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

2009-10-15 06:14孙雪玲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审美新课改语文教学

孙雪玲 孙 瑛

【摘要】人文性与科学性一直是语文中的一对矛盾,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压抑。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的人文性内容得到了突现与加强,语文美的特质得以显现。本文论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美。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审美

对于语文的感情,我想是在我的小学语文老师的熏陶下慢慢培养起来的。那时,语文课上,老师总是选一些读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的文章读给我们听,老师很陶醉的读着,刚开始下面还有一些小声的叽喳声,慢慢的,我们也开始很陶醉的听了。于是,我的心里就有了一种很深刻的认识:语文,是很美的东西。

“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人文与科学仿佛永远是语文的两大话题,二者之间仿佛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好像很难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写中探求光学与角度的有关问题,也不可能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中知晓地理的有关知识。语文就是美的感觉,就是语言的美,生命的美,自然地美。这种美,不是仅靠知识或科学就能感受得到的,它需要的是一颗心,一颗善感的心,还有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然而,这种美不知何时已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当“雪化了是春天”被改成“雪化了是水”的时候,当“小河在水里”的想象被无端训斥一番的时候,当从小学开始学习修改病句、做成语选择的时候,语文就已成为一种模式,一种工具。作为它的传授者和学习者,就再也感受不到美了。学生已被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他们面对的只是一张接一张的试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机械的、高负荷的训练模式下,又怎会有美的容身之处呢?

幸之又幸的是,2008年我们迎来了素质教育的春风,虽然说素质教育已是老生常谈,但一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这次的改革让我们感受到了领导者的决心和信心。于是,我们斗志高昂的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希望把语文从新引领到美的天堂。

然而,这条路却是荆棘密布,崎岖坎坷。

有人认为,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但语文不是简单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章,她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问,她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无不在提醒我们她是厚重的。语文的学习也好,考试也罢,都应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那种独特的魅力,语文蕴含着五千年文明的永不枯竭的底蕴。

然而环顾一下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斥着考试的魅影,仿佛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考试。当我们在课堂上感慨的读着“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时候,总忘不了加上一句“这是考试的重点,一定要掌握”;当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时,总会听到下面有一些质疑声音:考试会考吗?无形之中总有一根线在牵引着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我们的学生就像戴着镣铐的舞者,一面想要跳出最美的舞蹈,一面却又战战兢兢的看着那镣铐,生怕出现什么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语文还是那个婀娜多姿的女子,学生却再也激发不了审美的冲动,感受不到美的愉悦。探究其中的原因,也许只能作以下假设推断:(1)审美判断媒介缺失。(2)审美环境导引偏差造成审美判断偏差。(3)审美概念不健全等等。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文学习的大环境问题。什么时候语文的教学不再仅仅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了,或什么时候我们的考试能涉及到语文的核心了,真正的语文才能回到我们身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么美好、那么神奇的语文。

大环境固然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发挥,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小课堂,又能带给学生多少对美的感悟和体会呢?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分析句子或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这样的语文是支离破碎的,何来美感?要想语文恢复到原来美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第一、语文的教学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小生活,生活就是大语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生活!可是,我们语文的学习空间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远离时代、社会、家庭、学校等这些补充和强化课堂习得的“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也越来越疏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语文成为“强化训练”,成为“适应性训练”,成为干瘪、枯燥、僵化的闭门造车。什么清风朗月,什么月明星稀,什么落花流水,在学生的眼中无非就是一件件物体,他们会考虑天文、地理等各种原因,但是不会想到语文,更不会想到美。要想让语文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让语文的美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内心,那么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那他们那僵硬的心灵变得柔软起来,善感起来。学会观察,学会欣赏,学会感恩,那时语文课堂会活跃起来,我们的学生也会活起来。

第二、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涌动着和谐情感的课堂。在高中语文课堂,我们经常见到的景象是:老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底下的学生早已经恹恹欲睡了。不是我们老师讲的不好,即使讲的再精彩,也很少有人买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扼杀了学生发言的欲望。当自己的答案被一次次否定时,当自己苦思冥想的结果只换来一顿取笑时,我想无论是谁也会失去继续发言的欲望。另外,现在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也让我们有意无意的独占了讲台。一面是扼杀,一面是霸占,两条大棒下去,自然是万马齐喑了。现在,我们烟台市提出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模式,我想,这正是针对目前的这种课堂氛围提出的一种改革方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宰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坛,成为各种思维的集散地,而我们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散乱的、模糊的思维走向整齐的、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第三、语文的课堂应该是欣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是字、词、句的分析,也不是适应性练习、阶段性练习。语文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感到享受与快乐的课堂。只有快乐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美,才会让他们的思想在快乐的滋养下甘于去探索美,发现美。所以,仅限于教材、练习题的课堂显然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再给他们一片广袤的天地,任由他们驰骋。也许,他们会发现鲜花溪流、阳光雨露;也许,他们会走过荆棘坎坷、丛林沟壑。但不管怎样,他们在自己发现、自己探索的路上会有所收获,尽管这收获可能是喜悦的笑脸,也可能是痛苦的眼泪。不管是什么,他们都经历过了,思考过了,对语文和美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这比我们挥舞着教鞭苦口婆心的讲解要管用的多。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当我们把美的教学当做语文教学的要务时,当学生们用快乐的心来学习语文时,我想,我们所期望的百花齐放的春天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作者简介:孙雪玲,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教师;孙瑛,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审美新课改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