响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跟不上,在照搬西方模式多年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当西方人将他们定义为“失败国家”的时候,却可能忽略了其实他们的失败就是西方民主的失败。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反思西方的制度到底是否适合自己。此时,中国的经验取得了成功,很多发展中国家转向重视中国经验,而这也正是令西方深感担忧的。

“中国模式”并非与西方完全矛盾

中国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和西方并不是完全矛盾的。相反,我个人看来,其实是与西方的制度有相当的互补性。即使是那些对中国经验感兴趣的第三世界国家,多数也并不认为“中国模式”就是西方天然的反面。在二战以后和冷战终结之间,世界上一直只存在两个发展模式,一个是西方的那套模式,主要在西方阵营内部;另一个就是跟西方对着干的模式,比如,苏联的模式,以西方的对立面而存在,而且和西方几乎完全没有交叉点。而“中国模式”与上述两种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吸收世界先进发展经验基础上的一个整合。回顾一下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的发展经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外界的对话中发展形成的。中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学,既向西方大国学,也向新加坡等小国学,中国的模式里整合了很多经验,其中也包括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失败的经验。一方面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对国际体系做了一个整合,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具体来说,“中国模式”就是先发展经济,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社会文化等基础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讲求分配和发展民主政治,这种分阶段发展的方式是一个有序的渐进过程。

有人故意将“中国模式”简单化

当今的西方政治势力担忧甚至打压与他们不同的价值体系,其实还有着政治考量。很多人依然停留于意识形态至上的冷战思维,因此故意将“中国模式”简单化。

具体来说,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那套模式是天然对立的,所以诸如“西方讲自由,中国不讲自由”,“西方讲人权,中国不讲人权”,“西方做生意讲很多条件,中国不讲条件”等说法就纷纷出笼。无论是一些NGO(非政府组织),还是其他的政治组织,都在故意将“中国模式”简单化。他们中有些人确实对中国不友好,甚至非常反华。但也有人可能受到误导,也想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但由于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他们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整体大环境的引导。

中国需要总结自己的经验

面对西方有意的曲解或无意的误解,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应该花点时间好好总结一下自己前30年的发展经验,把自己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形成一套能够和西方沟通的话语和理论。虽然“中国模式”依然在发展和变化,但确实到了总结一下的时候了。

民主政治并非西方的专利。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主等价值具有普世性。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一直在逐步改革,只是没有西方期待的那么快。但西方国家实际上也是从先经济后民主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它们的谬误在于,以现在的价值来判断和衡量其他非西方的制度,这是不公平的。他们自己经过数百年积累走完的路,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几年走完,这也正是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负担特别重的地方所在。从比较的角度来论,中国的发展和转型速度已经很快了。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应该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尤其需要回顾一下我们从哪里来,并要到哪里去。就目前来看,“中国模式”还在发展,并没有完全成型,是发展中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西方明白“中国模式”对他们并非只有竞争。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中国模式民主
何为“冷战”?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浅谈“第三世界”的真——从弗雷格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出发看其对“真”的界定思路与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